成年人的社交和禮儀少不了失眠和熬夜

不知不覺時間又晃到了十月份,馬上中秋節了。

看著滿朋友圈的月餅廣告,我才知道,這一年,又要過去了。

八點結束一天的忙碌,邊和朋友聊天邊刷每天必追的劇,已經過了十二點,安慰自己不會變胖的同時吃份宵夜,再洗澡、上床,時間接近凌晨兩點。

關掉所有燈,黑暗裡只剩下一塊亮著的手機屏,一張正對著亮光的臉。

掃蕩朋友圈、瀏覽微博、尋找適合一個人的電影、看各種妙齡女孩男孩的吃播,直至凌晨三點睡意尚未降臨。

相信熬夜經驗者都清楚,過了三四點,即使把手機丟進浴缸也無濟於事了。

畢竟打個盹,馬上就得起來上班了。

對失眠患者來說,鬧鐘根本不是用來防止睡過頭的,而是宣誓一天的開始。

漫長夜晚就這麼結束了,帶著睏倦之意的一天就此展開。

成年人的社交和禮儀少不了失眠和熬夜

這就是成年人的共同語言,哪怕不能一起熬最貴的夜,也能一塊兒失最長的眠。

難說為什麼人越長大睡眠倒越少了。

原因大家各有分說,有的是加班加點的熬夜,也有的是深夜裡全無睡意。

獨自醒著直至天明,不一樣的心情,不一樣的緣由,不一樣的環境,一樣的清醒。

我們都是相信自己是茫茫宇宙中獨一無二的個體,

但過的似乎都是複製粘貼的生活。

起床,洗漱,上班,放空,吃飯,回家,發呆,熬夜。

這就是現代人的生活,沒時間放鬆,沒精力社交,所有的娛樂和自由就是我們能盡情的享用每一個黑夜。

朋友頂著黑眼圈向我說起翻來覆去無法安睡的夜晚,然後我說“誰不是都那樣”。

白天本該是充滿朝氣與活力的,是為了腳下的路忙碌努力的,可這樣的時段我唯獨有數不盡的哈欠和深深的疲倦感,偶爾安慰自己今晚必睡個好覺也多半成了妄言。

一覺睡到天亮的寶貝或許理解不了徹夜清醒意味著什麼。

不過啊,好在,失眠並不一定是痛苦的,熬夜也未必難熬,畢竟這是屬於年輕人的時間,都說天涯共此時,有千千萬萬的年輕人在和我一起熬夜,想到這,忽然覺得不孤獨了。

看著每天凌晨過後還熱鬧非凡的朋友圈,忽然覺得,真好。

這已經成了成年人社交圈的一部分。

其實啊,每個遊走在工作、學習、職場的女孩,白天面帶笑容,手持正能量,活得匆忙又充實,大家掩飾著眼底的疲倦,塗上溫柔的口紅,化上明媚的妝,都是為了蓋住脆弱不堪的自己。

關心世界,集中八卦,創造共鳴,接收並反饋四面八方真情假意的問候。做自己可太難了,多數人只能做那個別人眼中的自己。

善解人意是我,溫柔是我,努力是我。

可別人眼裡的這一切其實都不是我。

然而夜晚降臨後,褪去所有偽裝,卸下一切防備,

成年人的社交和禮儀少不了失眠和熬夜

這才到了真正自我的時間。

膽小、慢熱、高傲,冷漠,浪蕩,易燃易喪易爆炸,沒錯,這些都是我。

這些東西倘若放在白天發,大概又會引起很多不懷好意的揣測,

但是夜晚沒關係,

夜晚的包容度高,它能包容人們的低落,也容忍沮喪的落寞。

凌晨兩點的人們不會傳遞虛情假意的關心,

凌晨三點的人們不會發一些為了給領導同事“展示”的內容

凌晨四點的清晨,沒有人在故作深沉。

這才是我們最真實的時刻。

有個久不聯繫的女孩,與我一樣大,平時我們都忙著自己的工作學習並無噓寒問暖的時間,也很難掏心掏肺的溝通和關注彼此的生活。

但每當在凌晨看到她分享的近日動態與心情,點評的電影或新書,總能感受到溫暖和親切。

哪怕距離遙不可及,在她熟悉的字裡行間,總是可以輕而易舉的觸及她的喜怒哀樂。

相互在評論裡留下些無關痛癢的字眼,卻勝過相見。

成年人的社交和禮儀少不了失眠和熬夜

還有啊,誰說漫漫長夜都是涼意,

能和喜歡的人聊天哪怕是徹夜不眠也比什麼都甜。

倘若能感受最單純乾淨的怦然心動,我簡直願意雙手奉上整晚的睡眠時間。

李誕有句不小心火遍了微博的話:“人間不值得”。

我不知人間是否諸多不值得,

但很多個難入睡的夜晚,卻是存在諸多的值得,

成長值得,朋友值得,快樂值得,宣洩值得,我很值得……

畢竟,人生中的每一個成長,

都在夜裡。

提前說聲晚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