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新解五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看過很多有關解老的書,大部分用儒家的仁來解釋這裡的《仁》,本人不敢苟同,儒家倡導一定的的規範,比如婚,喪,嫁,娶,尊上,約束人的行為,試圖改變人的本性,試想想,如果沒有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端以及後續進一步的鞏固,也不可能出現到現在這種狀況,漢武帝當時倡導儒家也是在大漢歷經文景之治,國力強盛以後,為了舉國之力對抗匈奴統一思想的情況下采用的,但是漢匈的戰爭又使漢朝的國力大降,才有後來武帝的輪臺罪己詔。

所以,從這些方面看,道家和儒家倡導的思想是不同的,一個是尊重道,順勢,一個是干預,改變。從對人性的認識來講,道家強調善惡一體,相互轉化,儒家認為性本善,但是從事實來講,人性在善惡之間轉化,試圖通過規範改變人性不可能,只能引導,約束。

通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本文中的《仁》和儒家倡導的仁是不同的,需要從其它方面解讀。

《芻狗》是指古代祭祀時扎的各種獸行,祭祀完了,就沒有用了,要麼扔掉或燒掉。把《芻狗》和《不仁》進行對比,就可以得出,這裡的《仁》講的是偏愛。

理解了仁的解釋,就可以對這段進行深刻的理解。

天地運行有自己的規律,不根據其中間生物的狀況改變,知道這個道理的人也會根據社會的規律來應對社會中的各種變化,不受個人偏愛及各種表面現象的影響

天地之間,如橐籥乎,虛而不屈,呼之欲出。

這部分闡述通過驅風的風箱,形象的闡述自然之道,以及如何應對。

中國古代認為世界是由天,地,人三者組成,人處於天地之間,天地好像橐籥,也就是古代取風的風箱,風箱的伸縮決定風力的大小,人好像處於風箱之中,受到風箱的伸縮的影響,不斷採取各種行為,可能影響風力的大小,但是永遠改變不了驅風的規律,那就是縮出風,張進風。形象的告訴我們,天地運行的大道就是這麼簡單,就是伸縮之間,這是人力不可改變的。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處在天地之間的人無法改變道,只能知道大概規律,應該怎麼辦?

不斷的試圖違背道,只能自取其禍,這個說法很嚴重,在老子中很少出現這種警示。

談到這裡,容易使人產生逃避,厭世的感覺,這也是很多研究老子的人提倡亂世隱居的建議,這實際是誤導,這句話只是告訴我們我們處在只能大概瞭解,不可預測的世界,也不可改變其運行規律,只能根據大概的規律適應它。

進一步聯想大家處於這種似懂非懂的狀態,就需要保持開放,包容的心態,積極獲取不同的意見,不畏權威。

但是現實的社會風氣是尚賢,貴難得之貨,現可欲,要求我們在開放,包容的情況下保持自己的獨立判斷,這也就是現在西方社會倡導的思辨能力。思辨的基礎就是簡單的大道,有無,長短,前後等所謂的一眼就可以看出的道理。

《老子》新解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