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日本式「智能製造」

在《瞭望東方週刊》上寫了一篇。

2018年9月19日至23日在上海舉辦的第20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簡稱“上海工博會”),是一場全球性的“智能製造”盛會。

傳統制造業強國日本近年來因應潮流,著力發展“智能製造”。這次逛上海工博會,發現日本企業展臺前的各國觀眾特別多,洽談間的運轉率也非常高,幾十年前那種“向日本企業學習”的氛圍似乎又回來了。

細看日本企業的智能製造展臺,一個明顯的感覺是,“智能”已經深度滲透進了“日本製造”。比如傳感器的使用非常普及——日本企業幾乎在生產過程的每個工序都安裝了傳感器,從控制室的顯示屏上就能即時掌握數據,整個製造過程一目瞭然。

在使用自動化和機器人的生產環節,日本企業則運用領先的監控技術,跟蹤生產流程。這時候,顯示屏上的主角不再是各種數字,而是不同的顏色,比如正常運行的部分顯示為藍色,出現異常情況後便變為紅色。

一旦出現故障,系統還會對故障發生原因作出一個基本判斷——比如是溫度異常,還是零部件供應出現意外?相關責任人員去現場解決問題之前,就已經對故障有了大致的瞭解,效率也隨之提高。

日本企業的“智能製造”,還體現在一種“逆向思維”,即通過機器來規範人的操作。比如系統會觀察工位上某位操作員組裝的某個構件是否符合規定,如果不合規就給出提醒。如此一來,就可以保證產品組裝技術水平的一致性,節省了後續質檢的人力和時間。

日本企業的另一個亮點,是倡導“智能物流”。除了以人工智能手段提升物流效率以外,他們還把“庫存”的概念進行了巧妙的“心理偷換”。

在日本式的新“庫存”概念裡,從企業付訖零部件購買款項、對方工廠出貨之後,到企業完成組裝發貨之前,這些零部件都算作“庫存”。由於庫存的時間被人為“延長”,數量隨之增加,企業就更有動力以最快的方式完成運輸、組裝和出貨,以提升效率、最大化利潤。

自不必說的是,日本企業在機器人開發上一直處於領先地位。在三菱電機等很多日本企業的展位,一種新型“協同機器人”被放在了特別顯眼的位置,它已經可以取代人工,從事一部分繁雜和重複的製造工作。

與此同時,日本企業均充分意識到中國市場的巨大潛力。日立公司的畑中長則告訴我:“中國企業的製造量更大,產生的數據更多,對智能製造的需求也更廣泛,我們希望和中國企業一同推進智能製造。”

他把這種合作稱為“協創”。這或許會成為智能製造時代,中日交流的全新領域。

《瞭望東方週刊》2018年10月11日

观察日本式“智能制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