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如今的《梨園春》你怎麼看?是否會在不久的將來消亡?


《梨園春》是以豫劇為主、彙集全國各地不同戲曲劇種,以戲迷擂臺賽方式呈現的一檔戲曲綜藝旗艦欄目。它已成為中國電視界戲曲欄目的第一品牌,同時也是中國電視戲曲類欄目最早引領者。由創始人周迪君於1994年在河南衛視推出,至今已有24年的歷史,是中國生命力最強的電視節目之一。

梨園春獲獎無數,囊括“星光獎”、“金鷹獎”、“蘭花獎”等國家級電視大獎,榮膺由美國《哥倫比亞新聞評論》中文版評選的媒體行業的“中國標杆品牌”稱號。

網友:這幾年開始基本看都沒看過,因為它的性質從戲曲節目快變成徹頭徹尾的娛樂節目了。不懂戲的人去做戲能把你彆扭死,從編導的設計到錄像剪輯都有問題,而且《梨園春》的唱基本都是錄唱,我都能看的出來就更別說專業的戲曲演員了。

網友:顧此失彼,兩極分化。《梨園春》從開辦之初就存在一種令人遺憾的現象,即只對某些演員偏愛有加,對另外的則不聞不問,最明顯的就是以旦為大。在其舞臺上經常出現的,是豫劇“五大名旦”的傳人和省三團的幾個女演員,男的除了為數不多的一些之外,基本上就很難見到,尤以豫東紅臉備受冷落。

網友:《梨園春》經常播放的唱段,多取自上世紀五十年代以來的劇目,而此前許多老藝人也有過精彩演出,只是沒有太多的音像資料傳世;近幾十年中亦有不少藝術家演出了大量劇目,卻因種種原因不被人熟知。


網友:負責人或是為了緊跟時代步伐,也或許是出於提高收視率的需要,費盡心機地將《梨園春》變得時髦起來,卻往往弄巧成拙,以致失去了戲曲的本來面貌。首先是大量插播其他節目。戲曲晚會並非不可上演其他類型的節目,但要適可而止,若過分播放和戲曲毫不相關的相聲小品,流行歌舞,結果就只能適得其反,《梨園春》恰在這方面有失偏頗,讓人難以捉摸它到底是戲曲類節目還是綜藝性晚會。

網友:近年來《梨園春》似乎樂衷於對某人某事有意放大,以頗為誇張的舉動和不合時宜的語言來烘托氣氛。如在某央視名人出場之前,必定以各種方式進行詳細介紹,極盡誇張渲染之能事,以顯示出此嘉賓的影響之深、之廣,藉以襯托出《梨園春》是多麼有品位、上檔次。

對於現在的梨園春,大家怎麼看,歡迎評論在下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