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改革「啞火」了?

本應於2018年秋季在全國大面積啟動的新高考改革“啞火”了

安徽省已確定今年暫不實施,河南某論壇也出現官方(洛陽市教育局)回覆:關於新高考,上級政策暫未明確。教育界有聲音稱,今年計劃推行新高考的省份中,近一半會放緩改革的推進。

四川省,是否實施新高考改革仍懸而未決,但從各方信息推斷,四川新高考改革暫緩幾成定局。四川某高中校長透露,接到上面通知,四川新高考改革確定推遲,但具體什麼時候實施,暫未明確。

新高考改革“啞火”了?

  新高考改革怎麼了?

對於新高考改革的延遲,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是“務實之舉、理性選擇”。

《中學生職業規劃教程》編委會副主任、新高考專家田志友則直言:目前採用的“3+3模式”我認為是有問題的。

目前:“3+3”模式受質疑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有的課打死也不選,有的課一窩蜂都選

打死也不選的,首先是物理。

物理遇冷始料未及

選考科目的等級賦分制比的是排名,而不是分數。同樣的規則賦分,考生在不同學科排名相同,成績則相同。

物理難度本身較大,大家普遍認為選考物理的都是學霸。等級賦分制規則下,相較在物理組與學霸們賽跑而言,在其他“賽道”上與普通學生賽跑顯然更容易能拿到高分。因此,選考物理的人越來越少。

中國新聞週刊曾就此採訪了首批試點的浙江高中。以杭州一所普通高中為例,高考改革前,全校有2/3的學生必修物理;高考改革後,選考物理的人數降到了不足50%。到了2017年新高三學生中,報考物理的人數下降到了33%,新高二更少,僅60人,佔年級總人數的10%。

新高考改革“啞火”了?

 這種趨勢在縣級中學繼續放大。

嘉興市嘉善縣某高中,2017年高三生中,在第一次選考成績公佈後,選考物理的人由130人減少為70人;高二生報考物理的就只剩下了5人。“我們學校物理成績最好的學生,在全省只能排到8000到1萬名,根本沒有競爭優勢,從學生到學校,當然都希望迴避物理考試的競爭風險。”該校副校長說。

更可嘆的是,由於該校選考物理只有5人,只需一名物理老師上課,其他物理老師只得轉崗。

於是,選考科目保障機制出現了,當特定選考科目考試人數低於保障基數時,以保障基數為準,從高到低進行等級賦分;大於保障基數時,則以實際參考人數為準。

最先建立保障機制的就是物理,浙江這一保障基數為6.5萬。

  簡單來說,即:

(1)如果有7萬人(大於6.5萬)選考物理,那麼會有700個(7萬的百分之一)滿分。

(2)如果有6.5萬人(等於6.5萬)選物理,那麼會產生650個(6.5萬的百分之一)100分。

(3)而如果只有1千人(極端情況,小於6.5萬人)選物理,那麼還是會有650人(以6.5萬人為基數計算,自高往低賦分)拿一百分。

它的潛臺詞就是:選考物理,在賦分上不再吃虧。

下崗的是物理老師,忙死的是地理、政治老師

但這僅僅解決了物理遇冷難題。

選考科目的設置本意是給學生們更多選擇權,選擇的標準是“自己喜歡”。但現實情況是,無論是學生還是學校,目標從來都是考出更高的分數、考上最好的大學。在這樣的目標指導下,學生很難隨心所欲地選擇自己喜歡的科目,學校大概也不允許學生選。

  先來看學生:

上海市政協委員施華曾走訪浦東各中學,發現大多數學生確是按學科的難易程度來選課。文科相對簡單,選擇的同學多一些(選政治的偏少);理科中生物較簡單,因此選生物的同學多。而較難的物理、化學選擇的人數偏少,重點中學的學生相對多一些。很多中學教師戲稱,十年後,中國無物理化學大師。

浙江嘉興市的統計數據顯示,學生選考地理的比例最高,達56.65%,第二高為政治,50.51%,因為這兩科都比較容易考。報考物理的比例僅為倒數第二,37.22%。從高考總成績來看,報考物理比例最低的一所學校,由於採取了“文多理少”的選考策略,98%以上的畢業生都被第一批次錄取。(中國新聞週刊)

這樣的經驗勢必會影響後續高中生的選擇,容易考的科目選考比例越來越大,不容易考的科目選考比例則越來越少。

新高考改革“啞火”了?

關注高考

再看學校:

目前來看,或出於客觀資源限制(教師資源)、或出於主觀戰略目標(學校高考成績更好看)考慮,學校的普遍做法是,選擇本校師資力量最強的某個科目,或者最容易獲得高賦分的科目,將全部資源投入,集中強化訓練,以獲得高分。

集中力量辦“大事”,長此以往,中學很有可能逐步演化為一個個“特色”鮮明的專科學校。(轉自高考網)

新高考改革“啞火”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