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科學城 有詩有遠方 創新在田園

成都科學城 有詩有遠方 創新在田園

興隆湖畔的成都科學城一角。 天府新區供圖

從成都市中心的四川科技館乘地鐵南行25站,南方日報調研組走進成都科學城。這個總規劃面積125平方公里的科創新城,沿著生態優美的興隆湖、鹿溪河水系展開。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詩人杜甫在成都寫下這首絕句時,一定不會想到在千年以後,成都會在城南建起一座為高知人群而興的“公園式”科學城。在這裡,埋頭創新發展的科學家、工程師、創業者在天氣晴好時還能遠眺西嶺雪山勝景。

環繞興隆湖的成都科學城起步區已經引入了中科院成都分院、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等一批高端平臺和企業。建築群全部完工後,環湖將構成別具一格的“皇冠型天際線”,與周邊群山呼應。

成都與佛山在歷史上都是因水而興。當下,成都科學城實現科創中心與生態新城融合發展的經驗,對於佛山打造“山水林田湖文”交相輝映的三龍灣高端創新集聚區有何借鑑之處?

撰文:熊程

統籌:鄭佳欣 趙越 袁紀琦

策劃:何又華 林煥輝

一個對標硅谷的規劃

科學城與創業者結下“娃娃親”

步出地鐵興隆湖站,一片寬廣的湖面立刻映入眼簾。微風吹過,精心選種的挺水植物輕輕搖曳,不時有白鷺成群從頭上飛過。緊沿湖岸的綠道上,或漫步、或騎著單車的人不時停下來拍照。這裡是成都科學城,一大批創新企業和平臺在這裡集聚。

“生態優先、職住平衡等理念對我非常有吸引力。”成都匯蓉國科微系統技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汪宗福說。2016年初,還在武漢做工程師的汪宗福,出差時參觀了興隆湖畔的天府新區規劃廳,瞭解成都科學城的規劃。雖然那時的湖邊遍佈工地,規劃廳也主要是簡單的圖文展板,他仍然被這裡的建設理念所震撼。一年後,當汪宗福決定來此創業時,他要入駐的辦公大樓實際也還沒有建好。

早早跟成都科學城定下“娃娃親”的,有汪宗福這樣的年輕創業者,還有更多的大型企業和平臺。2015年1月,成都首次公開提出將在天府新區建立成都科學城的規劃藍圖,4月就引來諾基亞全球技術研發中心這一標杆性項目。此後,中科院成都科學研究中心、航天科工集團旗下多個院所、清華四川能源互聯網研究院等一批重磅項目陸續簽約落戶。

“‘成都科學城’這個品牌雖然是2015年正式打出,但從2011年版的天府新區總體規劃開始,它所在片區就被定位為先期重點啟動區,強調結合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重點發展創新研發、科技成果轉化、孵化中試等功能。”中規院(北京)規劃設計公司規劃二所所長劉繼華參與了成都市總體規劃、天府新區總體規劃等編制工作。他說,成都科學城所在地早前只是成都的城市邊緣,交通等基礎設施不便,也沒有自身的特色風貌。納入天府新區這一國家級新區整體框架之後,這裡成為了新經濟集聚的熱點地區。

結合成都“依山就勢、依水而居”的城市文化傳統,中規院團隊提出將原有的一片低窪溼地改造為大型湖泊。這個想法在後續的控制性規劃中得到落實,成為現在的興隆湖。

在四川天府新區成都管委會總規劃師、上海同濟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城市設計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匡曉明看來,成都科學城不僅在城市空間發展模式上實現了從常規“沿路發展”向“擁水發展”的思路轉變,而且將生態文明觀與開放創新觀融合,“它不只是天府新區的,也不只是成都的,而是按照‘千年城市’的標準,吸引全球創新要素的集聚。”

“興隆湖給人的印象是人工湖,但它是依託自然山水地形及鹿溪河流域生態環境而梳理形成的,其景觀環境營造也與鹿溪河流域防洪排澇雙重功能統一規劃。”四川天府新區成都管委會規劃建設國土局有關負責人說,成都科學城運用了“先立境後營城”的建設思路,力圖實現顯山露水、透綠見藍的城市願景。

清華四川能源互聯網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高文勝認為,成都科學城與硅谷非常相像,在某些方面甚至優於硅谷。“這裡同樣有著密集的研究機構和人才,而且有更好的規劃性。”他說。

一個新圈層的出現

園區裡的科學家“朋友圈”

去年2月,《成都市興隆湖區域生態保護條例》正式實施,劃定14.04平方公里的興隆湖區域,除開湖面和水面,開發用地面積僅佔建設用地面積約27%,並明確要求“採取有效措施確保興隆湖區域生態用地規模不減少”。

從自然生態環境看,成都科學城不只是“好看”,而且構建了以興隆湖為核心的藍綠交織生態網絡。環繞著興隆湖,成都科學城更進一步構建起了從基礎科研、應用開發、“雙創”服務到成果落地的完整創新鏈條。

從綠色生態到創新生態,兩者的“雙重疊加”催生了發展的新生態,帶來了“人城境業”融合。“科技創新的關鍵是集聚創新的人才,人的地位優先於產業。”匡曉明認為,創新人才對於職住平衡的交通體系、教育醫療配套、優惠鼓勵政策都有很高的期待,但對他們最有吸引力的還是生態環境,“先要優化興隆湖和周邊河流的水環境,讓我們的科技人員推窗見田、開門見綠”。

這樣一個生態環境對吸引高端研發機構的人才作用明顯。劉傑是四川天府新區成都管委會科創和新經濟局科技發展處處長,負責成都科學城高端科研平臺引進的多項具體工作。他以中科院高海拔宇宙線重點實驗室的引進過程為例,設在四川亞丁的宇宙線觀測站海拔4000米,氣候環境惡劣,不適宜科研人員長期生活。天府新區主動與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接觸,建議其在成都科學城開展數據研究和探測技術、新型材料開發工作,環境成為促成項目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成都科學城構建起的發展新生態中,一個個創新的“朋友圈”正在這裡落地生根。匡曉明深有體會,引進一個高端科技服務機構、一個大型實驗室或一名頂尖科學家,相應的生態鏈會自然展開,“每個科學家周圍都有很多朋友。”

清華四川能源互聯網研究院的發展便是典型的樣本。清華大學最早派來成都的3人團隊中,就包括了清華大學人事處的一名副處長。清華大學的校友網絡,成為3名創業者自帶的“第一桶金”。研究院初期引進的團隊,幾乎都是清華校友,“例如在研究院平臺上成長起來的易衝無線科技有限公司,CEO潘思銘本科畢業於清華電機系,在密蘇里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後,又在硅谷從事多年研發工作。”高文勝說。

航天科工集團在成都科學城佈局了多個平臺,形成又一個龐大“朋友圈”,其中工業大數據應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祝守宇也是清華校友。

“大家都是老熟人。”提到北航、電子科大、上海交大等落戶成都科學城的其他高校,高文勝這樣說。他表示,之前在學校從事教學科研的時候,相互就有很多聯繫,未來可能有更多的業務聯繫。

一次“生態+產業”的聚變

“不做製造業”如何引領製造業

“你看,那就是白鷺!”站在興隆湖畔的啟明星辰大樓窗前,作為國內信息安全領域龍頭企業,啟明星辰集團助理總裁羅春指著湖心的一塊“白點”說。

在成都科學城調研時,很多幹部告訴記者,這裡不引進製造業和有汙染的企業,更強調創新型產業和高端服務業的發展。這一理念從第一版天府新區總規開始延續至今。劉繼華說:“這在當時還是一個很超前的做法,難得的是天府新區堅持了下來。”

“不引進製造業”的成都科學城反而在成都乃至四川的製造業發展中發揮著引領作用,“生態+產業”的聚變效應正在這裡發生。

在興隆湖北側新經濟產業園A區的幾棟建築中,啟明星辰將最中間的一整棟買了下來。目前,大樓裡辦公的員工已經超過300人,其中不少是從公司總部回來的四川人。在二樓,佔地800平方米的智慧城市安全運營中心已在去年底正式發佈,為天府新區政務雲等政府單位服務,還與東方電氣等四川製造業龍頭企業一道,開展了工控安全測評合作。

同樣將自然生態作為落戶成都科學城考量因素的,還有工業大數據應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實驗室技術總監張輝介紹,該實驗室由航天科工集團旗下航天雲網牽頭,聯合阿里雲等多方共建,是目前我國唯一的工業大數據研究及產業化支撐機構。

落戶一年來,該實驗室已經深度嵌入區域產業體系。例如,針對成都傳統優勢的汽車製造業,不但為當地搭建了開放的汽車產業生態圈雲平臺,還為野馬汽車等十餘家本地汽車製造業企業提供工業大數據定製服務。此外,該實驗室正加速全國佈局,包括在廣州建設珠三角區域中心等。

入駐成都科學城的企業、機構,有像啟明星辰、工業大數據應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一樣為製造業提供諮詢服務的,也有像航天科工集團微電子系統研究院一樣,通過孵化出一批高技術企業,直接推動製造業發展的。成都匯蓉國科微系統技術有限公司在微電子系統研究院的帶動下,雖然還未實現量產,但去年的營收已達1000萬元,將來待成都其他地方的製造工廠量產之後,產值將更為可觀。

今年2月,天府新區又被賦予了“公園城市”的建設使命。7月,全球首個以“估值超10億美元創業企業”孵化和培育為主的產業載體在興隆湖東側開建。按照規劃,它將突出公園城市特質,規劃用地面積約1006畝,但用於開發建設的用地卻不到一半。

四川天府新區成都管委會科創和新經濟局有關負責人表示,這裡已經簽約引進了商湯科技、前海金控等多家新經濟企業,將按照全週期培育、全要素保障、高品質生活的產業生態圈建設思路,以智慧複合型綠色生態園區規劃為基礎,構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新經濟產業體系。

■聚焦

一棟大廈“孵化”一座科學城

一座國家級孵化器成為企業進入興隆湖的前站

在天府新區海昌路,南方日報調研組發現了成都科學城的一塊“飛地”——天府菁蓉大廈。

走進大廈,一家家熟悉的企業和單位映入眼簾:二樓的航天科工微電子系統研究院去年1月成立,但它真正的落戶地點是成都科學城的一座大樓;八樓的成都匯蓉國科微系統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匯蓉國科”)是微電子系統研究院平臺中的企業,未來也將隨研究院遷入成都科學城;七樓的四川千行你我科技有限公司有一棟新樓,位於興隆湖畔的“黃金地段”……他們明明簽約落戶到成都科學城,為什麼卻在這裡辦公?

這座位於成都科學城地理範圍以外的大廈,恰恰是觀察科學城服務企業、孵化產業做法的一個窗口。許多早期落戶成都科學城的企業和平臺,若要在位於科學城的大樓建好之前開展工作,就得先往別處落腳。在成都天府新區有關部門的引導協調下,天府菁蓉大廈這一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成為不少企業和單位進入興隆湖的前站。

2015年底,清華大學與四川簽約共建能源互聯網研究院後,位於興隆湖畔的大樓尚未封頂。在有關部門的幫助下,研究院利用緊鄰天府菁蓉大廈的一個售樓處開始了臨時辦公,並由大廈統一管理服務;售樓處場地面積不夠,有關部門就在旁邊用集裝箱進行擴建;前期資金使用效率受到政策限制,有關部門便為其協調變通;臨時的辦公傢俱不便購置,四川天府新區成都管委會便搬來了自己的桌椅。

“簽約了馬上就要推進,而不是等所有條件都具備再走下一步。”在清華四川能源互聯網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高文勝看來,成都天府新區的做事風格與清華十分契合。成都科學城的眾多項目得以快速推進並且見效,這是很重要的因素。

來到八樓,匯蓉國科副總經理汪宗福帶著記者參觀了公司場地。他介紹,公司去年成立時,天府菁蓉大廈為其提供了租金減免的優惠,相當於一年節約了數十萬元成本。在提供租金減免、政策引導等普通孵化器服務的同時,天府菁蓉大廈還成立了綜合黨委,幫助各家入駐企業開展團隊建設。

“只要人才到了這裡,什麼問題都能解決。”成都天府新區對創新創業者的渴求,讓汪宗福深有感觸。2017年,匯蓉國科營收超過1000萬元,團隊成員也在一年中從十幾人增加到近50人,原有場地已經不夠。由於暫時還不能搬進成都科學城,有關部門便在天府菁蓉大廈為其很快找到了一塊更大的辦公空間。

在天府菁蓉大廈,四川天府新區成都管委會科創和新經濟局科技發展處處長劉傑告訴記者,成都科學城在注重高端項目招引的同時,對於已簽約項目投入了大量精力推動其落地發展,從辦公場地、科研環境、生活後勤等多方面進行針對性保障。對於較複雜的問題,會利用專題會、逐級上報等機制提升協調力度,直到解決為止。

■手記

願景也是一種生產力

短短三年時間,環繞山清水秀的興隆湖,一大批創新企業、科研機構在這裡匯聚。在成都科學城調研時,我們聽到很多這樣的故事:就在三年前,當成都科學城還只是一張白紙、一份藍圖時,各種大樓還沒有建起來,很多企業、機構卻已經提前“霸位”、決定落戶科學城。湖畔的工地上,掛起了“天府數智谷”等字樣的牌子,建設如火如荼。

成都科學城為什麼有這樣的“魔力”?這些從一開始建設便與科學城結下“娃娃親”的入駐者們,看上了科學城的什麼?不少企業和科研機構的負責人告訴我們,他們看到的科學城,不是一張白紙,而是一個更加美好的願景,一種更加值得期待和嚮往的生活。

“推窗見田、開門見綠”“產城融合、職住平衡”……在北上廣深一線城市和武漢、杭州等強二線城市林立的局面下,成都科學城要爭取高端的科研機構、產業平臺和企業、人才,能提供的最有吸引力的不是各種優惠政策,恰恰是以人為出發點的城市發展願景。

讓願景成為生產力,首先要從科學系統的規劃出發。成都科學城是天府新區的核心組成部分,中規院(北京)規劃設計公司規劃二所所長劉繼華向記者回憶了其參與天府新區總規編制的過程。編制初版總規的一年裡,有關部門和多家設計單位在一起工作,反覆推敲、字斟句酌,經常通宵達旦工作,但是大家“一條心”要把這個事情做好。最終,“生態優先”“集約發展”等先進的發展理念,都落實到了規劃實施行動上。

其後,通過《興隆湖區域生態保護條例》,成都明確了“興隆湖區域生態用地規模不減少”的目標。而為了“一張藍圖繪到底”,四川天府新區成都管委會將城鄉規劃編制、建設計劃制定、國土規劃保障3類工作統一到“規劃建設國土局”,實現了工作信息的協調統一,保障規劃藍圖的落地實施。

以人為出發點和終點的城市規劃願景,更有溫情和溫度。四川天府新區成都管委會科創和新經濟局新經濟處處長伍自美談到招商引資經驗時這樣說:“稅收、土地等優惠全國各地都有,憑什麼要到你成都來呢?一定要把我們的區位優勢、產業基礎和發展願景等內容充分講明,讓他們感受到落戶的好處。”與此同時,企業和人才來到這裡以後,也不缺乏關心和服務。成都匯蓉國科微系統技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汪宗福說,當時給出的承諾、藍圖都在兌現。

當政府、企業機構、人才有了同樣的願景,所有人的力量就自然地凝聚到了一起。清華四川能源互聯網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高文勝的一句話很有代表性,“大家已經說好了,剩下就是一起來做好!”

對於一個創新集聚區而言,願景也是一種生產力。佛山正在規劃打造三龍灣高端創新集聚區,三龍灣如何向世人塑造一幅更加美好的發展願景?又將怎樣讓願景進入每個人的心裡?我們期待著三龍灣給出的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