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海無涯苦作舟?NO!讀書學習應該是一件快樂的事

前段時間,拿下兩本關於學習方面的書,都是日本人寫的,上一本看的是雲山霧罩,不知所云,好生失望,這一本在打開之前,只是強迫症發作,抱著掃一眼,知道這本書講什麼就行了,沒想到,一發不可收拾,一晚上看完,且收穫滿滿。一直以來的一些觀點,跟作者不謀而合,看書能看到這樣的書,也是一種幸福。

分三個板塊講講自己的感受吧:

你是輸入式學習?還是輸出式學習?

輸入式?輸出式?什麼意思?簡單的講,比方說你熟讀上下五千年,問起哪個朝代,哪個皇帝在位發生了什麼事,都一清二楚,這個階段可以理解為輸入式,你把知識都吸收進自己腦子了,也是俗稱的“才高八斗”。同樣是熟讀歷史,有人把這些知識整合,通過一個獨特的視角講出來,就是輸出式了。比方當年明月熟讀明史,然後寫出了轟動幾時的《明朝那些事兒》,易中天喜歡三國,結果有了廣為人知的“易中天講三國”。據說易老師在廈門大學講歷史時,走廊裡門口都站滿人,如果每個老師都是這樣的講課風格,還有什麼“學海無涯苦作舟”的屁話,學習本身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

學海無涯苦作舟?NO!讀書學習應該是一件快樂的事

學海無涯苦作舟?NO!讀書學習應該是一件快樂的事

最近一年,看書很快,也看的很多,一週看書2-3本,有時更多,前期也只是看,看後書就放那裡了,屬於作者講的輸入式學習,後來看的多,就跟一個垃圾桶一樣,溢了,腦子裡東西多了,就想寫一寫感受看法,慢慢的形成習慣,每本書看完,都要寫一寫,不論紙質的還是電子的,也不論是朋友贈送或者是自己買的。在書中作者講到,學校教育把每個人教育的認為,看書就是看不務正業的小說,寫文章,就是散文寫故事等抒發自己的感情,搞的很多人聽到些東西,就膽怯,說自己文筆不好。其實,寫東西,把自己的想法觀點,講解清楚就可以了,如果能配上優美的文筆更好。寫東西,排在第一位的是,把道理講解清楚。這個道理,在網上看到過一次,深以為然,第二次是在這本書上,感謝作者,這才是接地氣的實戰派。

我們應該學習有用的知識,還是適合自己的?

作者說,勉強自己學習自己不喜歡的知識,只會傷害自戀的感情,就算考過了,也可能是極其無聊不感興趣的工作。前段時間看到一本書,關於知識變現方面的書,看完之後,猛然發現了一個新的瞭解世界的角度。比方說抖音上的網紅,有的會唱歌,有的會跳舞,有的會做菜,有的搞笑,有的講解人生道理等等,只要你有一技之長,就可以發光發熱,有了曝光度,就有了粉絲,有了粉絲就可以變現,把你當初的興趣愛好,現在的技能,轉變為財富。在抖音上,一個幾十歲的阿伯就曾說,之前村裡的人都調侃他幾十歲的跳什麼舞,結果現在跳跳舞發下視頻,就能賺幾百萬。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只要你有出眾的才藝,都可以變現。所以,成年的人課外學習,還是堅持自己喜歡的為好,又快樂,又能學習,說不定還能變現。

學海無涯苦作舟?NO!讀書學習應該是一件快樂的事

書應該通讀還是選擇性的讀?

因書而異,因人而異。喜歡的書就多看,不喜歡的瞭解個大概,或者直接放棄。有時看書有強迫症,如果不看完,就跟少了點兒什麼似的。但有的書,絕大部分是翻譯過來的書,不知道是作者的水平問題,翻譯者的水平問題,還是出版社編輯的問題,把人看的“欲仙欲死”,碰到這樣的書,果斷放棄,再看下去,把人都看抑鬱了。如果碰到喜歡的書,看了有收穫的書,就must或者have to多看幾遍了,比方和田秀樹的這本《高效學習:高效能人士的7個學習習慣》,之前也看到過幾本不錯的書,有時間也拿出,舊書重溫,孔老師不也講過,“溫故而知新”,“不亦說乎”,哈哈。

學海無涯苦作舟?NO!讀書學習應該是一件快樂的事

讀書是本身一件快樂的事,做自己喜歡的事,看自己喜歡的書,別世俗的人左右,尤其對那些從來不學習不看書人的說三道四。

學海無涯苦作舟?NO!讀書學習應該是一件快樂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