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則西之死」何以觸動公衆心弦?

最近兩天,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生魏則西之死引發滔滔輿論。罹患滑膜肉瘤的魏則西生前在傳統治療手段無望的時候,通過百度搜索找到武警北京總隊第二醫院,接受一種號稱為“最先進技術”的“生物免疫療法”,在耗費20多萬元後,被寄予最後一線希望的DC-CIK療法,並沒有挽回一條年輕的生命。

滑膜肉瘤是一種惡性腫瘤,轉移性強,目前難以治療。“生物免疫療法”有無科學依據,或有多大的療效,是相當複雜的專業問題,在醫學界還沒有定論,不過可以肯定的是,目前它還不是成熟的醫療技術。魏則西去北京腫瘤醫院諮詢時,一位醫生就明確告訴他們業內不承認這個技術,並告訴他們“如果真去做的話,武警二院在全國搞得最早,可以去那兒諮詢”。而這也證明,魏則西在選擇嘗試“生物免疫療法”過程中,百度搜索也只是信息的來源之一,當然起到的是求證作用。

魏則西的選擇恐怕算不得是病急亂投醫,更多還是強烈求生慾望驅動下的嘗試。既然是嘗試,註定有許多不可預知的風險,最大的莫過於人財兩空的結果,儘管在意料之中,卻又有難以承受之痛。當然,這樣的結果在醫療領域相當常見,哪怕是重大疾病的常規治療同樣如此。而醫療的不確切性與醫療的營利性之間,呈現出弔詭的反比函數曲線,挽救生命的願望越急切,付出的代價就越大。

醫療的功利性,加劇了社會對醫療過程的猜疑,從價格到技術再到療效,無處不在。比如,魏則西質疑醫院虛假宣傳,誇大治療有效率;詬病百度的競價排名,放任醫療機構誤導社會。的確,站在功利的角度,並不乏漁利患者的可能。也正因為如此,患者往往在承受疾病帶來肉體與心靈痛苦的同時,還感到被欺騙、被宰割,尊嚴受到嚴重傷害。

“魏則西之死”只是個案,它之所以觸動公眾心絃,是因為背後是生命與尊嚴的宏大話題。在可能面臨的重大疾病面前,不是所有人的選擇都比他更理性,也不是所有人的遭遇比他更好,都會顯得被動而無奈。這需要從更多維度來反思,如生命教育、醫療倫理、醫療體制機制等等,讓患者不片面迷信與依賴醫療,醫者保有謹慎科學的態度和人性關懷的成色,醫療少一些功利多一些公益,才能讓患者真正有尊嚴感。

■ 木須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