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志所向,一往無前」|孫中山

“吾志所向,一往无前”|孙中山

“吾志所向,一往无前”|孙中山

這不是一場成功的革命。

但這肯定是一場偉大的革命

107年前的今天,即1911年10月10日,一聲槍響拉開了武昌起義的序幕,也標誌著辛亥革命的全面爆發。

辛亥革命不僅推翻了長達2000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政府,傳播了民主共和的觀念,推動了民族思想的覺醒——民眾開始認識到了自己就是國家的主人。

這背後,不得不提到一位偉人,“國父”孫中山。

為了推翻專制統治,為了解放民族思想,為了改善人民生活,孫中山先生一生奔走全國乃至世界,宣揚“三民主義”,喚醒國人鬥爭的勇氣和精神,讓中華民族開始站起來。

據統計,他的足跡遍佈中國、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泰國等數十個國家及地區,用今天的標準來評判,也堪稱是一位“旅行家”。可這並非我們現代意義上的旅行,因為他所到之處都很可能遭清政府的圍追堵截,步步為營。可幸的是,他都堅持走了下來,走遍了可走之路。

還記得電影《十月圍城》裡的情形嗎?到香港與各省革命領袖開會的孫中山先生遭到了清朝將軍的追殺,數名革命義士為了保全那短短一個小時的會議,浴血奮戰,終究還是相繼犧牲。可就像片中梁家輝所說的:“這一個小時的時間,就是我們四萬萬同胞的希望。”

“吾志所向,一往无前”|孙中山

電影《十月圍城》劇照。

沒錯,就是希望,是每一位犧牲的義士乃至全國同胞改變生活、改變未來的希望。沒有這在世界各地的每個“一小時”,或許根本就沒有後來在中國歷史上承前啟後的辛亥革命。

今天就跟著這位偉大的“旅行家”,回看波瀾壯闊的歷史,走一回國父孫中山先生的革命之路。

1

孕育革命的溫床

檀香山

檀香山也就是今天的美國夏威夷群島,據記載,孫中山先生先生曾6次往來檀香山,最初到達此地那年他才12歲。

哥哥孫眉當年在檀香山經營生意有成,想著把自己的家人接過去一起生活。但孫父不願離開故土廣東中山,孫中山先生便由孫母帶著來到這座陌生的城市。生平第一次出國讓孫中山先生感觸很多:“始見輪舟之奇、滄海之闊。自是有慕西學之心,窮天地之想。”不出去走走哪知世界之大?沒有孫中山先生在西方的見識,也不會有後來視野恢弘的革命方向。

可剛到檀香山的孫中山先生一時難以適應全英授課環境,更遑論跟上全班進度,幸好遇到一名細心老師一對一課外輔導,加上他天資聰穎,順利在畢業那年拿到了英語語法全班第二名。

都說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學好了語言的孫中山先生也從西方文學中瞭解到更多西方民主自由思想。而他在檀香山期間也開始接觸到基督教,對於其日後提出平等、博愛等觀念有極大的影響。

“吾志所向,一往无前”|孙中山

興中會第一次會議會址。

四年的西方教育,那正是一個少年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因此說檀香山是孫中山先生髮動辛亥革命的溫床也絕不為過。今天,當我們翻開歷史便可看到,正是在檀香山,孫中山先生創建了中國資產階級的第一個革命團體興中會,也是在檀香山,他奮起反擊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保皇黨”,還是在檀香山,他為擴大革命力量毅然決然加入洪門組織……

“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這句我們倒背如流的口號背後,見證著革命的艱辛歷程和孫中山先生的決心。從只有30多位華僑加入興中會,到發動第一次廣州起義,再奪回檀香山陣地……辛亥革命爆發前的十多年裡,他往返檀香山乃至美洲各地籌募軍費,才讓起義的“星星之火”得以燎原。

2

汲取思想的力量

【香港】

近代的香港是殖民統治的自由港,人員、貨物、資金的自由進出和轉移,給孫中山先生及其創立的興中會和同盟會在香港策動內地共和革命的各種活動帶來極大的便利,而香港寬鬆的政治環境,也讓其成為中西文化交流之地,居民深受西方思潮影響。

17歲後的幾年,孫中山先生幾乎都在香港度過,這正是他革命思想的形成時期,也正如他本人於1923年2月在香港大學演說時指出:“我之思想發源地即為香港。

至於如何得之?則三十年前在香港讀書,暇時輒閒步市街,見其秩序整齊,建築閎美,工作進步不斷,腦海中留有甚深之印象。”

“吾志所向,一往无前”|孙中山

1923年,孫中山先生與香港大學生合影。

但他在香港組織革命的過程也並不順利。1895年孫中山先生在廣州發動起義失敗後,香港政府便根據清朝廣東官府的要求,在次年下令驅逐孫中山先生出境,5年內禁止她居留香港。此後,港府還在1902年、1907年和1913年向孫中山先生髮出驅逐令,企圖消弭孫中山先生對香港革命黨人和華人社會的影響。

面對港英政府無理堅持驅逐的命令,孫中山先生轉而利用乘坐國際郵輪停泊香港水域的機會,冒著隨時會被逮捕的危險秘密會晤香港革命黨人,直接部署革命活動。也正是這些躲避驅逐和逮捕、爭分奪秒與革命黨人會晤的經歷,才有了剛開始提到的電影《十月圍城》的故事。

為革命創建中華,孫中山先生面對著理想抱負不被採納,面對著清廷的打壓與追捕,在此艱難的處境下,經歷過一次次的起義失敗,經歷過一個個同志接連殉難犧牲,其中辛酸血淚,外人真的很難感同身受。而他毅然扛起一切挫敗,堅持走了下來。

3

凝聚華僑的情感

新加坡

集結海外華僑的力量拯救自己的國家是孫中山先生的希冀。由於華僑散居全世界,以致於他需要不斷奔走於不同國家進行宣講,但要說哪裡華僑最多,當屬南洋。

全世界華僑南洋佔95%以上。而南洋華僑則以英屬、荷屬為最多,兩種華僑最密集地區的樞紐是新加坡,所以毫不意外地,孫中山先生來到了新加坡,把它作為中國同盟會南洋支部的活動據點。

“吾志所向,一往无前”|孙中山

孫中山與新加坡成立的同盟會部分成員合影。

見證孫中山先生在新加坡活動足跡的最重要的一個地方就是晚晴園。他曾4次下榻於晚晴園,和胡漢民、黃興等人在此商談國事,在辛亥革命前的10次起義中,有3次是在晚晴園內籌劃的。

胡漢民在自傳中說:“南洋為革命策源地,南洋華僑為革命的基礎。”

可還是在新加坡,孫中山先生曾飽受質疑——在新加坡一家華僑餐廳裡,一位僑胞譏諷說:“孫文,你說要打倒滿清,你有多少兵力啊?”孫中山先生微笑回答:“我們的軍隊多著呢。”“你的軍隊在哪,怎麼只有你一個人在這吃飯?”他幽默地回答:“清朝的軍隊就是我們的軍隊,滿清皇帝在給我們訓練軍隊呢!”眾人大笑,戲謔地稱他為講空話的“孫大炮”。

孫中山先生當時毫不介意地說:“我這革命的大炮可以打倒皇帝!大炮可以打倒軍閥!大炮可以打倒帝國主義!大炮可以打倒一切反動派!”

隨後的歷史證明,孫中山先生並沒有空口說大話。他凝聚了全球華人的力量,用 “大炮”把敵人一一打倒,就連新加坡建國總理李光耀也尊稱孫中山先生為“一個改變中國命運的人”。

4

用演講掀起革命

檳城

2011年,為紀念辛亥革命的同名電影出現。電影開頭是成龍與李冰冰在白色的濱海大房子內,窗外還有飾演林覺民的胡歌等人在戲水,相當浪漫,難以想象轉眼便是硝煙滿地,但這場景也說同時明瞭檳城作為革命基地的重要性。

檳城和孫中山先生也有關係?你未必知道他曾數次踏足檳城,以商討革命之事。辛亥革命前最重要的過程正是發生在檳城。

孫中山先生選擇檳城是因其種族多元,馬來人、蘇門答臘人、印度人等各種民族群聚,較能避人耳目,房屋也設有逃亡通道,方便被人追殺時可以順利逃脫。

在1910年新軍起義失敗後,孫中山先生更將同盟會南洋總機關部從新加坡遷到檳城,附設於打銅仔街120號的檳城閱書報社內。當年11月,孫中山先生在這裡召開會議,帶著沉重的心情策劃黃花崗起義,並發表感人演講,激昂地提出“滿清不去,中國必亡”的口號,最終為革命籌集8000餘元。這次會議史稱“庇能會議”。(庇能是檳城Penang音譯的舊稱)

“吾志所向,一往无前”|孙中山

檳城孫中山紀念館。

只可惜如我們所知道的,黃花崗起義也失敗了。對於該戰,孫中山先生認為其足以驚天地、泣鬼神。面對為此犧牲的革命志士倒臥街旁、堆積如山情形,他仍忍著傷痛悲憤的心情繼續為革命奔走。

而孫中山先生到處演講宣傳,以革命建立共和在當時確實是創新又帶點浪漫主義的事,有人甚至認為他就是憑“一張嘴建立中華民國”。但有胸懷、有夢想也必須採取行動方能逐步實踐目標,“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能將信念傳遍世界,孫中山先生靠的不僅是演講家的口才,更是旅行家般的行動力與魄力。

5

以鐵路聯動全國

廣州

為什麼最後迴歸到廣州?除了因為廣州在辛亥革命中佔據核心地位外,還有不得不提的孫中山先生在革命後於廣州畫下的建國宏圖。

“吾志所向,一往无前”|孙中山

孫中山先生晚年在廣州大元帥府。

廣東是孫中山先生的故鄉,而興中會會員中,廣州府籍華僑也佔多數,再加上廣州一直是反抗外國侵略的前哨,同時又毗鄰港澳,是接受西方事物的大門,可謂獨具革命的土壤,所以孫中山先生多次選擇在廣州發動起義,可都沒有成功。

儘管局勢動盪,但一生在推動鐵路發展的詹天佑始終沒有離開廣州,所以詹天佑手上的那段粵漢鐵路工作在戰爭期間依然是照常運行的。

1912年5月,退任大總統的孫中山先生到了廣州,與詹天佑見面。當時作為全國鐵路總監的孫中山先生提出了一個“妄想”——為中國建設20萬公里的鐵路。這後來成了我們的《建國方略》。

他規劃在十年內為中國修建16萬公里的鐵路,其中一條主要幹線就是由廣州出發,此外還要修建160萬公里的公路。這樣的夢想距離現實有多遠呢?要知道1912年時中國的鐵路總長還不到1萬公里!

“吾志所向,一往无前”|孙中山

當時孫中山先生身邊的朋友也在嘲笑他是一個不切實際的瘋子,但當我們今天見證著廣深港高速鐵開通、全國鐵路通達各省會城市時,便不得不佩服孫中山先生的遠見與決心——百年前他在6英呎見方的大地圖上,從北到南、從西到東畫上的線條都一一建了起來,而這也堪稱是近現代中國一次革命性壯舉。

“事無大小,必須持以毅力,徹底做成功。”雖然時至今日,我國還未建成20萬公里的鐵路,但先生身體力行“持以毅力”的教訓影響著國家鐵路百年來的發展。如今,我國鐵路總長已經穩居世界首位。坐乘著當年孫中山先生千里奔波、規劃構建的鐵路,我們不僅可以環遊中國,甚至已經能夠到達周邊國家,實現我們自己的旅行夢。

“吾志所向,一往无前”|孙中山

亞洲,歐洲,美洲……環遊半個世界的孫中山先生無論離家多遠,他的民生理想,他的家國情懷,他的革命志向都未曾變改。

孫中山先生常言:“做人的最大事情是什麼呢?就是要知道怎麼樣愛國。”旅行千里,不過是為了推翻兩千年之久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民主統一的國家,愛國之情感染著遍及全球的華人。

5000年華夏曆史,辛亥革命或許只是歷史長河中一小段,但它作為中國近代史上一個承先啟後的重要階段,其成果一直影響至今。除了為考試而死記硬背,要能真正深入去了解這段歷史,或更能明白當下和平與繁榮的意義。而孫中山先生作為革命先行者,他始終堅持並踐行理想的決心,也值得我們這一代年輕人反觀自省。

“吾志所向,一往無前。愈挫愈奮,再接再厲。”辛亥革命,這是一場偉大的革命,不僅改變了中國,更改變了中國人!

文字:PNX 排版:PNX

文章觀點獨立,與平臺無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