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在民營企業座談會上的講話

2016年3月4日,我在參加全國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民建、工商聯界委員聯組會時,專門就堅持我國基本經濟制度問題發表了講話,闡明瞭黨和國家對待民營經濟的方針政策。今天開這個會,目的是集思廣益、堅定信心、齊心協力,保持和增強我國民營經濟發展良好勢頭。

今年10月20日,我專門就民營經濟發展問題給“萬企幫萬村”行動中受表彰的民營企業家回信,強調改革開放40年來,民營企業蓬勃發展,民營經濟從小到大、由弱變強,在穩定增長、促進創新、增加就業、改善民生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是黨中央的一貫方針,這一點絲毫不會動搖。

一、充分肯定我國民營經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今年是改革開放40週年。40年來,我國民營經濟從小到大、從弱到強,不斷髮展壯大。截至2017年底,我國民營企業數量超過2700萬家,個體工商戶超過6500萬戶,註冊資本超過165萬億元。概括起來說,民營經濟具有“五六七八九”的特徵,即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在世界500強企業中,我國民營企業由2010年的1家增加到2018年的28家。我國民營經濟已經成為推動我國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成為創業就業的主要領域、技術創新的重要主體、國家稅收的重要來源,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政府職能轉變、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國際市場開拓等發揮了重要作用。長期以來,廣大民營企業家以敢為人先的創新意識、鍥而不捨的奮鬥精神,組織帶領千百萬勞動者奮發努力、艱苦創業、不斷創新。我國經濟發展能夠創造中國奇蹟,民營經濟功不可沒!

我們黨在堅持基本經濟制度上的觀點是明確的、一貫的,從來沒有動搖。我國公有制經濟是長期以來在國家發展歷程中形成的,積累了大量財富,這是全體人民的共同財富,必須保管好、使用好、發展好,讓其不斷保值升值,決不能讓大量國有資產閒置了、流失了、浪費了。我們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發展、加強對國有資產的監管、懲治國有資產領域發生的腐敗現象,都是為了這個目的。同時,我們強調把公有制經濟鞏固好、發展好,同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不是對立的,而是有機統一的。公有制經濟、非公有制經濟應該相輔相成、相得益彰,而不是相互排斥、相互抵消。

一段時間以來,社會上有的人發表了一些否定、懷疑民營經濟的言論。比如,有的人提出所謂“民營經濟離場論”,說民營經濟已經完成使命,要退出歷史舞臺;有的人提出所謂“新公私合營論”,把現在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曲解為新一輪“公私合營”;有的人說加強企業黨建和工會工作是要對民營企業進行控制,等等。這些說法是完全錯誤的,不符合黨的大政方針。

在這裡,我要再次強調,非公有制經濟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沒有變!我們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方針政策沒有變!我們致力於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環境和提供更多機會的方針政策沒有變!我國基本經濟制度寫入了憲法、黨章,這是不會變的,也是不能變的。任何否定、懷疑、動搖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言行都不符合黨和國家方針政策,都不要聽、不要信!所有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完全可以吃下定心丸、安心謀發展!

總之,基本經濟制度是我們必須長期堅持的制度。民營經濟是我國經濟制度的內在要素,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是我們自己人。民營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成果,是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主體,也是我們黨長期執政、團結帶領全國人民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力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徵程中,我國民營經濟只能壯大、不能弱化,不僅不能“離場”,而且要走向更加廣闊的舞臺。

二、正確認識當前民營經濟發展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近來,一些民營企業在經營發展中遇到不少困難和問題,有的民營企業家形容為遇到了“三座大山”:市場的冰山、融資的高山、轉型的火山。這些困難和問題成因是多方面的,是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客觀原因和主觀原因等多重矛盾問題碰頭的結果。

一是國際經濟環境變化的結果。一段時間以來,全球經濟復甦進程中風險積聚,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明顯抬頭,給我國經濟和市場預期帶來諸多不利影響。民營企業佔我國出口總額的45%,一些民營出口企業必然會受到影響,那些為出口企業配套或處在產業鏈上的民營企業也會受到拖累。

二是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結果。當前,我們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經濟擴張速度會放緩,但消費結構全面升級,需求結構快速調整,對供給質量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必然給企業帶來轉型升級壓力。在結構調整過程中,行業集中度一般會上升,優勢企業勝出,這是市場優勝劣汰的正常競爭結果。市場有波動、經濟有起伏、結構在調整、制度在變革,在這樣一個複雜背景下,部分民營企業遇到困難和問題是難免的,是客觀環境變化帶來的長期調整壓力。對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民營企業和國有企業一樣都需要逐步適應。(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