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貨幣蓄水池是僞概念,真相是!

樓市貨幣蓄水池是偽概念,真相是!

以前我曾經看到過這樣的一段文字,說“房地產和股市是兩個巨大的蓄水池,只有這兩樣東西能夠消化掉巨大的貨幣存量。所以如果股市和房市都不景氣,那麼大量的貨幣就會流向其他領域,如果這樣,就會造成嚴重的通貨膨脹,物價將會飛漲。”

一個完全錯誤的結論!

雖然咋一看老百姓的畢生積蓄確實都在房產上,每個人的房產,都是自己貨幣的蓄水池。

但要搞明白一個道理,貨幣從來不能被鎖住。

表面上A花200萬買了自主房子就像把錢進保險櫃一樣不再流動。

但實際上這200萬並不是鎖住了,而是流出去了。

A按揭買一套200萬房產,實際上只花了60萬首付,但卻貸款了140萬,合計200萬流入到了賣方B手上。

B獲得了貨幣,會將這個錢再去買C,只是一個純粹的交易轉移。

就好比一個池子倒進來60升水,還流出來200升,所以貨幣從來沒有被蓄住,反而因為進入房地產市場,貨幣量擴大了數倍。

房地產從未鎖住任何貨幣,卻在創造大量貨幣。

實際上是,國家賣地,開發商造房,購房者通過購房貸款,創造了數倍的信用貨幣M2(M2=流通中現金+活期存款+定期存款),這些M2最終流入了開發商、建築工人、材料商、裝修公司、政府財政收入等多個渠道。

政府獲得賣地收入後再分配投入到市場,開發商則拿地造房,工人消費支出。

可見房地產並非是蓄水池,而是一個巨大的印鈔機,每一個購房者只要貸款,就創造了信用貨幣。

有人說“樓市的市值很高,要是這些房子被集體拋售,那麼市場就會釋放大量貨幣,從而加速資產外流,或者流入商品領域炒高物價,所以房價下跌會導致惡性通脹。”

實際結果完全相反。

樓市只要不斷上漲,就有更多人通過貸款創造更多信用貨幣M2,這些M2再流入到市場中去,貨幣多了,才會導致通貨膨脹。

那麼反過來如果樓市下跌,就會消滅M2,導致通貨緊縮!

假如房價從100萬下跌到50萬,那麼以房子做抵押貸款的借款人就會產生大量壞賬,而加槓桿投資房產的人由於貸款購買的資產價格下跌,同樣會出現大量的債權違約情況(參考次貸危機),一旦壞賬爆發,那麼市場上的大量M2就此被凍結或消失。

市場上流通的M2大幅減少,就會導致通貨緊縮,物價下跌,人們持幣觀望減少消費,經濟萎靡。

日本房價泡沫破滅後,陷入了長達20年的通貨緊縮,從而開始走上了量化寬鬆之路。

美國房價泡沫破滅同樣陷入了通貨緊縮危機,美國不得已用持續4輪量化寬鬆以挽救經濟。

M2的增長速度,實際上代表著市場對未來前景的信心指數。

M2的信用創造依靠存款和信貸,這需要銀行與老百姓的協同,假如市場普遍認為當前的經濟環境較差,看衰資產價格,就不會去借錢投資和消費,而是持幣觀望,而銀行由於不想承擔壞賬,也不願意放款。

所以M2本身並不是國家想創造就創造,它與市場信心有關。

為什麼中國過去20年的M2年均增長可以達到15%,因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迅猛增長,人們願意負債去投資房產,股市,實業,創業,通過投資能賺到錢。

再反觀日本,日本也是拼命印錢,為什麼M2就是不漲?(自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從2013年起強推量化寬鬆以來基礎貨幣從132萬億漲到500萬億漲了4倍,但實際貨幣供應量卻從830萬增加到1002萬億,僅增長30%。)

樓市貨幣蓄水池是偽概念,真相是!

因為日本百姓失去了投資的信心,即使投放基礎貨幣,但國民仍然不願意貸款,銀行也擔心壞賬,放款積極性極低,所以超發的基礎貨幣,完全無法傳導到市場中去,導致貨幣政策完全失效。

所以歷史上各國房價崩潰後都發生了通貨緊縮,且之後只能通過量化寬鬆,降息降準來挽救經濟。

但按照這個說法,房價是不是一直漲下去,M2越多越好?

貨幣即負債,創造了M2,等於提前透支購買力,只有後續生產力跟上才能不崩盤。

好比我現在借100萬(M2),規定十年後歸還200萬,但如果十年之後達不到200萬,而是隻賺到100萬,就會出現一半的壞賬。

一千萬人同時出現壞賬,那麼金融危機就來了,整個社會的流通M2就會迅速減少,通貨緊縮,經濟進入衰退期。

所以全民買房在推動房產快速上漲的同時,經濟得以快速增長,但過度的負債,又會透支人民的購買力。

隨著泡沫升溫,一旦新增M2與到期負債達到一個臨界值,經濟就會出現拐點。

美國次貸危機就是大量信用貨幣創造後,疊加加息週期,新增M2無法平衡到期負債,從而導致的一輪經濟大洗牌!

所以房價的持續上漲,釋放了現在的流動性,但要回收未來若干年的流動性。

為什麼國家要下定決心穩定住房價,而不是讓房價暴漲或者暴跌?因為暴漲將會讓我們未來的日子很難過,而暴跌則會讓我們現在的日子更難過。

國家對房價是什麼態度?

顯然當前我們的經濟信心是不足的,17年時我國M2預期增速為12%,但實際只完成了8.2%,而18年全年預期增長9%,截止二季度只完成了8.5%,這裡面去槓桿發揮了一些作用,但更表明我們的經濟信心不足,現在為什麼國家一直通過官媒說“去槓桿已經結束,槓桿率穩定,現在是穩槓桿”,並嚴格控制經濟唱衰輿論,是因為不希望我們的經濟信心受到進一步衝擊!

碧桂園被打砸搶,萬科活下去,房企紛紛改名字,看似都與我們無關,但是正說明了房價將迎來一個拐點,根據上述我的分析你肯定知道國家會不惜一切代價讓樓市不暴跌,這也是我認為國家一定會優先保樓市其次保外匯,不跟隨美國加息的原因。

只要穩住樓市,繼續深化改革,扛過貿易戰,相信我們不會迎來金融危機,但樓市一旦出現斷崖式崩潰,那麼我們所有人面臨的都將是大蕭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