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個金融行業寒冬期來了

這幾個金融行業寒冬期來了

今年的經濟大環境不太好,特別是幾個金融行業,都在玩“裁員+降薪”的模式,說他們的員工收入驟降30%到50%一點不過分,打算去求職的多長個心眼。

深陷暴雷困境的P2P行業

P2P行業可以說是最慘,我曾經在P2P企業工作過一段時間,那些個同事,過去每個月過百萬業績是很容易的事情,月入三萬不是夢,可雷潮一來,便紛紛開始掛零蛋,領幾千塊的基本工資了。

前段時間我某P2P公司理財顧問的朋友L,又被開了,在P2P行業裡輾轉了很四五家企業,基本都是考核期一過就換一家繼續幹,拿了一年多拿底薪。

有的人說L為夢想持之以恆,我倒覺得這樣耽誤了自己也耽誤了企業,企業招人來是想完成業績,L去P2P是想賺錢,可問題是L既賺不到錢,企業也出不了業績,相當於在互相浪費生命。

在我離職之前就發現,這類公司至少有70%的人都是在混底薪的,現在雷潮業績更難做了,這個比例還要達到80%以上。

大環境下,不止是理財端,借款端也同樣難受,下面這個朋友就經歷了四次大裁員:

這幾個金融行業寒冬期來了

像P2P公司待幾年經歷三四次大裁員的,還真不少,現在P2P爆雷,對借款端影響最大,因為沒有人願意投資,借款端的風控,業務人員就沒有活幹了,所以很多P2P公司在借款端開始大規模裁員。

關注互金的朋友建議關注一下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的官方網站,裡面數據顯示最近P2P企業的貸款待收餘額增長已經開始呈現負增長趨勢了,比如點融網從6月30日到9月30日待收餘額減少了10%,如下圖所示:

這幾個金融行業寒冬期來了

沒有新增借款,不管理財端還是資產端日子都不好過。

所以現在還選擇去P2P企業找工作的人們,真的好好謹慎考慮,是不是適合自己。

第三方財富管理公司

與P2P一樣進入艱難境地的,就是各類三方財富管理公司,這些給私募基金、信託募集資金的機構,日子也是過得非常困難。

前段時間幾百億規模的意隆財富暴雷,著實把那些高淨值人群給嚇壞了,不是私募基金比P2P更安全嗎,怎麼連帶著也是個龐氏騙局?

而且本來很多做私募的就順帶發展P2P業務,比如恆昌、信和、諾遠、鉅派這些都是私募基金、P2P一起抓,結果P2P這波雷潮,把屎盆子也扣到了第三方財富管理公司身上。

這幾個金融行業寒冬期來了

現在實力稍微弱一點的財富公司幾乎舉步維艱,比如杭州一家做PPP項目的金誠集團,就宣佈旗下部分產品展期6-12個月,甚至有好幾家知名三方財富公司最近連工資都發不出來,具體我就不一一點名了,總之這波去槓桿,把激進點兒的企業都治的服服帖帖。

現在合著去這類企業求職,說不好沒幾個月,不是自己做不出業務,就是被裁員。

看天吃飯的券商

券商的夥伴們,今年也要過苦日子了。

根據中登數據的統計,上個月新增投資者數只有92萬,而中國證券投資人總數是1.43億,這是什麼概念,一個月就增長了0.6%,說明整個A股市場就是那麼點人在裡面玩,老股民套牢也不看了,新股民也不敢上車。

我們都知道券商的核心收入就是經紀業務,市場不新增交易,沒有融資融券,券商就賺不到錢。

那麼券商高大上的投行業務呢?也不樂觀,新一屆發審委上任以來,IPO發行速度大幅降到了一個冰點,如下圖所示,現在一個月就幾家過會,只有17年初的十分之一都不到,而發債業務的融資量也是隻有一個月200多億,不及高位30%的量。

這幾個金融行業寒冬期來了

所以,隨著各大券商二季報紛紛出爐,只能用一個慘字形容,前七大證券公司淨利潤平均下跌了20%。

這幾個金融行業寒冬期來了

要知道前七大券商16、17年的人均薪酬可是高達58萬,如下圖所示:

這幾個金融行業寒冬期來了

不過要知道這個數據是按薪資總額/員工總人數來算,高收入都被管理層和分析師,投行拿走了,絕大部分員工收入肯定是遠遠不達標,收入是一個典型的金字塔結構。

由於券商員工收入和公司淨利潤緊密相關,淨利潤如此大跌,今年收入集體下調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了,外加現在是大熊市,去券商行業,前期的業務會非常難開展。

展望

說這麼多,其實核心意思是,入行也得分行情。

就好比你在去年去做售樓顧問,就很容易賺到錢,政府去庫存,外加嚴控一手房價,導致一二線房產嚴重倒掛,結果是買個新房都得拖關係。

一個新樓盤放一百多套房源,但光一個售樓顧問手上就有上百個買房意向客戶,房子根本不愁賣,所以很多第三方公司的售樓顧問,賣了這個樓盤再轉戰下一個樓盤,即使專業能力不強,工作一年下來賣出去幾十套房子拿個幾十萬提成都是很輕鬆的事情,我的售樓顧問把我們這期房子賣掉後,就悠哉歐洲旅遊了。

但是你換成14年房價暴跌那段時間去看看試試,賣套房都得求著別人來看,說不好還得返傭,那個時候賣房子就很難賺到錢。

P2P,財富公司,券商這些都是一樣,行情好,就跟著一起撿錢,行情不好,那就是涼涼。

所以什麼時候去找什麼工作,也決定了接下來幾年的收入水平,認清趨勢,比苦幹幾年要強得多。

11-12年信託公司員工賺到錢了,因為剛兌高收益固定利率產品供不應求。

14-15年上半年券商員工賺到錢了,因為股票供不應求。

17年-18年上半年售樓顧問賺到錢了,因為新房供不應求。

所以我們要去找什麼樣的行業能立馬賺到錢?一定是選供不應求的職業,抓住市場需求與供應會產生缺口的機會。

那麼未來什麼行業會產生缺口呢?

舉個例子,國家統計局有一組數據表明,未來十年60歲-74歲人口占比將會再增加77%左右,屆時中老年人們會需要什麼,我們的供給又缺什麼呢?

最終從中又會誕生什麼賺錢的行業?這個就需要我們自己思考得出結論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