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需要磨砺,磨砺使人成长——《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人生需要磨砺,磨砺使人成长——《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人生需要磨砺,磨砺使人成长。

——陈志武

人生需要磨砺,磨砺使人成长——《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当我阅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感触颇深,受益匪浅。这是一本由29名采访对象的口述汇集起来的一本采访实录,分“知青说”、“村民说”、“各界说”三个部分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再现了习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

我也是经历过知青上山下乡及部队的锻炼成长的。1976年我高中毕业,即插队到广西贺县沙田公社龙井大队19生产队,当了一名知青。在农村,我也是克服了“饮食关”“劳动关”“思想观”方面的困难,在农村劳动生活3年后,到部队服役。所以,读了书中青年习近平在农村历练的感人故事后,让我感觉是一次心灵上的冲击和震撼,是一次情感上的共鸣和升华,更是一次思想上的对照和看齐。习总书记身上彰显的优秀品质、人格魅力值得我们大家认真学习。

人生需要磨砺,磨砺使人成长——《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图:桂东公路管理局党委书记陈志武在黄竹村与贫困户亲切握手,详细询问他们的家庭情况、生活来源、遇到的困难。

非志无以成才。15岁的习近平从大城市来到小村庄,面对身体上、生活上、思想上的种种不适应,没有意志消沉,而是真正融入梁家河的农村生活、深切了解农民生活状况后,立下为“为群众做实事”的理想,有了这个“初心”才得以克服种种困难,逐渐成长为梁家河的“好后生”。

我们工作、生活上也的的确确需要像习总书记那样,坚定目标,充满自信,克服困难,勇往直前。所以,我也时常会告诫局里的青年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理想,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要走好公路人生涯的第一步,立足本职工作,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真抓实干,踏踏实实工作,那样才能为桂东的公路事业发展做贡献,为自己的人生增亮点。

人生需要磨砺,磨砺使人成长——《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图:桂东公路管理局党委书记陈志武给黄竹村贫困户宣传扶贫惠民政策

非学无以广才。学习是一个不断丰富自我、提升自我的过程。青年习近平为了看歌德的《浮士德》,跑了三十几里路才借到手;连上山放羊、锄地休息的间隙,他也拿出本新华字典边读边记;半夜大家都睡觉了,他还在挑灯看书。村民梁玉明感慨:“他在梁家河待了七年时间,我就没见他离开过书本,没见他放弃过读书。”农村知青生活,白天劳动强度大,人已经很疲劳,每天吃得也不好,尤其是当上村支书后又要操心村子里的事,但青年习近平总能静下心来读书学习。

在那个年代,社会文化生活匮乏,黄土高原闭塞荒凉,青年习近平痴迷读书学习,一来是满足对知识的渴求,二来也养成了他刻苦学习的习惯,成为了一种生活态度、精神追求。反观我们现在,有不少干部职工安于现状,停滞不前,思想上过于安逸、学习上有些放松、工作上缺乏动力,这是不利于我们个人成长成才的表现。目前,公路部门同样面对机构改革,改革会带来冲击,也会带来机遇,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做好本职工作,多干实事,并加强学习提高自己,增强本领,保持自己的优势,那样无论去到哪里工作、在哪个岗位上都能实现自身的价值。

人生需要磨砺,磨砺使人成长——《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作为新时代青年人,品读此书能够从小故事中读出大道理,它是当代青年人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鲜活教材,也是当代青年人励志成才的重要典范。

人生需要磨砺,磨砺使人成长——《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非干无以造才。梁家河原先是贫困村,青黄不接时全村就出去乞讨。青年习近平担任村支书后,村子变得红红火火、一片生机,原因在于“实干”!习总书记当年带领村民打淤地坝,修建沼气池,打吃水井,开铁业社、缝纫社,办扫盲班,一心为民办实事,就像村民王宪平评价的,“近平在梁家河插队的这七年,是受苦受难的七年,是踏踏实实干出来的七年”。

习总书记多次强调“真抓才能攻坚克难,实干才能梦想成真”。我想,全局干部职工,都应该弘扬这种好的作风,传承这种好的方法,坚持这种好的工作理念,下大力气提振大家干事创业的精气神,让干部职工充满激情和干劲,又坚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通过解决一件又一件的“小事”,来推动桂东公路事业发展这件“大事”。

读完这本书,让我真实而深切地感悟到,什么是忠诚,什么是责任,什么是担当。使我更加深刻、直观地领会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的精神所在,更加全面、历史地认识到确立以习总书记为全党核心的重大意义,也更能明白一个道理:人生需要磨砺,磨砺使人成长。

审核:潘建川

人生需要磨砺,磨砺使人成长——《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长按关注

人生需要磨砺,磨砺使人成长——《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