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從優到精——畫筆下的美麗新村

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從優到精——畫筆下的美麗新村

油畫《巴山深處新農家》

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從優到精——畫筆下的美麗新村

國畫《依山塝水新農家》

本報記者 何歡

40年前,在南江縣桃園公社(現光霧山鎮)採風營地,還在大學美術系就讀的任憲生用畫筆描繪了當時的農村;40年後的今天,已是市美術家協會主席的任憲生,畫筆觸及的仍是鄉村圖景。從過去到如今,他的畫筆見證了巴中新村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從優到精的蝶變。

“在桃園公社採風時,我們一行十多人搭貨車、走石子路,翻山越嶺,從天亮走到天黑才到達營地,一路上只見茅草屋稀疏分佈著,唯一的瓦房就是公社。”任憲生說,第一次看到這麼窮的農村,第一次接觸到這麼原始的鄉野,那種貧窮和原生態美景碰撞出的矛盾景象讓他記憶猶新,“那時候的農村解決溫飽都十分困難,根本就不存在‘新村’的概念。”

從無到有 “文明新村”開創山區社會主義新農村雛形

1993年巴中地區正式成立,各級黨委政府把解決群眾的吃飯、居住等民生問題和交通、通訊、水利、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4年後,巴中地區創新提出建設以“池園經濟”為重要特色的“文明新村”。這是巴中歷史上首次提出“新村”概念,在全省也是首創。

巴州區甘泉鄉園藝村村民馬元先還記得,在1999年,自家外牆上有一塊用玻璃框著的“小康示範戶經濟發展規劃表”,在“人均純收入”一欄裡:“1997年:6100元;1998年:7200元;1999年:預計7800元。”

“那時候我家房前微水池裡養著甲魚,屋後是果樹,果樹下還套種著花卉和藥材。”馬元先說,“池園經濟就是打井、建池、修路、辦園、發展農機與庭院種植、養殖、加工、運銷的結合。”

以1998年為例,得益於池園經濟的帶動作用,那一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200元,池園經濟的勃興也為“文明新村”的形成奠定了至關重要的經濟基礎。

“那時候的‘新村’主要以‘改’為主,目的在於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改變農村長期落後的衛生狀況,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任憲生說,在他的畫筆下,一幅《春風律動》繪出不一樣的新村:牆壁白了、院壩平了、廁所改了、豬牛圈和人居分開了……正如詞裡寫的“春風雲路人家,緋桃白李黃花,小院修竹新瓦。荷塘月下,陶公也想聽蛙。”

從無到有,到1998年,全地區建成文明示範村337個。第二年,省委、省政府在通江召開了現場會,總結推廣“巴中經驗”,“巴中新村”也成為山區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雛形。

從有到優 “巴山新居”實現一步跨千年

2011年9月25日,在巴州區(今恩陽區)柳林鎮,隨著一聲“開工”,“巴山新居”正式開始建設。巴中提出,計劃在7到10年時間裡,大力實施以商貿流通、特色產業和鄉村旅遊等為依託的“巴山新居”工程,建設中心村180個、居民聚居點2380個,這是繼彝家新寨、藏區新居後在全省的創新舉措,農村老百姓的生活也實現“一步跨千年”的目標。

這個時期,在任憲生的畫筆下,是一幅幅“巴山深處新農家”圖景。

“如果說上世紀90年代的‘文明新村’以‘改’為主,‘巴山新居’的提出則不僅讓老百姓住上好房子,更要過上好日子。”任憲生說,2012年,自己又去了桃園(今光霧山鎮),原來的茅草房、石板屋早已被一棟棟獨具特色的川東北民居替代,依託光霧山的豐富旅遊資源,農民的生產生活不再是單一的傳統種養業,不少農民利用“巴山新居”開辦農家樂、民宿、茶樓,真正吃上“旅遊飯”。

“巴山新居”建設在巴中成為一項系統工程,從新房到新村,不僅解決了老百姓一家一戶住上新房的問題,還解決包括交通、醫療、入學、購物、文化體育在內的整個基礎設施和居住環境的問題。

拿平昌縣得勝鎮平江村村民任軍華來說,自從搬進“巴山新居”後,洗澡都洗得勤了。“以前住土坯房,洗澡要燒水,麻煩得很,如今在鋪著白瓷磚的浴室,水龍頭一開就是熱水,多方便。”任軍華說,茶企業看中平江村的地理位置,辦起茶園,自己也成了茶園工人。茶葉投產後,城裡人喜歡來體驗採摘的樂趣,村裡又發展起鄉村旅遊,這難道還不是“一步跨千年”?

從優到精 新村承載起鄉村振興的夢想

不管是改“文明新村”,還是建“巴山新居”,都繞不開錢的問題。而對於巴中來說,截至2015年底,全市尚有貧困人口31.83萬人,是全省四大脫貧攻堅主戰場之一。

“過去採風和老百姓聊天,不少人想住新房,但是手頭錢少,政府的補貼對貧困家庭來說仍是杯水車薪。”任憲生說,雖然新村越來越多,還是有不少偏遠農村原始落後。

轉變出現在2016年5月,國土資源部土地政策支持扶貧開發及易地扶貧搬遷培訓班在巴中召開,這也預示著巴中的新村建設進入新階段,數據顯示,2016年以來,我市新建新村聚居點786個。

“一方面是我市充分整合地質災害避險搬遷、危舊房改造、倒房重建等政策,打捆使用各項涉農政策,確保貧困戶自籌資金在1萬元以內”。市委統籌辦相關負責人介紹,群眾資金壓力小了,自願參與到新村建設中。另一方面是我市堅持產業先行、產村相融,壯大茶葉、核桃、巴藥及生態養殖等特色農業產業,積極拓展生態旅遊和休閒農業等新業態,構建綠色產業體系,確保“能致富”,激發了老百姓建設新村的熱情。

“作為畫家,我認為巴中新村還有個新特點是正在留住逝去的鄉愁,特別是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後。”任憲生說,過去抬筆蘸墨就是鄉愁,前幾年採風都要特意去尋找鄉愁。

近年來,我市新建、改造、保護並舉,2016年以來提升舊村落民居254個,保護修繕傳統村落40個。這也為任憲生的創作帶來極大激情,這些年,他以“即將逝去的鄉愁”為主題的畫作已超過70幅。

“前段時間看見政府出臺了建設村史館的文件,我也在已經建成的村史館採過風。村史館對於全方位呈現村落變遷、鄉土文化、民俗風情,留住鄉愁有重要作用。”任憲生說,在為巴中農村日新月異變化感到高興的同時,能有一隅之地留住傳統和鄉愁是對畫家的一種安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