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懿傳》:在虛實之間構建一個傳統東方故事

為了講好這個故事,《如懿傳》嘗試了更趨“精確”的製作方法。

隨著如懿在庭院裡回憶起自己少年時代的人和事,《如懿傳》也進入了尾聲。雖然《如懿傳》仍是一出“後宮戲”,但在這部戲中,隱匿於歲月更迭裡的情感變化是側重點。在

對歷史的解構與藝術的合理加工中,這個故事有了更廣闊的討論空間。

《如懿傳》:在虛實之間構建一個傳統東方故事

史實與藝術的平衡

乾隆三十年,皇后隨乾隆南巡,途中,皇后因擅自斷髮被遣返回宮。對於“皇后斷髮”這一事件,史料僅有隻言片語的事實交代,“斷髮”背後的原因則無從知曉。後世眾說紛紜,“帝后離心”的猜想被投射到影視作品中也有不同的演繹,在《還珠格格》裡,皇后因怨妒,一怒之下斷髮,而在《如懿傳》中,皇后因對皇帝失望,傷心斷髮。

《如懿傳》不是陷入“爽劇”模式的後宮大戲,而是記敘個體與時代辯駁、中年婚姻圍城的時代故事。如懿與弘曆的經歷緣起於牆頭馬上遙遙相望的一眼,最終卻也在如懿獨上城牆,遠望愛人的失落中走向結局。彼時,寶親王府邸裡自在快活的青櫻,在弘曆登基後變成隱忍的如懿,二人的姻緣也自此被高牆所困。登上權力高峰的如懿面臨著來自各方勢力的壓力,明爭暗鬥間與弘曆逐漸產生了隔閡,而弘曆在與如懿相守的過程中也受到了諸多掣肘。《如懿傳》通過藝術加工,以更具文學性的表達方式,構建了這段帝后從年少相知到中年離散的故事。

《如懿傳》:在虛實之間構建一個傳統東方故事

在處理歷史事實與藝術創作的關係上,《如懿傳》首先從細枝末節著手,一方面尊重歷史,還原皇室氣度,一方面在文本中融入更具想象性的藝術手法。歷史上,弘曆一生中寫過數百首詩,具備一定的藝術造詣,體現在劇集中,便是弘曆與如懿的日常生活中的雅好。此外,如懿偏愛梅花,不論是初期居住的延禧宮,還是成為皇后時居住的翊坤宮,都常年擺放著綠梅,以示她與弘曆情意綿長,而如懿離世後,弘曆在宮中又修建了梅塢以表懷念,即使在如今的故宮裡也可尋到梅塢遺蹟。劇集註重細節,進而促進故事立意與歷史原態的融合,並以此突顯文化感和時空真實感。

細節之外,熨帖的鏡頭語言同樣傳遞了劇集的藝術性和觀賞性。劇中,如懿封后時要從平時居住的寢宮一步步走向太和殿,那裡有等候她的弘曆、後宮嬪妃,以及眾多王公大臣。從如懿在宮中行大禮時的全景鏡頭到隨儀仗走在宮巷時的俯拍鏡頭,再到最後面向弘曆時的面部特寫鏡頭,如懿經歷了從茫然、緊張到看見心愛之人的釋然一系列心情變化,沒有言語的畫面在鏡頭的合理調度中有了層次感和代入感。

《如懿傳》:在虛實之間構建一個傳統東方故事

史實與藝術的平衡不僅體現在劇集的起承轉合中,還體現在演員的演繹裡。“表演有分寸感”,這是同劇組演員對周迅所飾演的如懿的評價。在與《如懿傳》同步拍攝的紀錄片《如懿傳紀事》裡,周迅面對鏡頭依然表現出沉浸在角色裡的狀態。“開拍前去故宮仔細地走了一趟,看到了梅塢。”為了更好地融入角色,周迅不僅進行了實地體驗,還特意蓄起了指甲,即便在日常起居中也保持著一種帶護甲般的狀態,“這樣讓我和後宮嬪妃的狀態更貼近了”。從“牆頭馬上遙相顧”到“斷髮為祭”,角色的變化在演員對劇本的理解、對情感的把握中更觸動人心。

寫實與寫意,以及質感

橫店影視拍攝基地的明清宮苑是按照故宮1:0.8的比例複製的,但是《如懿傳》為了呈現出更細緻的視覺效果,另外搭建了包括翊坤宮、養心殿、長春宮在內的多個場景。在《如懿傳紀事》中,導演汪俊用“寫實與寫意的平衡”詮釋劇集的製作。

《如懿傳》:在虛實之間構建一個傳統東方故事

在《如懿傳》的美術置景中,養心殿作為重要場景更需體現“乾隆盛世”。劇中,西暖閣以中式風格為主,殿內設計清新淡雅,擺件也主要是瓷器、雕花屏風等具有傳統文化特色的物品,而東暖閣以西洋風格為主,收納了擺鐘、鼻菸壺等舶來品,東西暖閣的佈景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乾隆時期的盛世景象。

相較於宮殿內的精緻設計,宮殿外則傾向於氣勢恢宏的“大場面”。東巡時,橫亙於湖面的連排舟次;南巡時,燈火通明的杭州碼頭;木蘭秋獮時,金黃色的北方草原與樹林……這些場景都在透過屏幕向觀眾訴說著當年的繁榮。


《如懿傳》:在虛實之間構建一個傳統東方故事


古裝劇的創作是與傳統文化對話的過程,要打造劇集的質感,體現和傳承傳統文化是必經路徑。據史料記載,乾隆年間,著裝主張“華而不奢”,從嬪妃到宮女的服飾都以淳樸、素雅為主,因而宮中的人只有在重要場合、節日才會穿“滿繡”的吉服。為了貼合曆史,《如懿傳》中的重要場合也出現了吉服、朝服等符合歷史規制的清朝服裝,且還原度極高堪稱“復刻”,《如懿傳》的服裝設計師張曄就曾表示,“設計團隊先要調查劇中人物的服裝款式,弄清楚它的材質、顏色以及繡工紋樣,並對比過去與現在刺繡方法的差異,來最終確認製作工藝。”除了 “滿繡”,嬪妃的服飾穿戴少不了累絲護甲、點翠飾品、鏨刻手鐲等中國傳統工藝的元素。

除了服飾,嬪妃使用的其他物件也經過了一番考究和用心設計:緙絲被子、花絲琺琅首飾盒、隨處可見的“乾隆審美”瓷器。劇中,乾隆送給如懿的中秋節禮物中就有蘇工螺鈿盒、瑪瑙俏雕鼻菸壺、花絲景泰藍蟠龍擺件,以及一把捻金緙絲團扇。不僅如懿,劇中其他嬪妃也都使用著不盡相同的緙絲團扇,嬪妃們團扇輕搖,東方女子的雅韻便在這絲絲縷縷之間。一樁樁彰顯著傳統文化之美的物件在合理的運用中為劇作增添了古典韻味。


《如懿傳》:在虛實之間構建一個傳統東方故事


在尊重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進行合理的解構與藝術加工,才能夠更好地呈現作品的文化肌理。

穿過迴廊,身份最高的人端坐在上,具備敬酒時,眾人笑逐顏開,這是《如懿傳》中的節日場景。與當今社會一樣,人們在節日共聚一堂,舉杯相賀。流傳數千年的傳統習俗在《如懿傳》中也有所體現,如乞巧節贈花、重陽節吃重陽糕、端午節抹雄黃、贈五毒香囊。此外,劇集還注重表現傳統禮儀。如懿封后時要行行六肅三跪三拜禮,肅即肅立,而在成為皇后之後與久別的母親見面時,行了親密的“抱腰貼面禮”。通過不同的禮儀,營造出“儀式感”,這對於古裝劇的創作而言,是連接文化脈絡的重要一步。

正如導演汪俊所說,《如懿傳》不著力於打造一部“宮鬥戲”,而是繪就一幅“宮廷浮世繪”。嘗試建立歷史與藝術的融通,刻畫古典氣韻,傳承傳統文化是落在這幅宮廷畫卷上的筆觸,也是古裝劇向前走的一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