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讓拼多多、今日頭條瘋狂增長?

最近幾年,國內新崛起的互聯網公司都伴隨著很大爭議,無論是今日頭條、快手,還是上市不久的拼多多。

他們也有一些共同點:成長速度極快、產品十分接地氣、用戶話語權弱,這些特點也造成媒體和大眾的一些誤解。

快手用戶到達2億時,還幾乎沒有主流媒體的報道,一線城市白領甚至不知道這個APP的存在。今日頭條已經成為國內第一大新聞客戶端時,才開始有人認識到原來他們不是移動端的新浪,而是移動端的百度。

最新的爭議則是拼多多。同樣是GMV破千億,京東用了10年,淘寶用了5年,而拼多多僅僅用了2年。

是什麼讓拼多多、今日頭條瘋狂增長?

在拼多多身上,究竟發生了什麼樣的神奇故事,讓他完成了指數級的增長?

前酷6網創始人、中歐商學院教授李善友專門在混沌大學上分析了拼多多成功背後的商業模式。

想要知道拼多多的成功,需要先來了解一個商業理論,即性能過度理論。那就是隨著技術的進步,針對高端市場的高級技術,對於大眾用戶來說,可能並沒有實用價值。

是什麼讓拼多多、今日頭條瘋狂增長?

因此,會有一股具有破壞性力量的突破創新科技隨著時間出現,甚至可能搶走高端市場用戶。因為他們能滿足的,是消費者"最迫切的需求",這跟高端還是低端關係不大,也就是所謂的顛覆式創新。

這也是哈佛商學院教授克里斯坦森最為知名的理論,而他所著的《創新者的窘境》,也是喬布斯最為推崇的書籍之一。

拼多多正是抓住了"性能過度效應"做到了指數級增長。而能做到顛覆式創新,也要滿足一些條件,只有當市場發生劇烈變化時,才有創新的機會。

我們再回頭看拼多多成立的這3年,國內電商市場究竟發生了什麼重大變化。

是什麼讓拼多多、今日頭條瘋狂增長?

首先,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大大降低了網絡使用成本,更多的中國人接入了網絡,從而出現了新的買家,也就是所謂的"五環外人群"。

這些人至少佔了中國一半以上的人口,平時並不會經常在社交媒體上發聲,但是他們有著切切實實的需求。

有了新買家,也要有新賣家提供商品。在淘寶天貓化之後,很多中小賣家無力承擔高額流量費用,從而只能尋找新的平臺,此時出現的拼多多正好給了他們舞臺。

是什麼讓拼多多、今日頭條瘋狂增長?

第三點,是出現了新的渠道,也就是新的連接方式。在過去PC互聯網時代,人們與商品的連接是通過搜索,或者直接訪問網站,因而流量非常昂貴。

而微信的出現,讓人和物的連接,變成了人和人的連接,從而出現了巨大的新流量。更重要的是,這個流量是免費的。除了微信之外,以小米紅米手機為代表的國產低端機,也將數以億計的中國人,接入移動互聯網。

微信與紅米的組合,形成了一個新的巨大的流量窪地,拼多多不依靠廣告,僅憑社交拼團這一模式,就完成了千億交易額。

甚至可以說,這個商業奇蹟,目前只能發生在中國。其實借用拼多多這個模式,你可以看到無論是快手還是頭條,幾乎都遵循著一樣的軌跡。

佔中國一半人口的五環外人群,他們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有著娛樂的需求,於是有了快手;他們有著吸收資訊瞭解世界的需求,於是有了今日頭條;他們需要購物,於是有了拼多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