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鐘告訴你什麼是風投!

風投是什麼?

風投其實是資本發現新時代有越來越多資本沒法裹挾的新生產要素之後,為了追求保住自己的增值率,為了防止‘我曾經有錢、卻不能保證我未來一直有錢下去’而不得不作出的妥協。

倒退50年,甚至40年,這個世界上有風投這種東西存在麼?在傳統的商業投資時代,投資是有實打實的可執行財富作為抵押的。比如成立一家公司,可以用資金出資、也可以用實物出資,或者是版權、專利權、商標品牌這些可以被法律質押制執行的財產出資。

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有越來越多明明很值錢,但又沒法量化、沒法抵押、質押強制執行的新要素出現了,這些新要素統統屬於無形資產,但又不是法律規定的可以被強制執行的‘知識產權’範疇。

比如資本花錢捧紅了一個明星,明星具有人身屬性的名氣,是值錢的,可以產生收益。但是人的名譽是沒法被法律強制執行的,明星撲街了或者欠錢了,法律也沒法強制要求明星的粉絲轉粉明星的債主。過去資本只能用出版社、電視臺這些渠道資源鉗制明星,而不是鉗制明星的‘名聲’本身;但隨著互聯網時代渠道被打碎,資本的籌碼就又少了一顆。

又比如qq的用戶量是值錢的,可以產生流量、廣告費和未來的可期待的內容消費潛力。但是用戶量是沒法強制執行的,如果哪天騰訊用qq的軟件著作權向銀行抵押貸款、然後又違約不還把著作權執行給銀行、自己另起爐灶搞一個叫微信的產品,把qq的用戶導流到微信上。那麼,拿到了qq著作權的銀行將毫無辦法,他沒法要求法院把‘用戶量’強行摁著腦袋強制執行回qq,用槍指著網民腦袋逼著他們用qq——這件事情是沒法做到的,這也是為什麼當年招行不肯接受‘qq註冊用戶量’來抵押貸款。”

用一個最殘酷的邏輯來說,那就是粉絲是不講道德的。他們不會因為自己用的一款產品或者自己崇拜的一個藝人私德有虧、忘恩負義就不喜歡這個藝人——至少是不會為了講道德,而增加自己的成本。所以掌握了用戶和粉絲的人,才可以為所欲為。

明知騰訊很多東西是抄襲的,而且用戶體驗和原版也沒有多少提升,但是因為可以少註冊幾個賬號少記幾個密碼,節約一點大腦的記憶成本,大家就改用騰訊的了。

某些軟件寫作紅了的網文,被發現是機器抄襲之後,粉絲為了降低自己再去找書的成本,還會說諸如“有臉說別人抄你,你自己怎麼還不如抄的人紅”之類的怪話。

不方便,也是一種成本。

三分鐘告訴你什麼是風投!

人性都是懶惰的,接受一個意識理念之後,要洗出自己的腦海重新接受另一個,是要付出精神成本的,並不是人人都有盜夢空間裡的洗腦師那麼強的自制力。

而這個世界上那麼多寧可犯賤也要紅的人,就是抓住了人類的這種惰性。因為他們知道只要自己賤炒之後讓吃瓜群眾記住了,吃瓜群眾就會懶得費事兒再去特地把他們忘掉。

而賤,是沒法被現代商業社會的法律所強制執行的。

當然,“賤沒法被法律強制執行”不代表“沒法被法律強制執行的只有賤”。

創建snapchat的斯皮格爾也不賤。

他們是明車明馬的心狠手辣。他們不用耍賤的辦法偷偷摸摸從資本方身上蹭好處,而是庖丁解牛一樣找出資本方的軟肋,明火執仗地依法剮肉。斯皮格爾,用了“你要公司就拿去好了,我把snapchat前身的用戶遷移到新公司運營的產品上去”這招,依法瞞天過海給自己的某個出資合夥人留下了一個被掏空用戶了的空軟件。

三分鐘告訴你什麼是風投!

一千年前,王安石搞青苗法的時候,給農民春荒借糧,秋收還貸,半年賬期,利息是多少?三成?五成?注意,這可不是高利貸,是當時王安石搞的‘惠農低息貸款’。如果讓地主自發搞民間小貸,利息還要高得多,半年翻倍利都是正常的。

五百年前,大航海時代,威尼斯商人安東尼向猶太人夏洛克借錢的時候,利息是多少?我不清楚個案,但是有經濟史學家考據出來30%左右,年利。

兩百年前工業時代呢?一百年前呢?現在呢?如果看過歷史,你就不會被mba的課程束縛住了。雖然資本看上去很強勢,書本也教我們資本很強勢,但相比於他們兩百年前、一百年前的同行而言,在人類歷史上,資本對企業的控制力在越來越弱,僅僅在實業上投入錢所能得到的回報率,在越來越低,所以自然利率也在越來越低。

如果我們把風投比作父親,把創業者和經營者比作母親,把事業比作孩子。

父親是花心的,就和風投一樣為了降低‘萬一生了個敗家子,我就沒法讓自己的後嗣世世代代富貴下去’的風險而到處散播精子、然後給女人小孩一筆生活費。母親是隻有這一個孩子,必須用這筆安家費負責把孩子養大成人教育好。(當然在風投這個問題上,“父親”是可以殺了“敗家子”的。創業失敗的公司可以破產。)

但最後孩子成才了呢?我們看到的是啥?是‘孩子長大隻認娘’。科技越是進步,世界越是開放,技術壁壘就越是強大,資本壁壘就越是虛弱,資本培養出來的有價成果當中、無法被法律強制執行的新式無形資產就越多。

而孩子的母親可以輕易利用自己教導和養育時的便利,把這些法律規定不到的無形好處轉移出去,讓孩子的父親上門要贍養費的時候公證出來的財產越來越少。

只給一個精子和一筆安家費,然後不負責教導養育,是不可能拿到孩子功成名就後的主要回報的。孩子有的是辦法教拋棄妻子的父親做人……

父親當然也可以一起教導和養育——但是這樣的話,他就不是一個純粹只給錢的‘渣男式’風投了,或許他算是一個出資的聯合創始人,或者他算是一個同時給融了核心不可替代資源的外部合作伙伴。

一個真正的風投,需要面對的項目有很多,他沒有精力的。就拿孫正意舉例,他對阿里巴巴,充其量只敢說‘嘿,你在數據服務和搜索方面基礎太薄弱,你需要雅虎華夏的合作和幫助’。而這話翻譯一下,性質就跟‘你一個人打江山撐不住的,在xxx還有一個你同父異母的哥哥可以跟你合作’是一樣一樣的。忙著散播精子的渣男,最多告訴兒子他有兄弟可以幫襯,絕對不會親自下場動手幫襯的。

資本利得逐漸下降,雖然是總的趨勢。但是在這個過程中,資本肯定是不甘心的,會掙扎,會千方百計找新的稀缺資源並且試圖壟斷這些稀缺資源,來延緩自己被擠出圈子的。

比如說印刷行業需要大量密集投資的時代,資本就可以靠投資印刷廠來壓制傳媒創作人的影響力。當印刷成本大幅下降、印刷資源的稀缺度不如創作資源時,印刷資本家控制內容生產者的能力就開始削弱。可是即使如此,資本還可以和權力合作,比如在國內,靠壟斷刊號/書號,設置出版門檻,人為製造稀缺,進一步鉗制創作者。新的稀缺總會出現的。

人為製造稀缺?資本不願意接受利得下降和控制力下降?這種事情當然會發生,但是改變不了總的歷史演進趨勢。

隨著新科技的崛起,未來的既得利益者會怎麼防止自己的財富升值速度跑不贏技術進步帶來的後起之秀呢?只有錢沒有資源的人,在科技新秀的股權投資上容易被創業者經營者坑,他們總要想辦法找一個安全的場子玩吧?”

“買房啊。”

這個問題還需要經過大腦麼?

三分鐘告訴你什麼是風投!

如果十年前就買騰訊的股票,一直長線投資,絕對比買房賺,資本增值率高?

看過騰訊股價的都知道,06~08年,11~13年,是騰訊市值暴漲的年份,基本上兩年翻一倍。但是09、10年幾乎原地踏步。

為什麼那時候原地踏步了?因為很多資深有消息、會分析的投資客,在聽說了微信這個項目後,覺得馬化騰很有可能把微信拆分出來單獨上市,從此和qq兩個公司運營。所以他們認為騰訊會很快衰落,當時很多人拋售了騰訊的股票,導致09年、10年滯漲。11年後確認微信項目落地、就在騰訊內部運營,不拆分,大家才重新狂買騰訊,導致繼續猛漲。

因為qq屬於技術上沒門檻的東西,這個軟件本身,幾百萬就抄出來了。qq值錢的是用戶,而用戶是沒法捆綁給公司、或者承諾“公司經營者不把客戶關係挖到新公司”的。

以馬化騰的控制力,他可以把qq的用戶全部引流到微信上,然後他和張志棟等人的創始人團隊在騰雲只佔25%股份,到了新拆分的微信子公司或許可以運作到60%甚至更多——那他為什麼還要帶著騰訊剩下75%“窮得只剩錢”的股東“帶你裝逼帶你飛”?

只不過後來mih以及其他各方制止了馬化騰的拆分計劃。

否則今天的騰訊已經是一個空殼了,騰訊剩下的75%股權的持有者只能跟pc時代的殘餘玩家玩玩——是不是覺得我描述的這個招數很熟悉?沒錯,就是斯皮格爾2012年玩的那個。snapchat不值錢,snapchat的用戶量才值錢。

所以,哪怕是騰訊這樣的公司,只有錢的人無腦持有十年,也不是必賺的,那只是歷史的運氣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