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牛人花10年修一石桥,历经1400年不倒,现成国家重点保护文物

今天上午9点,举世瞩目的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这意味着驾车从香港到珠海、澳门只要半个小时就可以直达。

此牛人花10年修一石桥,历经1400年不倒,现成国家重点保护文物

港珠澳大桥集桥、岛、隧于一体,是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从设计到正式通车前后历时14年,创造了中国桥梁和交通史上的又一项新的纪录。

此牛人花10年修一石桥,历经1400年不倒,现成国家重点保护文物

而在中国古代史上,还有一桥至今被人津津乐道,它便是千古闻名的赵州桥。

赵州桥又称安济桥,坐落在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的洨河上,横跨在37米多宽的河面上,因桥体全部用石料建成,当地称做"大石桥"。

此牛人花10年修一石桥,历经1400年不倒,现成国家重点保护文物

修建的是一个叫李春的人。李春又名李通,隋代柏仁人,自幼聪颖过人,善算术,工石艺,世人皆称其为鲁班。

相传李春的父亲是一名石凿技术很高的石匠。李春童年时聪颖过人,他在用功识字的同时,非常喜欢算术,有一次先生出了一道算术题:“一伙老头去赶集,半路碰上一堆梨,吃仨长仨,吃四短俩。”意思是老头吃梨,每人吃三个还剩三个,每人吃四个就差两个,问谁能算出来?李春回答是五个老头十八个梨,李先生叹为奇才。

此牛人花10年修一石桥,历经1400年不倒,现成国家重点保护文物

因为家境贫寒,李春还是少年时便挫学跟着父亲上山凿石,由于他对算术的偏爱,算起数来得心应手,李春父亲每次出去承揽石头活,都由李春编造预算。按他编造的预算,每项工程所备的材料都与实际不缺不少,不剩不余。李春心灵手巧,胸有城府,他做出来的石活和设计的造型,总比别人的新颖奇特,人们都称他是活鲁班,从此,他的名声渐渐流传开来。

此牛人花10年修一石桥,历经1400年不倒,现成国家重点保护文物

随后机遇来。原来,当时的隋文帝杨坚统一全国后,疆域辽阔,被誉为“四通之域”的赵州,北上可通涿郡蓟县(今北京市),南下可达东都洛阳(今河南洛阳),东至冀州,西通太行。陆路车旅络绎不绝,水运船只昼夜繁忙,发源于井陉封龙山的洨河流经赵州城南,每逢夏季,雨水山泉顺流而下,洪涛汹涌,给两岸交通带来极大不便。

此牛人花10年修一石桥,历经1400年不倒,现成国家重点保护文物

为此,建桥成了百姓的期盼。隋朝政府相当重视,组织者先后到赞皇、获鹿、柏仁等地勘察石质,寻找工匠,花重金修建桥梁。

此牛人花10年修一石桥,历经1400年不倒,现成国家重点保护文物

为此,还专程邀请李春为修建大桥的总指挥。李春肩挑大任,经过周密考察,根据水陆交通的需要和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继承前人建桥经验,发挥了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他精心绘制图纸,详细计算用料,挑选高技术石匠,既当指挥官,又亲自上阵,成功地在洨河上建造了一座举世闻名的赵州大石桥。

此牛人花10年修一石桥,历经1400年不倒,现成国家重点保护文物

有人传说李春在修建赵州桥的时候,是按着鲁班的石桥画卷计算修建的。但不管怎样,赵州桥的设计在中国桥梁技术史上却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创新:采用圆弧拱形式,改变了中国大石桥多为半圆形拱的传统;采用敝肩,把以往桥梁建筑中采用的实肩拱改为敝肩拱;采用单孔,河心不立桥墩,使石拱跨径长达37米之多。总之,李春的举动是中国桥梁史上的空前创举。

此牛人花10年修一石桥,历经1400年不倒,现成国家重点保护文物

如今,赵州桥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了,但依然存在,是当今世界上现存第二早(还有一座小商桥)、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单孔敞肩石拱桥。1961年,赵州桥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至今仍有很多专家在考评和探索赵州桥的建筑奥秘和神奇之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