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造適合未成年人網絡空間迫在眉睫

營造適合未成年人網絡空間迫在眉睫

營造適合未成年人網絡空間迫在眉睫

營造適合未成年人網絡空間迫在眉睫

中國青少年宮協會兒童媒介素養教育研究中心調研發現,近三成的學齡前兒童每天使用網絡的時間在30分鐘以上,而14歲青少年每天使用網絡時間超過半小時的比例達到60.8%。

收看內容良莠不齊,自身消費缺乏理性,網絡暴力難以應對……被稱為新一代“數字原住民”的未成年人在通過網絡開闊視野、愉悅身心的同時,也面臨不少安全隱患,甚至誤入歧途、身心受損。保護未成年人上網安全,營造適合未成年人的清朗網絡空間,迫在眉睫。

色情暴力易被模仿

內容過濾對症下藥

今年年初,有網友發現國內視頻平臺存在大量“兒童邪典片”,即對兒童喜愛的卡通形象二次加工,在卡通片、兒童劇、木偶劇中加入大量血腥、暴力、恐怖、色情內容。今年一季度,北京市文化執法部門共清理“兒童邪典片”非法鏈接210萬餘條。

“色情與暴力的內容對未成年人最具危險性,因為會引發嘗試衝動,進而扭曲人生觀與價值觀,成為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誘因。因此,對誤導兒童的邪典視頻類節目應及時禁播並查處。”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專家孫雲曉說。

除了色情、暴力等非法內容外,危險動作、整蠱惡搞、吸菸喝酒等不良內容,也極易造成未成年人模仿,有礙其正確價值觀的形成。記者調查發現,某直播平臺上,就充斥著不少未成年人模仿成年人結拜、化妝、炫富等內容。

《中國未成年人互聯網運用狀況調查報告》的數據顯示,超九成未成年人在上網時遇到過不良信息的侵害。專家認為,比例如此高的一大原因,是部分網絡平臺缺乏針對未成年人的審核、過濾機制。

目前,不少網絡平臺對症下藥,開始對內容加強篩選。如短視頻平臺抖音上線青少年模式,啟動後推薦首頁將自動過濾可能不適宜未成年人觀看的內容。而隨著功能升級,抖音還將在內容過濾的基礎上,精選一批教育類、知識類內容呈現在推薦首頁。

除及時審核並下架不適宜未成年人觀看的內容外,不少機構也通過青少年喜聞樂見的形式,製作發佈優質內容,讓網絡空間逐漸成為傳播正能量的陣地。今年暑假,多地公安機關以短視頻的形式,向未成年人宣講防溺水、防詐騙等安全知識;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在抖音上發佈《青少年移動互聯網詞典》,教導未成年人上網時注意保護隱私、正確應對不良信息等,均收穫大量好評。

“互聯網可以成為未成年人瞭解世界的窗口,但有一定條件。未成年人要在學校、家長引導下選擇有利於學習成長的內容,學會甄別不健康內容並主動反饋。學校、家長要加強溝通,創造關愛環境。社會要建立多元共治的治理模式,共同保護未成年人網絡權益。”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院長張志安說。

支付行為缺乏理性

消費提醒精準點穴

山東13歲男孩玩遊戲打賞主播,花掉母親兩萬元積蓄;陝西10歲孩子偷用父親支付寶,4天內給遊戲充值近2萬元,最高一次達4988元;四川10歲男孩破解母親朋友手機支付密碼,一晚上打賞主播3萬元;河南兩名小學生玩手機內置遊戲,刷走母親信用卡數萬元……

《中國青少年網絡遊戲行為與保護研究報告(2017)》顯示,七成青少年有過遊戲付費行為,約2/3的青少年通過網絡支付工具給網絡遊戲付費。

有關專家指出,未成年人的金錢觀、消費觀還沒有完全形成,對支付行為缺乏概念; 特別是在很多遊戲、直播平臺上,用來充值、打賞的是遊戲幣、虛擬幣,更讓一些未成年人產生“花的錢不是錢”的錯覺。最近,重慶一位女孩給主播刷禮物,前後花了7萬多元,等到家長詢問時,才知道她以為自己花的不是“真錢”。

針對未成年人的不理性消費行為,多家平臺推出相應政策。2017年,騰訊宣佈未成年玩家在網絡遊戲中的充值可直接退款。今年7月,騰訊升級“未成年人遊戲消費提醒”服務,觸發提醒標準由原來的單日充值500元調整為30日內累計充值300元。據統計,騰訊主動發出的每4次提醒中,就有1次成功幫助家長髮現了未成年人消費;而在有效獲得提醒的用戶中,有76%未成年人賬號消費金額得到控制。

記者調查發現,現實中,仍然存在一部分家長遭遇“退款難”。有的平臺以充值服務協議中已經提醒未成年人充值必須得到監護人同意為由,拒絕退款;有的平臺要求家長提供證據,證明消費行為由未成年人完成。平臺方面也反映,在針對未成年人的退款政策發佈後,出現了一些“騙退款”行為。

“對於未成年人發生的支付行為,如果支付金額過高,超出未成年人的行為能力,家長可以依法追回。同時,安全上網也是家長的責任。如果家長和孩子合用手機、賬號、密碼,那麼未成年人發生大額支付行為,說明家長的監護義務沒有到位。”中國傳媒大學文法學部副部長王四新說。

心理健康頻受侵害

多方攜手消除毒瘤

近日,有媒體報道,某初二女生每天花大量時間在某平臺發佈“字體特效製作”短視頻,通過收取“徒弟”和賣字體獲得滿足感,產生了厭學心理和社交障礙,目前正在接受心理治療。這一案例,再次引發了社會對未成年人過度沉迷網絡空間的擔憂。

除了短視頻,未成年人對網絡遊戲的沉迷同樣不容忽視。近年來,因為老師、家長對玩遊戲時長的管制,導致未成年人離家出走等情況發生的新聞屢見不鮮。

防止未成年人過度沉迷,網絡平臺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去年,騰訊先後上線成長守護平臺和健康防沉迷系統,對未成年人遊戲在線時長和時段給予具體規定。最新數據顯示,目前某手遊未成年用戶單日在線時長與去年高點相比下降約55%。此外,騰訊推出的“疑似小號查詢”功能,讓家長可通過相關設置查驗孩子是否存在利用其它賬號進行遊戲的可能。

除了平臺責任之外,來自學校和家長的正確引導同樣關鍵。專家指出,強制性戒斷,可能會引起反效果。面對孩子成癮的事實,監護人要學會情緒平和地溝通,而不是簡單粗暴地“一刀切”;同時要及時向專業人士尋求幫助,讓未成年人慢慢脫離成癮狀態。

網絡暴力,也是損害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一顆毒瘤。今年5月底發佈的《中國青少年互聯網使用及網絡安全情況調研報告》顯示,高達71.11%的青少年都曾遇到過網絡欺凌,內容大多是嘲笑、辱罵、惡意動態圖、恐嚇等,出現的場景包括社交軟件、網絡社區、短視頻和新聞評論區域等。

《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送審稿)》第二十一條規定,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通過網絡以文字、圖片、音視頻等形式威脅、侮辱、攻擊、傷害未成年人。

王四新認為,網絡暴力遠遠超出了未成年人的應對能力。當監護人、學校及其他組織和個人發現未成年人遭受網絡欺凌侵害時,應當採取心理疏導等措施及時救助,必要時向公安機關或其他有關部門舉報。此外,互聯網平臺也應嚴格審核,及時屏蔽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不利的內容與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