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戶中存在「釘子戶」難以脫貧和相關建議

□孟凡曉

脫貧攻堅進入收尾階段。大部分貧困群眾通過“四聯八建”,以就業增收、產業分紅等方式實現了脫貧,達到了“三不愁、兩保障”的要求。

但是有一部分特殊群體,在脫貧攻堅上卻成了老大難、釘子戶,那就是有些人在行為上懶惰、思想上懈怠,安於現狀、不思進取,什麼工作都不想幹,就想著天上掉餡餅,簡直比“扶不起的阿斗”還要讓人頭疼。這些人,除非政府兜底,否則根本無法順利脫貧。

一、群體特徵

一是年富力強。在年齡上看,大多數集中在40歲到60歲之間,身體條件良好,具有勞動能力,但是拈輕怕重,重活累活不想幹,輕活巧活不會幹;有的兒女成已經家立業,所以也存在“車到碼頭船到岸”的懈怠思想。

二是自我否定。這一群體一般文化素質不是很高,有的辛苦一輩子,操心受累卻沒有取得多大成就,於是產生了“這輩子就這個樣了”“幹好幹壞一個樣”的觀念;有的是單身,覺得自己吃飽全家不餓,沒有必要辛苦打拼,攢了錢也沒有用;有的是家庭產生了變故,在生活和精神上受到了打擊,從此一蹶不振,自暴自棄,決心混天撩日。

三是得過且過。由於自己的懶惰,導致收入少,生活質量下降,但是這個群體不以為然,滿足於吃飽即可,日子過一天是一天,在物質上和精神上都沒有追求,一旦因病、因災或者因其他原因導致日子難以為繼就依賴政府救濟。

四是耗費了政府大量的資源。這部分人一般被納入了貧困戶,有的甚至進入到了低保戶的行列,政府拿出人力物力搞扶貧卻收效甚微,原因就是他們無動於衷;並且熱衷於互相攀比,比的是窮,是誰的家庭更困難,大有“不以貧困為恥反以為榮”的樣子,一旦上級有扶貧政策和物資,他們則爭著搶著享受待遇。

二、產生的原因

一是養成了不良的生活習慣。這一群體由於生活環境的特殊性,導致他們養成了一些不良的生活習慣,甚至有的是從小就“饞吃懶幹”,得不到糾正和引導,最終患上了“懶癌”。

二是缺少人生理想。根本上講,這類人沒有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系統地認識世界和自己,缺少理想,沒有目標;另外,缺少激勵,也使得很多人產生了懈怠心理,日益沉淪。

三是存在依賴心理。對國家的扶貧政策、社會保障政策以及社會慈善救助存在依賴心理,有的甚至故意表現出遭遇很慘的樣子博取同情,依靠救濟“發財”,簡直成了演員。筆者就曾遇到過一個老太太,家裡有好房子不住,偏偏住破房子,穿著也十分難以入目,每次愛心人士去送錢和米油等物,老太太都會哭訴一番,這樣愛心人士下次還會去。

三、建議採取的對策

勤勞向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一,懶惰不但違背了傳統道德,也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格格不入,更是在實現偉大中國夢征途不負責任的表現。建議採取以下措施:

一是教育勸導。對於這一類人群,要廣泛動員周邊人的進行批評教育,使他們意識到懶惰可恥,增強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必要時提供心理輔導和精神救治。

二是提供培訓和工作崗位。根據個體的情況,提供技能培訓和就業、創業指導,提高他們的能力,引導他們到適合自己的崗位上工作,努力克服不良習慣和自卑心理。

三是消除不勞而獲現象。如果一個人不勞動,卻又要消耗社會的資源,那麼就相當於偷盜。政府在扶貧和實行社會保障時應該注意區分,對於懶惰的人不予以照顧和兜底;在法律上制定相關條律,對於一些實在難以改正的進行司法矯正,強制勞動,拒不服從的應該考慮其他必要措施。

(作者系臨沂市政協反映社情民意特邀信息員、蘭陵縣政協委員,蘭陵縣礦坑鎮黨委委員、副鎮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