鉛山叫岩 「彈洞」遍布人未識

鉛山縣境內的叫巖是一處典型的丹霞風光。與同處信江流域的其他丹霞景觀如龍虎山比,叫巖顯得湮沒無聞。但正因為籍籍無名,使其得以保存完好的原始風貌,有眾多令人耳目一新之景。

铅山叫岩 “弹洞”遍布人未识

叫巖巖體以紅砂岩為主,是典型的丹霞地貌。

鉛山縣地處江西省東北部,屬於亞熱帶季風性溼潤氣候區。在縣境西部,有一處獨特的剝蝕型低丘崗地,崗地內的巖體多以紅砂岩、砂礫岩為主,是典型的丹霞地貌。記者瞭解到,這處丹霞地貌名為“叫巖”,是經過數百萬年的地質運動和信江水流的侵蝕,從一個大山谷逐漸“變身”形成的十個大大小小的“U”形山谷。加上此地有眾多昆蟲聚集,使得其巖體上遍佈著大小不等的“彈洞”,十分奇特。

所處海拔較低

因形如“呼叫”狀得名

鉛山縣位於上饒市中西部,其境內有五分之四的面積都在南部的武夷山區,五分之一為北部的信江河谷和丘陵。叫巖所在的地方位於鉛山縣西北部地區,有別於其南部地區,是一片地勢較低的地方。記者從鉛山縣旅遊局瞭解到,叫巖所在地區的平均海拔為94米,其西面與橫峰縣接壤,南臨信江,與明代首輔費宏墓地狀元山,明太少保、禮部尚書費寀故居橫林隔河相望。

為何一處屬於信江流域的山谷會被稱為“叫巖”?鉛山縣旅遊局宣傳科幹事劉尚洋為記者解開了疑惑。

傳說在上饒一處名為靈山的地方,曾有許多動物在此修煉,在一個月朗星稀的夜晚,為躲避在靈山早已修煉成形的一條兇暴大蟒,所有動物都向南逃亡。當它們到達鉛山地段時,大蟒已從後面慢慢接近,並在現今叫巖所在的區域與它們相遇了。

當時,母獅、老虎、象、麒麟等先後奮勇與大蟒鬥法,只見大蟒騰空而起,追逐著幼獅來到信江邊,卻見一隻蛤蟆在喘息,便一口咬住體弱的蛤蟆。太上老君見狀,用金鐘罩住蟒蛇,其時,99只蛤蟆先泅過信江向南奔逃,9只獅子稍後泅越信江至汪二西南地段。就在這時,雄雞唱曉,萬仙停頓,所有動物紛紛跌落在青山旁的“蓮花潭”內外,因為它們有的整體皆在潭中,僅有頭部露出水面,皆為張口喘息形狀,遠看似有呼叫之勢,成為大小不同、形狀各異的99個巖穴,故而被稱為“叫巖”。

巖體以紅砂岩為主

是典型的丹霞地貌

雖然只是傳說,但叫巖確實有著獨一無二的形狀。據瞭解,叫巖為剝蝕低丘崗地形,巖體以紅砂岩、砂礫岩為主。長年的水流侵蝕在景區形成了大大小小的“U”形山谷和陡峭崖壁,巖體裸露,形成較為突出的丹霞地貌特徵。叫巖是一處面積較大的景觀,其中有鼓巖、羊巖、港巖等大小山岩100多個。

遠看叫巖,並不覺得它與其他丹霞地貌有很大不同,但進入叫巖腹地後,便可見許多巖壁成峭狀向外凸起,有凌空下壓的趨勢,並且在巖體上還能發現一些深淺不一的凹坑。劉尚洋告訴記者,這是經年累月風化溶蝕作用的結果。除了凹坑之外,還有許多形狀各異的洞孔巖穴。

據介紹,叫巖所在的地方曾是一塊地壘式塊狀山地,即兩條斷層中間的巖塊相對上升,兩邊巖塊相對下降,相對上升的巖塊上常形成塊狀山地,山體上由於風化和昆蟲啃噬等作用,就形成了許多大小不一的洞穴。

“長”有神秘小洞

“強悍”生物棲居其中

叫巖的洞穴以小洞居多,且排布奇特,最有意思的要屬一處名為“採硝巖”的地方,這裡的巖體上有大小不等的錐形小洞。這些小洞遍佈在地面上,就像被子彈掃射過,讓人無處下腳。居住在叫巖附近的鉛山縣蓮花村居民萬志告訴記者,這些小洞約有數十萬個。

記者瞭解到,很早以前,這些小洞就引起了當地人的注意,但是關於它的來歷說法眾多,其中普遍認同的一種說法是,這些小洞是一種名為“蟻獅”的蟲子的窩。

這種說法也得到了相關專家的認同,據介紹,蟻獅是昆蟲蟻蛉的幼蟲,這種動物非常“狡猾”,其利用一邊旋轉一邊向下鑽的方法在地面上鑽出一個漏斗狀的陷阱後,躲在陷阱最底端的沙子下面。當螞蟻或其他小蟲經過陷阱時,便會因沙子鬆動而滑下,為防止獵物逃脫,蟻獅還會不斷向其彈拋沙子。當獵物滑至洞底,蟻獅便用大顎將其鉗住,拖進沙裡,吸乾其體液,再把乾癟的屍體扔出洞外。因其捕食方法十分殘忍,又是螞蟻的天敵,故稱其為蟻獅。

多為懸崖峭壁

曾是兵家必爭之地

除卻風化和昆蟲的作用,水的侵蝕也成就了叫巖的奇景。由於長期被水侵蝕,叫巖內的山岩多呈現出懸崖峭壁的“姿態”。

萬志向記者介紹道,由於叫巖特殊的地質形態,這裡還曾是兵家必爭之地。當年上饒人方誌敏兩條半槍鬧革命,便選擇以叫巖赭亭山為屏障,據守橫峰葛源根據地,從叫巖水路出山,轉戰福建崇安(武夷山市),最終與閩北紅軍會合。

據瞭解,赭亭山是叫巖眾多山岩中的一處,有著“九崮十三兀”之稱。其山頂面積約有1平方公里,地勢開闊,東、北、西三面均為峭壁,南面有一條蜿蜒小道可直達山頂,小道上設有四重石門,石門上依然留有當年激戰的彈痕。山腳立有“赭亭山戰場”碑文,山腰石門頂鑲嵌著一塊“赭亭山戰場遺址”牌匾。

怪石分佈山間

藏有“十不得”奇景

在叫巖內,還有一處名為叫巖寺的地方。記者瞭解到,這座寺廟坐落在一處山岩懸崖之下。明末清初,廟宇有著飛簷翹角灰瓦、石獅石墩石柱,寺院內有太平缸、香爐、放生池,並有僧眾百餘人,每天鐘聲、經聲、拜佛聲不斷,進廟的船家、商人、信徒如過江之鯽,香火旺盛,但後來毀於戰火。

在叫巖寺後方有座金鐘罩蟒蛇山,山腳有一蟒蛇狀小丘,在“蟒蛇”的七寸處有塊“天子地”,“天子地”左有麒麟山、右有獅象山,風景秀麗。

怪石是丹霞景觀的代表作,叫巖也有一系列惟妙惟肖的怪石,分佈在裸露的紅石山崗上。這些岩石外觀獨特,且不能移動,依據這兩個特點,當地人將怪石奇景稱之為“十不得”:石印蓋不得、石西瓜吃不得、石青蛙跳不得、石橋過不得、石年盆請不得、石令牌拍不得、石鐘敲不得、石鏡照不得、石燈點不得、石傘撐不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