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多年前我軍差點打到印度新德里?我們連傳統習慣線都沒有越過

在網上,對於上個世紀60年代我軍對印自衛反擊作戰中,我軍進度有一直是個迷一樣的話題。

有的說200公里,有的說50公里。

事實上,我軍連傳統習慣線都沒有越過。

對印自衛反擊作戰總的來說可以分為東西兩段,前後兩次作戰。反擊的戰場主要在東部,西部主要是拔點牽制。

首先看第一次作戰東段方向

1962年10月,印度宣佈在其東部軍區之下成立一個新軍團——第4軍,下轄步兵第四師和第二師,其中第四師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先後轉戰中東、北非、意大利等地6年之久,1944年在意大利突破德軍"高斯克防線"等戰役,被印度視為王牌部隊,兵力約2.2萬人。

而第一次正面與我軍交手,被24小時就搞定的,就是這個第四師下面的第七旅,約3000餘人。

擔負反擊任務的為藏字四一九部隊,這是原十八軍的老部隊,含第154團、155團、157團,步兵第十一師兩個團、以及山南軍分區步兵第二團約10300人。

50多年前我軍差點打到印度新德里?我們連傳統習慣線都沒有越過

橫屏看

從兵力上來說,第一次東線作戰貫徹打痛的要求,在克節郎地區發動反擊,此次作戰,除了少數印軍從不丹境內逃脫,其第七旅基本被全殲,旅長達爾維逃跑後又被抓了。

50多年前我軍差點打到印度新德里?我們連傳統習慣線都沒有越過

有人吃一塹長一智,但印度的腦回路難以理解,在我軍殲滅其第七旅,佔領達旺後,印度並沒有收斂,而是發佈全國動員令,65歲以下的退休陸軍軍官,重新服現役。

直至11月中旬,在東線,印度兵力增加到1個軍部、2個是不和8個旅,約3萬人。

面對印度的增兵,我軍將54軍、一三0師向西藏運動,準備"打狠、打痛",爭取消滅三到四個旅。

50多年前我軍差點打到印度新德里?我們連傳統習慣線都沒有越過

轉過來活動下脖子

此次作戰,我軍順利實現了戰役目的,並且逼近傳統習慣線,但並沒有越過,根據上級指示,部隊組織了回撤。

關於為何後撤,個人覺得有以下幾個方面原因:

第一:國際環境不允許,蘇聯態度曖昧,赫魯曉夫不僅積極上援助,還在1962年,派出軍事專家到印軍中服務

第二,美國推行亞洲人打亞洲人,反正就不給你發展的機會。

所以,反擊作戰也是夾縫裡抓機遇,待蘇美協調好,我們就失去了主動權

第三:後勤補給難跟上,作戰的後勤補給只能靠戰士帶著7天、9天的乾糧,一口炒麵、一口雪,邊追擊敵人,彈藥也僅有一個基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