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球大戰:宇宙深空的「長槍袍帶」與「短打公案」(五)

“星戰”系列設定龐雜繁複,有時看似BUG,但實際上,找出這些BUG也成為星戰迷的樂趣之一


還不瞭解這一系列的新讀者可以閱讀前文熟悉熟悉: ​

第一部《星球大戰》電影誕生在1977年,那時候科技遠不如現在發達。因此雖然已經出現太空飛行與粒子武器,可是科技的表現手法,在今天看來,有些“落後”。

比如按鈕式的計算機,在今天觸控、光感已成為常規的操作手法時,摁著一個個巨大的閃爍著紅色綠色燈光的按鈕,看起來感覺十分“復古”。

還有以R2-D2為代表的一眾機器人的存儲,需要一根粗大的電纜插入接口,才能讀取數據。儘管如此,R2-D2通過任意接口就可以控制整個系統的設定還是很牛的。

星球大戰:宇宙深空的“長槍袍帶”與“短打公案”(五)

R2-D2

​但槽點在於,R2-D2在為義軍服務時,似乎可以黑進帝國的任意系統,這也難怪,因為“防火牆”這一概念於1993年才被髮明,就算是“病毒”,也是1983年才明確提出的概念。而到了後來,雖然“星戰”裡有了計算機網絡的防禦意識,但R2-D2已被設定為超越主角的存在,能破解防火牆已經很正常了。

相比之下,“星戰”的監控系統還算完善的。比“星戰”早了十年的另一太空鉅著《星際迷航》系列,被廣大粉絲吐槽的就是,都已經實現了超光速飛行,星艦中卻連個攝像頭都沒有,遇到敵人入侵還得通過人工去搜索。

這也難怪,促使監控攝像頭髮展的CCD技術,1969年才第一次在實驗室中誕生。此時,已距《星際迷航》首播時間——1966年——過去了三年。而1974年,商業化的CCD攝像頭才開始普及,所以1977年“星戰”首播時,帝國的星艦上有了攝像頭。

不過後來,《星際迷航》的創作團隊給瞭解釋:因為星艦太大,不是所有的攝像頭屏幕前都有人盯著,於是造成了監控盲區,那些需要靠人力搜索的敵人,都躲在監控盲區裡(不過這監控盲區的範圍也太大了,核心能量爐被別人控制都不知道)……算是強行補漏洞吧……

還有各種機械設備的操作,不管是《星際迷航》還是“星戰”,採取的都是操縱桿式控制,與當時的飛機駕駛、大型機械操縱有關。畢竟20世紀70年代,是工業文明最輝煌的時候,之後漸漸被電氣文明、信息文明所取代。以後看的科幻片裡,都是光感或觸控操縱了。

但這種機械+高科技的表現手法,漸漸發展成為一種藝術形式,即“賽博朋克”,如同“蒸汽朋克”是混雜了蒸汽機時代與中世紀復古風一樣,“賽博朋克”可以理解為高科技時代與機械文明時代混雜的視覺藝術。

迪士尼接管“星戰”後,將這種方式發揚光大,在外傳《俠盜一號》中,故意採用“電纜連接”傳輸數據的方式,引起很多老星戰粉的共鳴。

而當時“星戰”的兩個設置,至今還令粉絲們魂牽夢縈、歡呼雀躍。

即“殲星艦”與“陸行機”。

星球大戰:宇宙深空的“長槍袍帶”與“短打公案”(五)

殲星艦戰鬥群

​“殲星艦”雖然名叫“殲星”,但實際上一艘並不能消滅一顆星球。真正能一炮毀滅星球的是“死星”。

“星戰”裡的“殲星艦”是種概念,出現在舊共和國末,克隆人戰爭時期。

為了滿足攻略一顆星球,甚至一個星系的需要,舊共和國的指揮官們改變了戰術思想,即傳統的“飛船衝鋒”式空軍思想,而採取了“移動基地”式海軍思想:即用一艘巨大的戰艦,上面裝配有兵員、短程戰機與戰車,開到星球上方,星艦並不降落,僅僅將兵員釋放出來,以強大的力量佔領星球。

於是整個殲星艦的製造,都不是在地面上進行,而是在空間站的太空船塢中拼裝,建好後直接漂浮在太空中,開赴各地作戰。

後來帝國時代,加強了這種戰術思想,殲星艦上的戰機以不帶超空間引擎的鈦戰機為主,只負責近防空戰。而攻略星球,則往下輸送克隆人部隊(也就是俗稱的“白兵”)和陸行機就夠了。

以帝國最著名的“帝國級”殲星艦為例,全艦戰力配置如下:

炮手275 ,軍官4520,服役人員32565,士兵9700(即一個衝鋒師),20架AT-AT,30架AT-ST,預備組裝基地1,鈦戰機中隊4,鈦截擊機中隊1,鈦轟炸機中隊1(通常一個鈦戰機中隊12艘),登陸艇12,拉姆達級穿梭機8,Delta級突擊士兵艇15,突擊炮艇5,Gamma級突擊艇,多組偵察機器人,數百架支援艦艇,36000噸貨物。

星球大戰:宇宙深空的“長槍袍帶”與“短打公案”(五)

殲星艦內的衝鋒隊

這種思想,很明顯延續的是美國航母思想,即以超級戰艦當做基地,上面搭載戰鬥力量,完成空戰、登陸等任務。

雖然帝國皇帝有個“一艘殲星艦即可以消滅一個星球”的美好夢想,然而這是不現實的。在“星戰”的銀河中,有100萬個星系,有些星系和星球本身即具有強大的戰力。在“星戰”電影中,漢·索羅曾經說過,毀滅一顆像奧德朗一樣的星球,需要1000艘殲星艦。所以銀河帝國全盛時期,工業全開瘋狂生產殲星艦,總共造出兩萬五千多艘——這個看似強大的數字,分散在整個“星戰”銀河系中的話,其實並不是很多。

銀河帝國時期,舊共和國的殘餘勢力和對帝國獨裁統治不滿的人們,組成義軍同盟,藏在秘密基地中對抗帝國。由於是秘密組織,不可能在公開的船塢中製造強大的超級武器,因此義軍的戰術思想與帝國不同。

義軍的主力戰機是單人駕駛的X翼戰鬥機。與殲星艦比起來,X翼十分渺小,但五臟俱全,單獨的一艘X翼就可以做超空間飛行。它們往往藏在地面、衛星、小行星或固定空間站等基地中,需要依託基地才能起飛、補給,但戰鬥力要遠遠強於守護殲星艦的鈦戰機。

星球大戰:宇宙深空的“長槍袍帶”與“短打公案”(五)

X翼戰鬥機

​在“星戰”系列電影裡,X翼戰機經常群起而攻之,以幾十駕的代價毀掉一艘殲星艦。殲星艦對付X翼戰機,只能靠鈦戰鬥機與鈦截擊機攔截,加上艦身的防空火炮與偏導護盾。但鈦戰機的性能比起X翼差得很遠,只能遊走在殲星艦周圍,利用艦身防空火炮與自身數量組合成火力網,打擊X翼。

星球大戰:宇宙深空的“長槍袍帶”與“短打公案”(五)

鈦戰機

當然,僅憑X翼的空戰,是無法摧毀殲星艦的,通常義軍還會有相當數量的巡洋艦與護衛艦提供火力支援。在義軍與帝國交戰初期,蒙卡拉馬里人給予了義軍相當的支持。蒙卡拉馬里人是一個水生生物種族,在人類眼中,他們的長相類似魚類。著名的阿克巴上將和拉杜斯上將都是該種族成員。但和納布星的水生生物種族岡根人不同,他們有更強大的星艦製造技術。他們的巨型星艦蒙卡拉馬裡星際巡洋艦為義軍同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星球大戰:宇宙深空的“長槍袍帶”與“短打公案”(五)

蒙卡拉馬裡星際巡洋艦

蒙卡拉馬裡星際巡洋艦幾乎和“帝國級”殲星艦一樣大,但護盾是“帝國級”的三倍——因為蒙卡拉馬里人的工程理念嚴重傾向於寧多勿缺。雖然單個護盾的能量要弱於“帝國級”,但極其多的數量也使它在急劇消耗能量的情況下快速恢復。

但是,如果沒有義軍的戰術配合,一艘甚至幾艘蒙卡拉馬裡星際巡洋艦都很難和一艘殲星艦對抗。因為他們是愛好和平的種族,最初星艦的製造目的本身並非用於軍事,因為對帝國的反抗才進行了改裝。

星球大戰:宇宙深空的“長槍袍帶”與“短打公案”(五)

義軍艦隊

​儘管殲星艦有強大的威力,但建造殲星艦也要消耗巨大的財力。不僅殲星艦本身,而是它滿載後的裝備、武器、護盾、士兵等。在雅汶戰役後,由於義軍駕駛X翼戰機摧毀了第一死星,所以帝國對殲星艦上的防護力量進行了加強,“帝國級”上各增加了一支鈦截擊機中隊和鈦轟炸機中隊。

儘管如此,兩萬五千艘殲星艦的生產,對帝國來說,仍然是讓財政相當吃緊的一件事。因此,殲星艦誕生之初,便有17萬處之多的缺點,其實有些缺點很容易改進,比如在射擊死角多加一座炮塔。但多加設備意味著更大的花銷和更長的製造時間,因此帝國皇帝對這些缺陷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這種情況造成的直接後果就是,義軍飛行員多次利用高超的駕駛技術,穿過這些射擊死角,給予殲星艦毀滅性打擊。

星球大戰:宇宙深空的“長槍袍帶”與“短打公案”(五)

遭到打擊的殲星艦

​所以,不明設定的觀眾,在觀看電影時,往往會發出這樣的感慨:這麼大的一艘星艦,怎麼連駕小飛機都打不下來?而且小飛機扔幾顆炸彈,就能把殲星艦打爆?這電影主角光環也太強了吧……

其實,如果詳細瞭解整個“星戰”的設定,便會發現,除了它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誕生時沒有預料到的科技進步,它繁雜龐大的設定非常詳實完整。

星球大戰:宇宙深空的“長槍袍帶”與“短打公案”(五)

“星戰”中的部分星艦

銀河帝國存在的時間也不過短短二十幾年,殲星艦的歷史也不過三十幾年。在這麼短的時間內,造出外形和數量都如此巨大的新型戰艦,完全沒有死角才顯得不合情理。

其實,在某些主力艦上,死角都做了不同程度的彌補。比如達斯·維達的鈦“復仇者”戰機,性能遠遠比一般鈦戰機優異,但昂貴的造價使它無法普及到所有殲星艦上。

星球大戰:宇宙深空的“長槍袍帶”與“短打公案”(五)

不同型號的鈦戰機

​一旦設定多了,必然會出現BUG,而出現之後,官方便會給出一定的解釋彌補。其實,不管合理與否,找出或彌補這些BUG,也是“星戰”的魅力之一。

除了戰艦,“星戰”中還有數不清的載具,我們下期繼續。

​@影史志,提供高質量的文化、藝術、歷史、科技、影視內容,歡迎關注!

星球大戰:宇宙深空的“長槍袍帶”與“短打公案”(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