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廣告耽誤的《開學第一課》,觀後感你寫好了嗎?

被廣告耽誤的《開學第一課》,觀後感你寫好了嗎?

9月1日晚,教育部與中央電視臺聯合推出的大型公益節目《開學第一課》播出後,很多家長都表示廣告太多了,紛紛開啟吐槽模式:

被廣告耽誤的《開學第一課》,觀後感你寫好了嗎?

不過,實話實說《開學第一課》除了廣告比較多外,內容確實不錯,很多家長在觀看的過程中,也收穫了許多。

致父母!我們共勉

在教育孩子的時候,

你選擇了掙錢,

不去管教孩子,

等孩子大了,

你辛辛苦苦掙一輩子的錢

不夠他敗家一年!

在教育孩子的時候,

你選擇了管教、陪伴,

等孩子大了,

你一輩子沒掙到的錢

孩子一年就掙到了!

在哪方面付出,

就會在哪方面收穫,

孩子的教育時效性太短,

錯過了就再也沒有了!

孩子優秀了,

留錢做什麼?

孩子不成器了,

又留錢做什麼!

致寶貝!心懷感激


對你要求嚴厲的老師,

你不要心生敵意,

反而要心懷感激。

因為,

只有負責的老師才會頂著種種壓力和風險,

去苦口婆心或大動干戈地管教你。

他期待你成才變好,

才如此出力不討好。

這是傳道授業的悖論,

也是為人師者的深情。

致家長!彼此支持

只有負責的老師才管學生,

不指望每個學生都懂這個道理,

因為他們畢竟還只是孩子。

但是希望每個家長都懂這個道理,

因為你們畢竟不是孩子了。

還要告訴孩子,

在成長中遇到認真負責的老師,

是多麼值得慶幸的事情。

致老師!全力以赴

當老師的你,

生命中會遇到很多個學生,

每一個學生對你而言,

只不過是眾多學生中的一個。

然而,對於學生來說,

你卻是他生命中遇到的有限的老師。

你將是開啟他萬千世界的人。

若愛,請深愛;

若教,請全力以赴。

致開學季:

相互理解,彼此支持,

三劍合一,家校共贏!

《開學第一課》是教育部與中央電視臺合作的大型公益節目。自2008年起,於每年新學年開學之際推出,開播至今已成功舉辦了10期。

2018開學第一課主題:創造向未來。

和往年一樣,學校要求家長陪同孩子觀看,並要求孩子們看後寫觀後感。

以下以本期節目為主題的寫作方法、素材和10篇精選範文,希望能幫到大家。

觀後感寫作方法&素材&範文

觀後感,即觀看完電視、電影、視頻、戲劇等文藝或文化作品之後的感想、感悟、啟發……

觀是基礎,重點是感

所謂"感",可以是從作品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內容啟發而引起的思考與聯想,可以是因觀看而激發的決心和理想。

寫觀後感的3大注意事項

觀後感的寫法其實非常自由靈活,表達方式夾雜記敘、描寫、議論、抒情等,但一般情況,離不開以下幾部分內容。

第一部分:時間+事件+心情+核心感受

可簡單記敘你在什麼時間觀看了什麼節目,節目主題、形式是什麼,你觀看後心情如何,最深刻的感受是什麼(一句話概況你的感受)。

第二部分:簡要概括節目主要內容

簡單敘述《開學第一課》的主要內容,節目分為幾個篇章,有哪些節目形式。(寫1段話即可,簡單敘述即可,無須具體的描寫。)

第三部分:選取你印象最深刻的內容進行描寫和議論,注意結合自身實際

可以描寫出給你留下深刻的一兩個情節,如來自巴基斯坦的本土教師分享了她一輩子從教的感人故事,藉助講述人的語言進行具體的描寫。

你還可以聯繫在書中讀到的類似故事來講述和描寫,注意寫出自己的心情。

緊接著,你要結合生活實際發表你的評價、感想。這是觀後感的最重要的部分,千萬不要言不由衷,空喊口號。

寫作素材

關於創新的名言

如果你要成功,你應該朝新的道路前進,不要跟隨被踩爛了的成功之路。

——約翰·D.洛克菲勒

對於創新來說,方法就是新的世界,最重要的不是知識,而是思路。

——郎加明

既然像螃蟹這樣的東西,人們都很愛吃,那麼蜘蛛也一定有人吃過,只不過後來知道不好吃才不吃了,但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一定是個勇士。

——魯迅

非經自己努力所得的創新,就不是真正的創新。——松下幸之助

若無某種大膽放肆的猜想,一般是不可能有知識的進展的。

——愛因斯坦

領袖和跟風者的區別就在於創新。

——喬布斯

對於一個藝術家來說,如果能夠打破常規,完全自由進行創作,其成績往往會是驚人的。

——卓別林

精彩範文:

1

勇於探索未來才能體會人生真諦

觀看了《開學第一課》節目,讓我充分感受到了“探索”的魅力。我們的前輩懷揣著為國家和民族科技發展的探索夢想,面對危險與困難永不言棄,才能取得今日的累累碩果,同時這也讓我們對未來有了更加深刻的領悟及思索。

在今年《開學第一課》第三篇章中,參與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民用大飛機C919試飛的鄒禮學、聶飛、劉立蘇來到現場,回顧了試飛組所面對的危險以及他們的堅持。

大飛機的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光輝則展示了C919大飛機的各項數據和科技成果,並講述自己實現飛機設計夢想的過程,展現了一代中國航空人為國家和民族科技發展勇於探索的歷程。

對於未竟的事業,要時刻保持積極的心態,勇於探索,還要有孜孜不倦求創新的意志。未來是我們心中美好的信念,是我們的嚮往所在,只有探索未來的人才可體會到人生的真諦。

有些人,他們往往會放棄面對現實,以至忽略未來。即將面臨新學期的我就是鮮活的例子。以往,每次月考成績出來,當看到自己糟糕的成績時,我見成績單如老鼠見了貓般害怕,未問過自己成績為何如此低,為什麼考不到自己所渴望的名次。如若害怕面對現實,困難無法解決,缺點也就無法發現,那麼夢想從此便變為了空想,挫折纏身,忘記了未來的康莊大道,從此困於失敗中。

還有些人,他們一路探清事實,探索未來,得到成功無數,例如牛頓。蘋果砸在別人頭上或許也就一罵了之,而牛頓在被蘋果砸中後卻不禁疑問:為何空中蘋果會掉落而不是懸於空中?一個小小的疑問激起了他的探索之心,從此創立了經典力學中的重力學,成為經典力學鼻祖。另一個人便是洗澡洗出疑問來的阿基米德,當阿基米德看到自己坐到浴盆中時,水的浮力讓他感到疑問,經過不懈的探索,終於創建了浮力學原理。

由此可見,探清現實、探索未來是多麼重要,對此正確的態度,便是我們成功的基礎,讓我們銘記於心。

2

用創新創造明天

每年的《開學第一課》都大有不同,也都會給芊芊學子留下不同卻又深刻的印象。今年“創造向未來”的主題讓我想到了無數探索未來、探索世界的開拓者們,是他們在無形中帶領我們走進未知的浩瀚宇宙。

節目裡,國產C919大飛機震撼空降現場,大飛機設計師吳光輝叔叔也來到現場,為同學們帶來“巔峰之作”。沒有創新,我們的大飛機無法飛上天空;沒有創新,我們的大飛機飛不到很遠的地方,創新是我們進步的源泉。

當今世界局勢日新月異,競爭日益激烈。這樣的現實下就要求我們每個人更應具有創新意識。創新是一個企業、民族甚至是國家的希望所在。倘若將這些團體比作飛機,那創新就是將其託上天空的機翼。若無創新意識,就好比沒有機翼的飛機,連自己都無法騰飛,那還談什麼夢想、什麼未來呢?所以身為21世紀的新青少年,我們應該去培養自己的創新意識,用創新來實現自己的夢想、民族的夢想甚至全部中華兒女的中國夢,用創新來創造屬於我們的未來。

創新並不只是那些所謂的天才們才有的事情,創新是屬於每一個人的。每個人都可以創新,只要你願意創新。即使你暫時比不上別人也沒關係,只要肯努力,創新是不會放棄每一個有決心、有毅力的求助者的。

相比那些抄襲者,他們為什麼不用創新來證明自己?與其和他人一樣走一條死板的路線,倒不如自己披荊斬棘,開闢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雖然也許會遇上許許多多的艱難險阻,但你卻有了一條專屬於自己的人生道路和經歷。現在這個年代,沒有創新的人或許活得下去,但是沒有創新的國家卻是無法存活的。人民決定了一個國家的未來,但卻是創新賦予了人民這個能力。沒有創新,什麼夢想、未來不過是空頭支票。

創新的力量可以使一個時代成為榮耀,可以使一個國家挺起脊樑,可以使一個人收穫他所沒有的榮譽和地位。它猶如一雙手,塑造著我們的未來。

3

有夢想才有未來

今天觀看了《開學第一課》,成龍為大家講述了自己腳踏實地的努力,實現個人和家國夢想的經歷,用親身經歷告訴廣大青少年迎接未來要永不言棄,堅持奮鬥,勇於探索,只有這樣才能為實現中國夢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夢想是前進的動力,有夢想、有追求的國家是偉大的。記得有一句響亮的廣告詞:“中國夢,夢之藍”。那藍色的中國夢,藍得深沉而不蒼茫。

生命,對於每一個人都只有一次。而青春,卻是這僅有的一次生命中最容易消逝的一段時光。我相信:夜空中的流星雖然短暫,但是它劃破夜空的一剎那,已經點燃了最美的青春。我們的青春是這麼美好,青春年華的夢想更是泛著燦爛的光芒!

翻開百年前沉重的中國歷史,深深地傷痛像刺刀一樣刺向我們心中。這些傷害像寒冷的狂風在過往的災難中跌宕起伏,同時也加強了國家和人民成為有識之士的夢想。

展望現代,自從新中國成立後,整個國家的局勢慢慢由壞轉變為好,經濟發展也越變越好。根據相關資料顯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被譽為“世界經濟發展的奇蹟”。從1978年到2007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由3645億元增長到24.97萬億元,平均每年實際增長9.8%,是同期世界水平的3倍。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放眼未來,我希望,十里荷塘、十里果香,到處洋溢著豐收的喜悅,到處飄著瓜果的芳香。美妙年輕的歌曲已經甜醉了人們的心房。如今,我們早已告別了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現在及未來的社會安詳和諧,人們安康樂。

青春飛揚,承載著夢想的航舫。青春是活力的象徵,是奮鬥的代名詞。青少年懷著祖國強大的夢想,活力四射、朝氣蓬勃!所以說,青少年作為祖國下一代的主力軍,對於“中國夢”的實現有著不可懈怠的責任。青少年若能把握時間,擁有振興中國的夢想,一定能為今後中華民族騰飛做出巨大的貢獻!

實現民族振興、祖國強大,是世代中華兒女的夢想,已經經歷了幾百年的滄桑。我希望,這個夢想能在我們這一代青少年身上繼續發出耀眼的光芒!

我的夢!中國青少年的夢!中國夢!

4

未來需要夢想

今年《開學第一課》的主題是“創造向未來”,無論是“京劇小達人”王泓翔和虛擬歌手“犀”共同演唱的《墨梅》,還是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民用大飛機C919,亦或是神秘“嘉賓”無殼孵化小雞“小茶缸”,都在像我們展示創造的魅力。在“創造精神”指引下,我們大膽想象、勇於探索、堅持奮鬥,不斷實現個人的目標和國家的進步。

生活中,人們總是嚮往著一種美好的生活,朝著遠方去旅行,去看那美麗的風景,去看那悠久的歷史,更多的是一種夢想的歸宿,一種看不見的靈魂裡湧動的嚮往。

在今年《開學第一課》節目中,成龍伯伯寄語學子:未來需要夢想,我們生活在一個每天都發生奇蹟的時代,創造精神讓我們對未來充滿了期待!

夢想,往往是促進人們向前的新動力,因為有了夢想,我們就要為之奮鬥,向前努力;有了夢想,就有了去“遠方”的單程車票,去進一步實現人生的目標,所以說夢想創造未來。往往有夢想的人才會取得更大的成功,夢想是指路的明燈,沒有夢想,就沒有堅定的方向;沒有方向,就沒有生活,所以說夢想創造未來。

著名作家海倫·凱勒是一個殘疾人,在她的生活中幾乎沒有一點光明,但是她克服了種種困難,看不見任何東西的她用手摸書本來獲取知識。雖然生活如此艱辛,但是她卻活得有滋有味。殘疾雖然帶給她身體上的折磨,但她還是生活得無比精彩。我想,這就是因為夢想。因為夢想,她走得更遠、更好,是夢想創造了她未來的生活,所以她可以走得更好,因為這一切都是她努力去爭取的。

夢想使現實透明,美好的憧憬使生命充實,而人類也就有所寄託,使歷史歲月延續於無窮。著名歌手叢飛,賑災義演,扶貧救難,他是一百多個孩子的爸爸,他知道自己快不行了,不願花更多的錢來醫治自己的病,他將全部的精力放在自己所救助的一百多個孩子身上。叢飛走了,帶著對孩子的希望與自己的夢想走了,但他永遠活在我們心中,因為他的生命以另一種形式展示在我們面前,就是那一張張天真爛漫的笑臉。因為叢飛,他們的世界變得多彩,夢想讓他做出這麼一件偉大的事情。

夢想,總是在創造未來的奇蹟。如果說生命是一曲經久不衰的歌,那麼夢想就是蘊涵其中、動人心絃的情感。如果說生命是一盞晝夜不滅的長明燈,那麼夢想就是支持它盡情燃燒的燈油。夢想,創造人生的奇蹟,創造美好的未來。

5

觀《開學第一課》後感

今天觀看了《開學第一課》,薛其坤院士與王源展開了一場關於未來的對話,用親身經歷告訴廣大青少年迎接未來要永不言棄,堅持奮鬥,勇於探索,只有這樣才能實現中國夢。

“中國夢”這個詞大家並不陌生,可我想大家並不瞭解它,其實中國夢和我們自己的夢想一樣,都是為了一個目標奮鬥。中國夢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這個夢凝聚了幾代中國人的夙願,是每一箇中華兒女共同的期盼。歷史告訴我們,每個人的夢想都與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國家好,名族好,人民才會好。

談起夢想,我想我們每個人的臉上都會洋溢著歡快的笑容。我也有一個夢想,就是當一名卓越的政治家,我想實現我的夢想,就和實現中國夢一樣,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首先,我要對自己設立一個長遠計劃,不要在意眼前的各種困難,應該百折不撓地克服它們,要有長遠的目光,要有堅定的意志。

雖然這些是我當政治家的必備要求,可我也需要將學習成績搞好,如果一個政治家沒有很高的涵養、知識,是不可能成為一個又讓人敬仰的人的。此外,我還要拓寬自己的眼界。最後,我還要對身邊的所有事物都留意一下、觀察一下,自然會積累許多閱歷。

加油,我也要好好創造我的未來!

6

創造出未來

觀看了今天的《開學第一課》,讓我再一次感嘆人類的創造能力。因為創造,我們的生活更加便利;因為創造,我們的生命更加精彩;因為創造,我們才擁有美好的未來。

倉頡造字,為人類之間的交流提供了便利的條件;蔡倫造紙,為人類優秀的文化遺產提供了傳承的條件;愛迪生髮明電燈,為人類在燈光下工作學習提供了條件。

創新是什麼?創新是人類進步的原因,只有不斷地創新,人類才能進步。

人類的社會從沒缺少過創新。牛頓發現了微積分,創新了數學和物理問題的解決方法;孔子提出了“有教無類”的思想,才使得更多的人得以被重用;亞里士多德提出了“認識萬物的尺度”,創新了哲學的思想。正是因為有了他們的創新,才有了物理、數學、教育、哲學方面的發展,才引起了社會的變革、社會的發展。

大禹治水,創造性地使用了“改堵為疏”的方法,使得黃河流域的經濟得以發展;諾貝爾獲獎者黑格、白川英數、馬克迪亞米德發明了導電高分子、有機半導體,使得人類看上了彩色電視機;貝爾發明了電話,使得人類從此可以遠程通話,方便了人類之間的交流,使生活更加美好。只有創新才會使社會進步,縱觀歷史,哪一次重大的變革沒有創新呢?哪一次進步能沒有創新呢?

總而言之,創新會使人類生活更加美好,推動社會的進步、歷史的發展……

7

創新讓生活進步

觀看了今天的《開學第一課》,讓我對科學創造的意義有了更深層次的認知,對實現中國夢更加憧憬和期待。

從人類學會直立行走開始,從人類學會製造並使用工具來幫助自己開始,人類的文明便拉開了帷幕。於是,人類便開始不斷地創新,創新科學技術,創新政治制度,創新文學藝術,創新成為人類文明的助推器。

科技創新,讓我們的生活學習更便利。

以書籍的演變史為例。三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先把文字刻在龜甲和獸骨上,這是一個了不起的創造。為克服甲骨文材料不易得的缺點,春秋戰國時期發明了竹簡和木牘。為克服竹簡木牘笨重的缺點,春秋末期人們發明了輕便的帛書。絲絹價貴,東漢蔡倫發明造紙術,用破布漁網樹皮製成既輕且賤的紙,手抄紙書飛入尋常百姓家。唐朝發明雕版印刷術,大大提高了制書效率,降低了書的成本。如今,縮微圖書越發微小易存,整個大英國書館的所有藏書,可保存在指甲蓋大小的電腦芯片上。

制度創新,讓我們的社會更進步。

從早期的收音機、自行車、縫紉機,發展為如今的彩電、電腦、汽車等高科技產品,科學正悄悄地改變著我們的生活。網絡帶來了信息時代,通訊帶來了便捷溝通,我們在享受這些便利時也面對著科技的挑戰。在科技改變我們物質生活的同時,我們更為看重的應該是科學帶給我們的挑戰與機遇,以及精神追求的改變。

我相信,我們的祖國將會不斷地發展和創新,我們的祖國也一定會更加繁榮富強。

8

科學創造的魅力

《開學第一課》終於播出啦!每年的主題都不同,今年的主題為“創造向未來”,由此也引發了我的深思。

每當我遙望繁星點點的夜空,那茫茫夜空總使我產生一種神秘感,它那深邃、遙遠和無窮無盡讓我產生無限的遐思……

在我國古代科技還不發達的時候,就有天上人間的傳說,幻想著天上有皇宮、有玉帝、有王母娘娘、有天兵天將……《西遊記》中描述的孫悟空一個跟頭騰空而起十萬八千里,翻山越嶺不在話下,這就是人們在幻想著人能夠上天,而且能在極短的時間裡飛出很遠的距離。在當時科技還不發達的時候,人們只能憑空夢想。而隨著科技的發展,夢想變成了現實——有了飛機、人造衛星、宇宙飛船,上天的目的實現了,這就是科技帶來的今天。科技在進步、人類文明在發展,這就是科技創造的未來。

科技在社會發展中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它總是在崎嶇的道路上,懷抱著一些微小的希望,伴隨著無數次的失敗和希望才帶來了成功的喜悅。科技使人類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脫出來。在車子出現以前,人們遠距離運送物資或長途跋涉,都是靠人的兩條腿和肩拉背扛的。後來出現了牛車和馬車,這樣就減少了許多人力、物力。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出現了汽車、火車。蒸汽機的發明使火車出現在了人們的面前,這以後,人們大量繁重的物資運輸已是輕而易舉的了。

隨著微電子技術與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人們正幻想著把電腦芯片植入人的大腦中。美國布朗大學最近進行了一項實驗:首先訓練3只猴子,使它們學會利用遊戲手柄控制電腦光標的技術;然後把微小的電極接入猴子的大腦皮層。確定了猴子操縱電腦光標的“想法”與其產生的腦電波之間的對應關係。當他們拿走遊戲手柄後,猴子產生的腦電波被轉化成相應的操作命令,電腦光標隨即作出響應——大腦控制電腦的實驗取得了初步成功!

到目前為止,航空航天技術的發展、遠距離通訊、微電子技術、電子計算機以及生物工程的發展,都使人類對科技的發展有了新的認識——科技就是第一生產力,科技能征服、改造大自然,科技能推動人類文明的發展,一次次的進步讓我們感悟科學創造的魅力和重要意義。

9

科技成就美好未來

“思維是地球上最美麗的花朵”,而探索精神是其中最燦爛的一枝。千百年來,人類用孜孜不倦的求索精神,不斷擴展著對神奇大自然、對奇妙的科學以及對人類自身的認識。在永不停頓的對未知領域的探究中,人類建構起了多姿多彩的迷人世界。

英國哲學家波普爾曾經說過:“科學進步是一種悲喜交集的福音。”這是一個富有哲理的比喻。回顧人類社會的發展史,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們之所以能夠在一個世紀裡創造出比歷史上其他所有時期所創造的總和還多的財富,就是因為我們的科學研究每每傳來佳音。沒有科學技術的進步,我們就擺脫不了農業社會的貧窮與落後;沒有科學技術的進步,就沒有我們一次又一次的工業革命;沒有科學技術的進步,也就沒有我們當今的電子時代和五光十色的舒適生活。然而,事物的發展都有它的兩重性,這就是所謂的“禍兮,福之福兮,禍之所伏。”

科技的發展才推動了人類的進程,是科技的發展才使人類有著這嶄新又美好的生活。縱觀千古,哪朝哪代不是重視科技的發展?回首過去,看四大發明,獨具鰲頭;觀天文曆法,為之驚歎;覽趙州拱橋,設計精妙;窺《本草綱目》,東方巨典;瞻圓周率值,七位小數;眺絲綢之路,發展經濟;端青花瓷器,揚名海外。科技發展是強國之路,科技發展是中華民族進步的第一動力,沒有科學,我們哪來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沒有科技,我們哪來的舒適的物質生活與精神享受?沒有科技的進步,我們哪能吃到雜交二號?我們哪能穿上全棉衣服,我們哪能住進高樓大廈?

我們是幸福的,我們是幸運的,我們趕上了一個科技高速發展的時代,一個充滿高科技的時代,這不光光是我們的祖先在進化時選擇了發展,選擇了進步,也包括了所有人的不懈努力,刻苦鑽研,我們今天的日子是由多少辛勤的科學家用智慧甚至生命換來的。

生活如此舒適,生活如此愜意,生活如此美妙,我們的平均壽命比古代提高了30歲,看望親友甚至不用出家門,這不都是科技發展給我們帶來的好處嗎?

人類發展高科技的時候,相對的,也帶來了對環境、生物和地球帶來重大的影響,例如:臺灣從農業社會轉變到工業社會,地球因為人類的工業活動,大氣中廢氣增多,溫室效應和酸雨的問題日益嚴重,造成河湖中生物的死亡、建築物腐蝕和全球暖化等生態問題;另外,器官移植雖然救活了許多人,但社會卻付出極大的醫療成本,也出現許多不好的現象,像是買賣器官、克隆技術等……而未來人類該如何在科技發展和人類福祉當中取得一個平衡點,是人類現在面臨的一個很重要的課題。

總之,科學是艱鉅的、誠實的勞動,它啟迪人們的智慧,培養人們的艱苦奮鬥精神和求實精神;科學是探索未來、創造未來的,它培養人們宏偉的胸襟,寬闊的眼界,探索的勇氣和創新的膽識;科學是在同謬誤做鬥爭中發展起來的,它培養人們不畏艱險、不怕挫折、鍥而不捨,一往直前地追求真理和捍衛真理的大無畏勇氣;科學是人類共同的財富,它同一切投把取巧、唯利是圖、自私自利的行徑格格不入,它陶冶人們高尚的情操,培養人們的獻身精神。

科技改變歷史,知識改變命運。我們跨入了21世紀,跨入了一個充滿高科技的時代。科學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科學改變了我們的命運。“知識就是力量”,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13億人口的泱泱大國,為何能在世界面前挺起胸脯?因我們的科技在不斷地發展!我們的科技在不斷地進步!

10

創造向未來

在一次鼓勵創新的報告會上,有一位學者畫了四種不同的圖形,讓人們在其中選出一種與其餘三種不同的圖形。於是人們便根據自己對此不同的認識,各抒己見。這樣,一道題得出了不同答案。這件事足以給我們這樣一個啟示:世界是千變萬化的,疑問是層出不窮的,答案是豐富多彩的。沒有創新,答案就會籠統單調;沒有創新,世界就不會豐富多彩;沒有創新,社會就不會發展進步。

創新是豐富生活的手段。沒有創新,我想,世界上第一盞電燈還沒有誕生,我們還要在煤油燈暗淡的光下生活一輩子;第一架飛機還沒有出現,人們要經過幾個月乃至幾十年的歷經艱辛,長途跋涉才能到達目的地;沒有創新,社會便不會如此現代化,人們之間的聯繫也不會如此緊密。創新對於我們來說是何等的重要!偉大的劇作家莎士比亞曾說過:“美是生活,美是創新。”這一至理名言告訴我們,應該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去創造、去裝飾我們的生活。古之人尚知創造,今天的我們又哪裡能拋棄創造、拋棄創新呢?創新是生活走向美好未來的重要保證,是社會發展的源泉。

創新是民族振興,國家富強的動力。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世界上各個國家都在爭相創新。不創新就會落伍,不創新就會滯後。我國的現實狀況要求我們,要想求生存,要想使我們的國家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就更要加快創新的腳步,要使創新落實到社會每個行業、每個角落。教育要創新,改革要創新,科技要創新。我們應當大膽實踐,勇於探索,克服前邊道路上的種種困難和挫折,向創新這個方向邁進。

我們的生活需要創新,我們的社會需要創新,我們的國家和民族需要創新。沒有創新就沒有豐富多彩的物質世界。我們要在創新中求生存、求發展。正如一位學者出的一道題會得出不同的有理有據的答案那樣,其實答案本是豐富多彩的,若是隻能得出一種答案,那麼我們就要從主觀方面看看我們是不是思想僵化,是不是被侷限在框框裡了。因此,創新還應破除舊觀念、老框框,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邁出前進道路上堅實的步伐,走向新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