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領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黑龍江成爲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壓艙石

9月底的東北大地迎來了秋收時節最繁忙的時段。地處黑龍江省三江平原腹地的友誼農場,糧食收割工作進展得相當順利。在那裡,玉米已經全部收割完畢,土地也已翻整完畢,只等來年開春播種。農場職工正在爭分奪秒地搶收水稻,爭取豐產又豐收。但是,引人注目的是,幹這些活兒的主力可不是人力,而是一臺臺身形龐大的農業機械。

引領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黑龍江成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壓艙石

2015年9月21日,黑龍江紅興隆墾區友誼農場,農機正在收穫豐收的水稻。(友誼農場提供)

“由於我們農場進行規模化經營,以及機械化操作,我們的玉米比別的地方收割得早,這樣我們的玉米就可以早點兒賣出去,價格也會好一點兒,”友誼農場第五管理區宣傳幹事楊德清告訴記者。

友誼農場是黑龍江農墾總局下轄的113個農場之一,長期以來一直是我國農業現代化的先行者、帶頭人。黑龍江墾區轄地面積55400平方公里,也被人們稱為北大荒。墾區的開發始於1947年。70年前,那裡只是大片大片的荒地。而今天,它已經發展成為中國最大的商品糧生產基地,也是中國農業機械化、現代化的領跑者。墾區一年的糧食產量可以提供1億人1年的糧食。昔日的“北大荒”已經變成了名副其實的“北大倉”。

滄桑鉅變

友誼農場佔地1800多平方公里,是全國最大的國有農場,在墾區地位獨特。它是中國農業機械化的試驗田,也是中國最先引進先進農機具的農場。

該農場於1954年開始建設,是中國建國初期重大發展項目之一。農場是在前蘇聯的援助下建成的,為紀念中蘇友誼,農場被命名為友誼農場。建設初期,農場的職工來自於祖國的四面八方,大部分都是大專院校的畢業生。

農場老領導劉煥高就是那些知識青年中的一員。他見證了農場從一片荒蕪發展到今天的模樣的全過程,是農場人眼中行走的歷史書。回顧70年的發展歷程,這位86歲的老人用“翻天覆地”來形容。

引領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黑龍江成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壓艙石

黑龍江友誼農場老領導劉煥高接受記者採訪。(《北京週報》記者 魏堯攝)

“當時,蘇聯贈送給我們2560臺機器,同時也有49位蘇聯專家來到中國,指導中國人如何組裝及操作機器,”他告訴記者。“蘇聯對我們的幫助很大。”

劉煥高1954年畢業於哈爾濱農業機械化學校。之後,他參加了為籌建農場組織的拖拉機和收割機駕駛員培訓班。培訓結束後,他成為友誼農場的一名拖拉機手。

據劉老介紹,農場最初有1400多中國職工。今天,當年開荒的艱辛歷歷在目。“當時,這裡沒有路,我們需要先修路。也沒有水,我們只好化雪水。也沒有菜,就只能醃豆子吃。”

就在那種艱苦的情況下,農場漸漸步入正軌,開始了農業機械化的征程。中國農業從傳統的農耕方式向機械化耕種方式轉變,這是一個革命性的轉折。

農場職工張福山曾獲得了1995年全國勞模的光榮稱號。他參與了農場改革開放以來的大發展。1978年,友誼農場從美國進口了62臺農機具,成為當時中國第一家從國外進口世界先進農業機械的農場。這一舉動大大縮小了中國農業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

從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末,友誼農場又先後進口了100多臺農機和設備,涉及到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張福山介紹說,進口農機具有深翻、精量播種以及化學除草等功能,不僅提高了作物質量,而且也大大減少了人工。在那個時期,他就是這些進口農機的駕駛員。

據劉煥高老人回憶,90年代以後,農場糧食產量上升很快,糧食增產逐年增加,平均每個工人1年可以生產20萬斤糧食。

進入新世紀以後,張福山和農場同事曾一起去美國考察,選購農機。“我們後來進口的機器採用數字化控制,進一步提高了農業生產的精準性和標準化水平,”他告訴記者。

通過農機的更新換代,友誼農場的綜合機械化率達到99%,農場積累了豐富的農業機械化發展的經驗,這些經驗也被推廣到墾區其它農場,墾區整體的糧食生產水平大大提升。

引領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黑龍江成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壓艙石

黑龍江紅興隆墾區友誼農場的北大荒農機博覽園裡陳列的各個時期的農機。(魏堯攝)

今天,友誼農場專門開闢出一塊兒土地,建立了北大荒農機博覽園。在博覽園裡,有150多臺的農機在那裡展出——既有50年代的拖拉機,也有今天動輒幾百萬人民幣一臺的大型機械。這些農機靜靜地講述著友誼農場,黑龍江墾區,以至於整個國家的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歷史。

自力更生

得益於豐富的土地資源、大規模經營、機械化發展以及幾代北大荒人的無私奉獻,黑龍江墾區目前已經具備了440億斤的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和400億斤的商品糧保障能力。糧食生產佔全省的三分之一。

黑龍江省成為國家的重要糧食生產基地,全省糧食產量佔全國糧食產量的十分之一。黑龍江農業信息網的數據顯示,2017年,全省糧食總產量達到1203.76億斤,連續5年穩定在1200億斤以上,連續7年居全國首位。

在9月份視察黑龍江墾區時,國家主席習近平高度評價了黑龍江墾區為保障國家的糧食安全、支援國家建設、維護邊疆穩定所作出的貢獻。他同時也強調,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

事實上,北大荒70年的滄桑變遷同時也是一段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的發展史。據劉煥高老人介紹,友誼農場建立之初,周恩來總理就提出了“取經驗、取人才、取糧食”的發展原則,顯示了老一代國家領導人對自力更生髮展農業的高度重視。

在視察期間,習近平還指出,北大荒建設到這一步不容易。共和國把這裡作為戰略基地、把農業作為戰略產業發展起來。半個多世紀過去了,發生了滄桑鉅變,機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發展很了不起,令人感慨。北大荒為中國人真正解決溫飽問題發揮了大作用。

科技為翅 綠色發展

從北大荒到北大倉,科技的力量不能忽視。從天上的衛星、無人機到數字傳感器,各種最新的科技在墾區的農業生產中被廣泛應用。與此同時,農業科技人員也為墾區的發展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唐曹甲子是友誼農場農業科的一名年輕的技術人員。他從吉林大學作物栽培學和耕作學專業研究生畢業。在友誼農場,他主要從事測試種子以及選種的工作。

“某一個品種的種子在大規模種植之前,都需要我們先來測試。一般來說,我們需要三年時間來觀察某一個品種的種子的穩定性,”這位34歲的農業技術人員告訴記者。“我們同時也會監測目前農場職工種植的種子的生長情況,對數據進行分析,然後給農場職工提供種植方法上的建議。”

唐曹甲子是第三代北大荒人。他的爺爺從山東“闖關東”而來,父母都是墾區農場的職工。研究生畢業以後,他決定要回到家鄉,回到農場裡工作。這個決定也得到了他的家人們的支持。

“我從小就在農場長大,對黑土地確實有很深的感情,”他說。在成長過程中,他經歷了農場一天天的變化,看到了父輩們為農場發展的付出,也希望自己能為農場的發展盡一份力。

“而且,墾區現在的生產模式也在逐漸改變,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的耕作方式逐漸變成高科技化的模式,我覺得我在農場工作大有可為,”他充滿信心地說。

唐曹甲子和他的同事們同時還負責農場每年的冬訓工作。“每年我們大概會有至少20場培訓,主要針對生產管理人員和普通農場職工。在培訓中我們會給他們分析每一個品種的種子的優勢和劣勢,以及每一個品種的適宜種植方法,”他告訴記者。“總的來說,我們就是為農場生產提供技術服務。”

除了科技化的發展方向,可持續、綠色農業是黑龍江農業的另一個發展趨勢。該省目前正舉全力對生態進行保護,實現天藍、水清、土優,為農業生產提供良好環境。

為保護環境,目前在全省範圍內,秸稈禁燒正在全面推進,違規者將被重罰。黑龍江地處世界三大黑土地帶,土壤有機質含量高,適合種植農作物。習近平在視察墾區時強調,要加快綠色農業發展,堅持用養結合、綜合施策,確保黑土地不減少、不退化。今年7月,黑龍江省發佈了該省關於黑土耕地保護的三年行動計劃(2018-20)。按照該行動計劃,通過採取一系列措施,黑土耕地的退化將得到有效遏制、農田生態環境將得到進一步改善、黑土耕地質量將進一步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將得到進一步提升。

解決14億人的吃飯問題不是易事。黑龍江作為全國主要糧食生產基地,必將繼續發揮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的作用。未來,這個中國大糧倉將向新的使命進發:在確保糧食產量的前提下,逐漸向綠色糧倉、綠色菜園、綠色廚房轉變。

(《北京週報》記者 昝繼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