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儲蓄,把錢存銀行和購買儲蓄型保險有啥區別?

在七八十年代,當聽到“萬元戶”這個詞時,大家第一反應:“哇!好有錢!”,確實,在那個豬肉幾毛錢一斤的時代,一萬塊錢能花好幾年吧。不過,如今這個錢越來越不值錢的年代,一萬塊錢卻花不了幾個月,同樣的數字雖然沒變,但是購買力是實實在在的下降了。

之前小編聽過這樣一個實例:一位大伯大概20年前存了1000多塊錢在銀行,現在拿出來妥妥地翻倍了,但令人心塞的是,錢已經不是當初的價值了......不知道現在幾千塊錢還能幹嘛!

說到存錢儲蓄,在生活中,我們常常看到很多人拿存錢儲蓄和購買儲蓄型保險進行比較。到銀行存錢或者購買理財產品,也時不時地會遇到工作人員介紹銀行代銷的儲蓄型保險。

那麼,什麼是儲蓄型保險?

儲蓄型保險是一種把保險功能和儲蓄功能相結合的險種,除了儲蓄功能外,還有保障功能,

如果在保險期內不出事,在約定時間,保險公司一般返還所交保費或是約定的保險金額,一句話解釋就是:得病了賠錢,沒病以後返錢。我們常見的儲蓄型保險有三種:終身壽險、年金保險、兩全保險。

都是儲蓄,把錢存銀行和購買儲蓄型保險有啥區別?

把錢存銀行和購買儲蓄型保險

我們購買了儲蓄型保險,在保障期間內沒出現保險事故,這份保單期滿或身故之後可返還一筆錢,就這一點,單從儲蓄功能上看,儲蓄型保險和存錢儲蓄在某種程度上有著相似之處,同是人們應付未來風險的一種管理手段,目的都在於保障未來正常的生產和生活,以現在的剩餘財富用作準備,以便滿足將來經濟上的需要,即同為“未雨綢繆”之計,所以是一種有備無患的做法。

雖然儲蓄型保險名字裡也包含“儲蓄”二字,但是和存錢儲蓄相比終歸還是有著不同的功用,屬於不同的經濟範疇,有著明顯的區別,不能混為一談。

存錢儲蓄和購買儲蓄型保險的主要區別:

首先、槓桿作用不同

存錢儲蓄只是儲蓄;保障型儲蓄是一種既保值又具有保障功能的儲蓄。簡單而言,保險的意義在於有起事來是保險,沒事當儲蓄,一舉兩得!

都是儲蓄,把錢存銀行和購買儲蓄型保險有啥區別?

把錢存銀行和購買儲蓄型保險

簡單點理解就是,存錢儲蓄的收穫僅限於本金和利息,若存款不多時遇到意外、疾病等風險,這些本金和利息就顯得杯水車薪;而購買儲蓄型保險,有意外發生時或者身體突如其來的變化,保險可以理賠一筆錢,領取的保險金會數十甚至數百倍於保費,可謂“四兩撥千斤”,而不至於驚慌用完儲蓄的錢,若保障期內安然無恙,則可返還一筆錢。

第二、行為性質不同

儲蓄型保險在“儲蓄”上帶有一定的強制性,為了保持保單的有效性,投保人需要定期支付保險費或者一次性交完保費,如果中途退保,或不繳保費,會損失本金並導致保單失效。再有,儲蓄型保險的持有者只能根據保險合同列明的條款按時領取紅利或退保時取回現金價值,再或是保險期滿後支取全數保額。

存錢儲蓄屬於自發性的行為,存錢儲蓄的儲戶可以隨時使用儲蓄賬戶上的資金,在時間和數目上沒有任何限制,具有流動性。也就是說,到銀行去存錢,存多少、存多長時間,都是自己說了算。

從中不難發現,靈活性(流動性)作為儲蓄中的剛需,保險是滿足不了這個需求的,保險主要功能並不是存錢,只是順帶而已,其最大的功能是用小錢撬動大錢,讓普通百姓都能夠應付風險。

第三、法律關係不同

存錢儲蓄是銀行與存款人之間建立的儲蓄合同關係,合同的一方當事人是銀行,另一方是存款人。存款人將錢存放到銀行,銀行依據法律和存款合同給付利息,客戶享有存款和取款的自由的權利。

而儲蓄型保險,是投保人與保險公司(保險人)之間建立的保險合同關係。無論保險合同的具體名稱如何,都屬於保險合同關係。保險合同的當事人是保險公司與客戶,雙方的法律關係是客戶交納保費,保險公司給予一定的利益。險種不同,利益也會不同。一般來說,購買長期儲蓄型保險所取得的收益,比定期存款收益稍高一些,當然這也是以流動性相對存款較差為代價的。

都是儲蓄,把錢存銀行和購買儲蓄型保險有啥區別?

把錢存銀行和購買儲蓄型保險

寫在最後

儲蓄型保險和存錢儲蓄相比各有自身的特點和優勢,我們還應根據自身的實際保險和投資需求,分別選擇合適的產品。

不管何種形式,我們必須知道財產配置是需要多元的,美國經濟學家詹姆斯·託賓曾說過:“不要把所有的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也是充滿哲理的,並且沒有任何單一產品可以滿足客戶的全部需求。希望我們正真的去認識理財產品,達到我們的基本需求。

儲蓄型保險適合預算較充足的人群,如果預算不足建議要把基礎的人身保障做好,要是不花錢就更美滋滋。推薦中信銀行和中民積分寶聯手打造的信用卡,每次刷卡都會免費獲得並累計自己的保額,刷多少保多少,意外+惡性腫瘤保障,最高300萬保額!刷信用卡的同時為自己免費攢了一份保險,大大提高抵禦意外和惡性腫瘤風險的能力。點擊底部“瞭解更多”或前往頭條號商家主頁即可查看詳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