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縣禹王有位「風匣大王」,老手藝,不多見!

在禹王城提起史成德,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因為他是一位身懷絕技,製作風匣的能工巧匠。史成德一生做風匣、修風匣、賣風匣,與風匣打了一輩子的交道,與風匣結了一輩子的緣。就是直至現在,儘管風匣銷售量甚微,史成德還是沒有停下他的老手藝——製作風匣,人們親切地稱他風匣大王。

夏縣禹王有位“風匣大王”,老手藝,不多見!

史成德老人

史成德,小名史根有,1936年出生于山西省夏縣禹王古城,他是陳氏風匣的第一代傳人,因為他師從於名師——陳師傅。

那個年代,在禹都古城提起製作風匣老陳,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因為老陳做風匣技藝可以說是爐火純青,登峰造極。老陳名叫陳吉祥,解放前,老陳的祖籍山東黃河決堤發大水,全家就剩他獨身一人,他逃荒逃難來到禹王城安家落戶的,他沒有了兒女,也就打破了傳子不傳女的舊風俗,憑著製作風匣的精湛絕技和無私培養徒弟的仁心,毫不保留地將家傳絕技傳給他的得意門生,深受街坊鄰里、十里八村村民的愛戴和稱讚,人們還把老陳做風匣編成:老陳風匣——吹遍天下的歇後語廣為流傳。

夏縣禹王有位“風匣大王”,老手藝,不多見!

史成德老人制作的風匣

史成德從師陳師傅門下以後,以父子相稱,刻苦鑽研風匣製作技藝,尊師貴道,在陳師傅的言傳身教中掌握了多種妙招絕技,再結合實際操作加以發展提高,總結出一整套匠心獨運,超群絕倫的做風匣高招妙術:1、拉桿必須採用優質楸木,耐磨不變形。2、板材合縫時內部留出適度的縫隙,以防氣候冷暖、乾燥、潮溼情況下的熱脹冷縮變形而造成的拉動困難,確保活塞走動自如。3、風匣板安裝前用火烤板時,烤外板不烤裡板,使風匣板向內部稍有傾斜富有彈性,保持風力大而均勻。4、全用榫卯結構不用一顆釘子,以防鐵釘生鏽而造成板材開裂,保障堅固耐用。5、拉風板也就是活塞,採用公雞毛或石蠟炮製的麻紙,既不傷板材,且親密度好,摩擦力適中,省時省力,來回自如,得心應手風力大。製作風匣用雞毛效果最好,人常說:“雁過留聲,殺雞留毛”,留住雞毛預備在製作風匣、修風匣時在活塞板上使用。

夏縣禹王有位“風匣大王”,老手藝,不多見!

風匣解剖圖

史成德在大鍊鋼鐵時,製作過雙人兩頭拉動的特大號風匣,製作過固漏鍋、打手鐲金銀匠、煽醪糟、炒玉米豆用的小風匣,也製作過集體食堂灶的大風匣,製作最多、不計其數的還是農家普通的風匣。文革時期,製作風匣,被當成資本主義尾巴,他害怕遭受批判而不敢製作,只能偷偷摸摸製作,或者說是義務為左鄰右舍修理風匣。他製作的風匣貨真價實質量高,一用就是幾十年。難怪人們這樣評價他:“史成德的風匣質量,時常以德贏人!”

在農村中,許多老物件即將消失,它將成為刻骨銘心思念和濃濃的牽掛。包括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風匣。”

夏縣禹王有位“風匣大王”,老手藝,不多見!

史成德老人在製作風匣

夏縣禹王有位“風匣大王”,老手藝,不多見!

鋸風匣舌頭

夏縣禹王有位“風匣大王”,老手藝,不多見!

風匣上雕刻圖案

風匣,又稱風箱,長方形,全木結構,一般一米左右,選用楸木、梧桐、泡桐木製作而成。是一種壓縮空氣產生氣流的鼓風裝置。它是農家給鍋頭鼓風必用的物件,它由木箱、手柄、拉桿、活塞、風門等組成,以人力推拉,把風吹入鍋臺而使柴火旺盛。拉的時候風匣前部吹氣,推的時候風匣後部吹氣,難怪人們常說:“老鼠鑽進風匣裡——兩頭受氣。”在農村中,一個風匣是農家的一名成員,充當著半個兒子的角色,足以證明,風匣在一個家庭中的重要性和它所承擔的神聖使命。真是歎服老祖仙的聰明才智,佩服先輩們的奇想與偉大,感謝老祖宗的重大創造與發明。

每當炒菜、做飯時,悠揚地拉著風匣手柄,就像拉動一架佈滿滄桑的手風琴,時而委婉淒涼,時而優雅抒情,時而微風細雨,時而震天動地,音色纏綿,餘音繚繞。配上屋頂嫋嫋的炊煙,就像烘托大舞臺的佈景,美輪美奐,變幻莫測;伴隨著“吧嗒、吧嗒” 有節奏的風匣音樂伴奏聲,為飲食文化伴一曲天籟之音,鏗鏘有力,節奏舒暢;灶膛裡熊熊烈火如同翩翩起舞的舞者婀娜多姿,小米粥氤氳著柴草燃燒的韻味,心曠神怡,美不勝收。風匣拉桿拉出,一首農耕飲食命運交響曲帷幕,彷彿徐徐拉開,拉桿的推進,第一場謝幕又緩緩閉合。渾厚、憂傷、動情的天籟之音,傾訴者酸楚與艱辛,折射出人生百態。舒展、清脆、悅耳的美聲,詮釋著艱難歲月中的篳路藍縷,艱苦卓絕。風匣的吟唱,火苗的勁舞,抒發著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憧憬,表述著對幸福未來祈盼與嚮往。

據說在夏朝時期,鑄九鼎冶煉青銅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使用風匣鼓風了。

幾千年來,風匣,為人們的飲食文化譜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風匣,為人們的生活發揮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為悠悠歲月編撰了一部不朽的經典。就是這個不起眼的風匣,用盡渾身的解數,滿腔熱情地張開不知疲倦的喉嚨,把莊戶人家的日子從古唱到今,從窮唱到富,從秋唱到冬,從春唱到夏,從年初唱到年尾,從月初唱到月盡,從晨曦唱到夕陽西下。

出生在五、六十年代的人都有過使用風匣的經歷,出生在七、八十年代的人都有過目睹風匣的記憶,出生在九十年代的人有個別聽說過風匣的名字。現在除了一些偏遠的山區還有少數使用風匣以外,在農村中幾乎看不到使用風匣的場面,可以說,風匣在人們的視線中漸漸消失。驀然回首,那遠去有節奏的風匣聲,告別了貧窮,告別了落後,喚出了好光景的黎明,喚來了新生活的曙光!

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節能灶臺的誕生,徹底顛覆了風匣的用途。繼而沼氣、電磁爐、天然氣的出現,再加上環保治理的限制,柴火灶基本消失,現在的年輕人根本不知道,風匣曾經是前輩們賴以生存的命根子。

夏縣禹王有位“風匣大王”,老手藝,不多見!

安裝風匣手柄

夏縣禹王有位“風匣大王”,老手藝,不多見!

風匣嘴

夏縣禹王有位“風匣大王”,老手藝,不多見!

部分製作工具

製作風匣,這一農耕文化的手工絕技,眼看要在此時戛然而止了,風匣,將成為農村飲食文化中漸漸消失的一縷濃濃的鄉愁。風匣,它是農耕時代老祖宗經過多少代改進而誕生的產物,是對人們飲食文化的一大貢獻,它印證著艱苦歲月的物質文明的進步,伴隨著我們經年難忘的記憶。風匣的淘汰,是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的標誌,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我們步入新時代,但是,怎能忘記風匣在那艱難歲月的傾心陪伴,怎能忘記它曾經為人類做出的卓越貢獻,怎能忘記那些精益求精,潛心製作風匣老藝人的苦辣酸甜。

如今,史成德作的風匣銷量甚微,庫存積壓也不少,但是,他做風匣的手腳一天也沒有停下來,並且把這門精湛絕技傳給了他的幾個兒子,幾個兒子幹著幹著沒了市場,難以維持生計,紛紛丟棄手藝外出打工。史成德老人看在眼裡疼在心裡:“難道老祖宗傳承了幾千年的這門源頭文化的老手藝,真的就要在我這裡眼睜睜地永遠絕跡了嗎?”老人不忍心也不服氣,他一個人還是起早貪黑,廢寢忘食地勞作在他的風匣製作工棚裡,叮叮噹噹的敲打聲,從稚嫩的學徒到爐火純青的暮年,一直伴奏著老人的日出日落,揮汗如雨的身影,一如既往地映襯著老人的春夏秋冬。

隨著旅遊旅遊事業的升溫,旅遊紀念品的開發需求,史成德老人突發奇想:“要是把風匣製作成小巧玲瓏旅遊產品,精美的藝術品,再配上精妙絕倫的木雕圖案,說不定是填補旅遊產品的一項空缺!”說幹就幹,他製作出第一批功能齊全,長20多cm的袖珍式小風匣,濃縮產品,精美絕倫,還沒有來得及拿到市場上銷售,被慕名觀看的人搶購一空。老人有了成就感,又做了一批,畢竟年事已高,感到力不從心,加之速度緩慢,就是竭盡全力,一雙手一天也作不出多少產品,心想,只有規模化、科學化、現代化才是發展之路,可是,對於一個八十多歲的老人來說,那還要多長的路要走?他想怎麼將這一手藝傳承下去,或者有願意投資開發這一項目的仁人志士,他將全力以赴提供技術幫助,毫不保留地把這門絕活奉獻出來造福社會,不能讓老祖宗的老物件在我們這一輩眼裡消失,不能讓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在我們這一代手上斷根!

夏縣禹王有位“風匣大王”,老手藝,不多見!

史成德老人在禹王廟會上售賣風匣

“我現在適度製作風匣,全當鍛鍊身體、活動筋骨來對待,只要我還有一口氣,永遠不會停下我的老手藝——製作風匣!使我們禹王城老祖宗古老的手藝絕活永遠煥發新活力!”史成德老人如是說。

最近,有很多收藏的人士看了史成德製作的小風匣以後,建議他製作一些極品小風匣,比如使用收藏價值更高的紅木、紫檀等材質,再加上黃銅、金銀等裝飾工藝品,打造一批稀世珍品的小風匣,來滿足大咖收藏人士高規格、高品位的追求,真正做一個技高一籌,大名鼎鼎的風匣王。

夏縣禹王有位“風匣大王”,老手藝,不多見!

本文作者董明吉近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