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商業化沉迷,騰訊覺醒了嗎?

微信商業化沉迷,騰訊覺醒了嗎?

「創業最前線」旗下「子彈財經」原創出品

主筆:Ahuo

· 微信目前仍處於早期階段,對於商業化不能過度挖掘,否則會導致拔苗助長的後果。
· 另一個根本性的問題隨之而來,微信能連續火爆50年嗎?如果不能堅持這麼長久,所謂的商業化將是一句空話。
· 現在看來,有人認為微信殺死了QQ。這一說法是不是危言聳聽?業界的討論結果是——“未必!”

“既生亮,何生瑜?”QQ月活數量為8億,而微信月活數量突破了10.58億。

在QQ遊戲下滑之際,無論是張小龍還是馬化騰仍然執著於微信生態。微信代表了憧憬未來,雖然它的商業化尚未真正到來。

受財報業績壓力,馬化騰寄望微信的財務數據好起來。事實上,微信漸漸增添了亮點。比如8月15日騰訊發佈中期業績,微信仍然光彩奪目。

頗具對比意味的是,與QQ相比,二季報中QQ月活數同比減少5.5%,目前為8.03億,已經被微信“甩開一條街”。

關鍵問題在於,微信商業化“路漫漫其修遠兮”,它將如何去求索?現在看來,有人認為微信殺死了QQ。這一說法是不是危言聳聽?

微信商業化沉迷,騰訊覺醒了嗎?

1、“10億級流量”的困惑

微信和WeChat的合併月活躍賬戶數達到10.58億,比去年同期增長9.9%。這個數字比今年第一季度末增加1800萬,其中包括多方面的“利好”信息:

1)小程序及微信支付的使用場景迅速擴大;

2)日活躍賬戶增速超過月活躍賬戶增速;

3)反映了用戶參與度及黏度繼續提升;

4)小遊戲及朋友圈用戶活動繼續增加;

5)每個用戶每日使用時長不斷增長。

基於這些數據的增長,馬化騰對於微信的商業化信心滿滿。讓他意外的是,原本寄希望於公眾號的流量帶來商業變現,但是內容同質化與低俗化讓公眾號的口碑大打折扣。

2012年,微信正式上線公眾號平臺,接下來的六年間微信公眾號已經超過2000萬。但是微信的商業化直到2014年才真正啟動。

2014年8月28日,馬化騰推行一項新舉措——以“微信公眾號+微信支付”為基礎,幫助傳統行業將原有商業模式移植到微信平臺。接下來,2014年—2016年間,是公眾號創業的黃金期。

然而一個可怕的現象正在發生,當全民都在玩轉自媒體的時候,公眾號平臺也在惡化,如流量大號化、文章水平下降,以及同質化競爭等等。發現問題之後,微信火速開放搜索功能,重新定位朋友圈微商生態鏈,並且在朋友圈與微商信息中增加檢索和訂閱功能。

微信商業化沉迷,騰訊覺醒了嗎?

公眾號流量商業化模式遇到巨大阻力,並且引發一場深刻的思考:除了社交和遊戲,微信真能連接一切嗎?微信10億級流量能給商家帶來什麼?又如何從中變現?

除了公眾號之外,現實困境再一次敲響了微信商業化的警鐘。馬化騰仍在尋找變現路徑,與電商合作成為必然選擇。最近小程序正在打通微信搜一搜,比如可以直接進入京東小程序,買到大部分商品。也就是說,京東購物小程序裡的商品,搜一搜大多都能找到。

用戶點擊任意商品,還能快速跳轉至“京東購物”小程序的商品結果頁,可直接購買商品,這時你會發現——微信完全就是電商平臺。

很多人或許已經忘記,早在2013年騰訊15週年之際,馬化騰在《通向互聯網未來的七個路標》中提到——“連接一切”。

微信商業化沉迷,騰訊覺醒了嗎?

5年以來,“連接一切”成為互聯網+時代的一條基本準則。隨後於2016年10月的雲棲大會,馬雲提出“新零售”,掀起了互聯網+的另一股新浪潮。

回顧初心“連接一切”,這不僅是馬化騰的夢想,更是他畢生的追求。通過“連接一切”,馬化騰終於淡化了早期對於QQ與遊戲的痴迷。而照亮整個互聯網時代的QQ,仍然是騰訊的一頭“現金奶牛”。

互聯網+的兩位教父級人物,以他們各自的夢想推動了互聯網商業化與場景化的激流洶湧。微信平臺從一開始,步步為營開發了小遊戲、支付、紅包、小程序、搜一搜、訂閱號等一系列服務功能。

微信接下來的商業化之路該如何走下去?馬化騰只能耐心等待機會。與QQ遊戲的鉅額利潤相比,目前微信商業化的前景仍然一片迷茫。

第一個階段

  • 微信的孕育期:2012年3月,微信用戶數突破1億大關

1、微信(WeChat)於2010年10月籌劃啟動,由騰訊廣州研發中心產品團隊打造 。

2、2011年1月21日,微信發佈針對iPhone用戶的1.0測試版。該版本支持通過QQ號來導入現有的聯繫人資料。

3、在隨後1.1、1.2和1.3三個測試版中,增加了讀取手機通訊錄、與騰訊微博私信互通,以及多人會話功能。

4、截至2011年4月底,騰訊微信獲得了四五百萬註冊用戶。

第二個階段

  • 微信的爆發期: 用戶數量超過6億,每日活躍用戶1億

1、2012年4月19日,微信發佈4.0版本。這一版本增加相冊功能,可以把相冊分享到朋友圈。

2、2012年,微信正式上線了公眾號平臺,接下來的六年間微信的公眾號早已經超過了2000萬。

3、2013年10月24日,用戶數量超過6億,每日活躍用戶1億。

第三個階段

  • “連接一切”(微信的商業化)——閉環式移動互聯網商業解決方案

1)2014年8月28日,以微信公眾號+微信支付為基礎,幫助傳統行業將原有商業模式移植到微信平臺。

2)2014年——2016年間,是公眾號創業的黃金期。

3)2016年6月,微信上線了“朋友圈熱文”,它跟今日頭條都是算法分發機制。

4)2016年9月21日,微信小程序正式開啟內測;2017年1月9日0點,第一批小程序低調上線。

5)2017年5月,微信實驗室推出了“看一看”;“看一看”還增加了“視頻”等功能。

6)2018年6月20日下午,微信訂閱號更新為信息流模式,所有的訂閱號信息按照時間排序。

2、“決戰”今日頭條

正當馬化騰醉心於“連接一切”,全力打造一個閉環式的移動互聯網商業解決方案,張一鳴的今日頭條橫空出世。

張一鳴於2012年3月創建今日頭條,2012年8月發佈第一個版本。

微信商業化沉迷,騰訊覺醒了嗎?

與此對比,微信(WeChat)生於2011年1月21日;2012年3月,剛滿一週歲的微信用戶數突破1億大關;隨後微信進入爆發期,2013年10月,微信用戶數量超過6億,每日活躍用戶1億。

最近5年以來,不可否認的是,今日頭條的崛起是微信公眾號勢危的重要原因之一。微信公眾號靠主動閱讀和個性化定製的傳統模式,受到了來自今日頭條算法分發式平臺的巨大挑戰,用戶大量的碎片化時間都在今日頭條上消耗殆盡。

根據《2018上半年中國移動互聯網大報告》,頭條的總使用時長從3.9%增長到了10.1%,而在過去半年裡頭條增長的6.2%幾乎全部來自騰訊。

2018年,今日頭條的信息流廣告營收目標提升到450億元。張一鳴提出2020年100億美元銷售額的目標或在明年就能提前實現,這些廣告收入同樣是從巨頭口袋中奪得。

騰訊迫於迎戰,馬化騰以及團隊一致認為,最有機會破局的還是微信,特別是公眾號。為此,微信推出的幾大新舉措頗得人心,具體可以歸納為以下幾方面:

1)2016年6月,微信上線“朋友圈熱文”。它跟今日頭條都是算法分發機制,即用戶行為習慣的深入分析。

2)2017年5月,微信實驗室推出“看一看”功能,基本上就是“朋友圈熱文”升級版本。“看一看”還增加視頻等功能,進一步強化閱讀體驗。

3)2018年6月20日,訂閱號更新為信息流模式,所有訂閱號信息按照時間排序,被認為是微信發動了一場針對今日頭條的大決戰。

4)為了增強用戶體驗,微信突然宣佈新增“雙向刪除”功能;對方刪除你後會同時刪除;對於手動清粉來說,是一個重要突破。

5)微信更新語音功能,增加粵語和英語識別,讓更多用戶不再有語言方面的識別煩惱。不久的將來,微信也會支持地方話。

從微信訂閱號的種種動作來看,騰訊已經開始加大尺度,探索市場特別是用戶反應。與今日頭條硬碰硬只是時間問題。

業界認為,微信訂閱號的信息流來了,騰訊或許又會多一條生財之路;未來在中間插播廣告,這都將成為可能。

不過,現在這種情況同樣帶來“吐槽”。

一方面,很多讀者可能會喜歡信息流的閱讀方式,因為不用去找了,也不用一個號一個號點進去看。另一方面,因為信息流的關係,微信流量加速流向更大的媒體號、新聞號、八卦號和熱點號,而重重打擊了以原創內容為主的個人寫作者。

在這方面,今日頭條對於個人寫作者的支持活動要遠大於微信。比如,今日頭條在全國各地推廣的“頭條創作空間”,正在演變為個人作者的孵化器,從而廣受歡迎。

這一經驗或許值得微信深刻琢磨,更多類似的舉措正在實行,而且今日頭條運作得更深入、更加廣泛。微信似乎更加高高在上,沒有像今日頭條那般為創作者提供全方位的渠道服務。

“微信是高傲的,頭條是踏實的。”正如很多自媒體所言,整個騰訊公司都躺在一張互聯網的溫床上享受流量紅利。

3、犧牲了QQ?

現在看來,有人認為微信殺死了QQ。這一說法是不是危言聳聽?未必!

對於現階段的騰訊而言,在體系內面臨犧牲QQ的潛在危機,體系外則必須迎戰今日頭條的算法模式。

更加殘酷的是,算法模式被公認為代表了一種技術與應用的創新;而微信陷身於傳統互聯網模式之中,久久不能自拔。

早在2017年,馬化騰在公開場合透露一個信息,未來幾年犧牲QQ是必須的。此話一出,震撼了整個互聯網。

微信商業化沉迷,騰訊覺醒了嗎?

最先知道這個消息的是騰訊內部,因為是在某個內部座談會上,一向低調的馬化騰爆出驚人內幕——微信只不過比競爭對手領先2周,微信出來後打擊了QQ的業務,QQ做了巨大犧牲,但也是戰略必須。

可以看見,馬化騰在QQ與微信之間面臨一場艱難的抉擇,最後他選擇了與時俱進,果斷開足火力推廣微信。在戰略上,微信和QQ是截然不同的兩條路線,微信更加註重生活場景,QQ則比較偏向低齡化。

作為互聯網社交工具,微信與QQ絕大多數功能相似,少量的功能才有差異化。正因為在功能上長得太像了,微信幾乎完全可以取代QQ。

最大的區別在於,微信沒有會員功能。會員功能衍生的東西其實很多,首先就是盈利問題。微信沒有會員就意味著放棄這一塊,損失的經濟收入將是一個天文數字。

微信為什麼這樣做呢?一度引發互聯網業界反思,最後得出的結論是微信想走TOB的企業路線。

微信修改了QQ的TOC賺錢路徑,更多是通過認證、廣告、營銷等手段賺企業的錢。比如微信企業認證是300元/次/年;同時微信為京東提供了入口,打通了電商平臺。按照這種TOB路線,微信可以開發很多商業層面的機會。

目前來看,騰訊的戰略是以微信、QQ及公眾號、小程序為基礎,把基礎電商能力賦能給廣大商家,構建一個完整豐富的社交生態圈。

有一種觀點指出,微信的TOB建立於以手機為載體的互聯網生態圈,QQ則立足於PC端。我們不僅反思,當TOB模式從PC端移植到手機端,還能承載無窮無盡的商業場景嗎?

這注定了互聯網場景的發現與開發速度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期間至少需要50年左右的積累才能逐步完善起來。仔細算起來,微信自從誕生至今才8年時間,離成熟還早得很。

微信目前仍處於早期階段,對於商業化不能過度挖掘,否則會導致拔苗助長的後果。另一個根本性的問題隨之而來,微信能連續火爆50年嗎?如果不能堅持這麼長久,所謂的商業化將是一句空話。

此時此刻,馬化騰覺醒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