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自揭家醜「清理門戶」,給我們提供了有益借鑑

這幾天,美國哈佛大學撤銷知名教授31篇論文並認罰1000萬美元一事在學術界引發轟動。

大家關注的焦點無外乎兩個:

一是身為前哈佛醫學院教授、再生醫學研究中心主任,Piero Anversa竟然在至少31篇論文中存在篡改、偽造數據行為,情形之惡劣實屬罕有;二是哈佛大學在處理這起學術不端事件上的積極與果敢,在維護科研誠信、營造良好生態方面作出的嚴厲處罰和深遠用意,堪稱遠見。

論文造假、學術不端一直是科研界深惡痛絕且被嚴厲制止的行為。縱觀全球,此類現象也一直伴隨著學術科研活動時隱時現,鮮有國家倖免。

從韓國黃禹錫幹細胞研究造假,到日本小保方晴子“萬能細胞”研究中的不端行為,再到此次Anversa所謂的心臟幹細胞研究,以捏造、篡改等並不高明的手段或能矇蔽公眾於一時,但最終難逃被發現和戳破的下場,只能淪為一個個學術鬧劇罷了。

事實上,即使是從事崇高科學事業的科學家,也會有人抵擋不住利益誘惑,鋌而走險,作出違背科學道德和倫理規範的行為。

學術界並不獨立於其他社會領域而成為一片淨土。

打擊學術不端、維護科研誠信,既沒有國界之分,也沒有過去與現在之別。

值得稱道的是,在處理學術不端事件上,哈佛大學的所作所為堪稱表率。在發現Anversa涉嫌論文造假後,哈佛醫學院主動要求相關期刊撤稿,並且認罰1000萬美元。

這種自揭家醜的“高調”行為,不但沒有損害學校的顏面,反而為這所有著近400年曆史的著名學府挽回了聲譽,重新贏得了尊重。

哈佛“清理門戶”,同樣對我國處理各類學術不端行為提供了有益借鑑。

近年來,我國學術圈內種種學術不端事件時有發生,有些事件甚至對現有學術生態以及科學共同體造成不小的負面影響。

之所以產生這種情況,除了不端事件本身的嚴重程度,還與事後相關機構對於事件的處理有著很大關係。

有關機構面對不端事件查而不糾、查而不處,過程不積極、不透明,結果不了了之。

諸如此類的情況較為普遍,使得“零容忍”有淪為口號之嫌,也讓整個學術圈、廣大科研人員成為這些偶發、個體性事件的“背鍋俠”,更讓公眾不自覺地以“窺斑見豹”的心態來看待當下的科技界。

這類負面影響的極端形式表現為,個別人會動輒非理性地上升到學術造假是我們中國特有的“制度痼疾、文化毒瘤”,罔顧事實地虛幻構建出國外的學術“淨土”。

由此,捍衛科學尊嚴、維護科研誠信,僅從哈佛大學“清理門戶”一事上即有可供參考的經驗。

我們需要轉變觀念和價值導向,以更加積極和自信的姿態面對學術不端,以更加透明和公正的方式處理誠信問題,以更為有力和堅決的舉措處罰學術造假。

只有不斷加強科研誠信建設和良好學風道德的營造,才能讓那些試圖以投機、欺詐而牟利,以隱瞞、包庇而自保的“學術碩鼠”人人喊打、無法遁形。

《中國科學報》 (2018-10-18 第1版 要聞,原題:哈佛“清理門戶”帶來的警示)

注意!微信又雙叒叕更新了......

此次改版後,每個用戶最多可以設置12個常讀訂閱號,這些訂閱號將以往常的大圖封面展示。為了不錯過中國科學報的推送,請根據以下操作,將我們“星標”吧!

點擊“中國科學報”進入公號頁面→點擊右上角的 ··· 菜單 →選擇“設為星標”,搞定!

哈佛自揭家丑“清理门户”,给我们提供了有益借鉴
哈佛自揭家丑“清理门户”,给我们提供了有益借鉴
哈佛自揭家丑“清理门户”,给我们提供了有益借鉴哈佛自揭家丑“清理门户”,给我们提供了有益借鉴

請按下方二維碼3秒識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