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收藏傾注家產的人,後來怎麼樣了


為收藏傾注家產的人,後來怎麼樣了


他原本有20億家產,

因收藏陶瓷全敗光,

如今藏品富可敵國!

◆ ◆ ◆

四川茂林博物館座落在成都的寬窄巷子旁。館不大,平時不對外開放,參觀的話需要朋友介紹和邀請。

一些業內名家到了茂林博物館看過之後,無不感到驚訝和羨慕,驚訝的是,這小小的博物館裡,居然收藏著從6000多年前紅山文化的陶器到民國時期的所有朝代的陶瓷,其數目之大,藏品價值之高,恐連國家博物館也不能及。羨慕的是,這是一家民營博物館,館長廖茂林一生竟然能每天和這上下6000多年的古董親密接觸。


為收藏傾注家產的人,後來怎麼樣了


元青花瓷塑《鬼谷子下山》

對這個名字依稀有些印象,在報上見過寫他的文章。廖茂林,80年代中期開始經商,90年代致力房地產開發,2000年由於愛好而轉型收藏。據說一發不可收拾,成為抱著金磚喊缺錢的陶瓷收藏達人;投資數億,擁有自紅山文化夏商周乃至唐宋元明清民國陶瓷精品孤品上萬件的收藏大鱷。


為收藏傾注家產的人,後來怎麼樣了


總之對於一個曾經擁有廣廈千萬間,土地上千畝,資產數十億的地產大亨;一撒萬金義無反顧地愛上了陶瓷,令人可歌可頌可敬可嘆,不少民間瓷器收藏家愛好者,有幾人能與茂林比試?


為收藏傾注家產的人,後來怎麼樣了


有人問廖館長,收藏這上萬件陶瓷用了多久,答曰,30年。

再問廖館長,花了多少錢,他沒有回答,只是說用了畢生積蓄。

直到目前,他還在不斷購進藏品,甚至不惜賣掉自己住了多年的別墅,商鋪,就留了一輛代步車。

廖館長說,看到那些流失海外和民間的精美瓷器,他哪怕是貸款,賣掉房子車子也要把它買回來收藏在一起,集中保護起來。前幾年,他在歐洲看到一個當初在圓明園裡被八國聯軍搶去的海晏河清尊,立馬高價購入,飛回國內。


為收藏傾注家產的人,後來怎麼樣了



廖仲愷宗親,從巨賈到收藏大家


廖茂林,原名天良, 1953年10月出生於四川成都溫江。廖館長說他原本祖籍廣東惠州,為廖氏後裔,廖仲愷宗親。


為收藏傾注家產的人,後來怎麼樣了



出生名門的廖茂林沉浮商海三十餘年,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蹟。憑藉自己早期的勤奮和超前的思維於1984年創辦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成都市紡織品貨棧,專營毛紡織品,當年經銷毛毯數萬條,兩年之後成為中國西南地區最大的經銷商。1986年底,廖茂林將貨棧更名為四川省長城貿易公司。

睿智的廖茂林根據自己對市場的準確判斷將銷售轉向家用電器市場,主營彩色電視機,三年內成為國內彩電經銷商的領軍人物,企業年利潤與往年同比增長了近10倍。

在後來幾年時間內,廖茂林積累了一大筆資金,於1992年出資人民幣1000萬元涉足房地產行業,成立了四川長城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 該公司經過三年的經營, 成為當時國內民營企業中最大的房地產公司,廖茂林資產估值20億人民幣,成為成都首富級大亨。


為收藏傾注家產的人,後來怎麼樣了



1995年3月30日廖茂林受新加坡政府邀請在新加坡參加“面對二十一世紀的中國企業”研討會,並在會上做了“外商在中國房地產業中的投資機遇”的演講。廖茂林是一個商業奇才,思維超前,普通的民企不過三五年,超過十年的寥寥無幾,但廖茂林經營公司已經超過三十年。

有了一定的經濟基礎之後,廖茂林的思維也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1984年,廖茂林從舊貨市場購買了第一件瓷器, 從那時起便與中華五千年的陶瓷文化結下了不解之緣。從喜歡到熱愛,然後痴迷,再到籌劃建立茂林博物館,這一路走來,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家人、朋友曾多次勸阻他不要將畢生的積蓄全部投入到博物館上面,但他為了國寶不流失,甚至賣掉了自己的別墅,購回稀世珍品。


為收藏傾注家產的人,後來怎麼樣了



在三十多年的收藏過程中,也不時會買到贗品,廖茂林也只當花錢買知識,提高自己的鑑賞水平。看多了,學多了,洗了眼睛,提高了鑑賞能力。廖茂林為了他熱愛的收藏事業,每天工作十五六個小時,早期經常天不亮就去市場淘寶;週末大量的時間都用於接待世界各地的收藏家和文物愛好者。


為收藏傾注家產的人,後來怎麼樣了



守護傳統文化,不光說在嘴上


廖茂林把畢生的精力、財富都投入了自己痴迷的陶瓷文化,他對於收藏有著最原始的願望,他說:“我認為,有實力、有眼光的商人能夠成為傳統文化的守護者,而個人的經典收藏是國家收藏的一個補充,國外許多國家博物館的藏品大多來自民間收藏。”


為收藏傾注家產的人,後來怎麼樣了



他的鑑賞水平在整個陶瓷收藏界屈指可數,國內外的收藏家經常邀請他去為藏品鑑別真偽。三十多年來,廖茂林過眼、過手的瓷器多達百萬件。目前的茂林博物館藏品其數量之豐、規格之高、歷史地位之重,是很多收藏家無法企及的。


為收藏傾注家產的人,後來怎麼樣了


如今的廖茂林有了更宏偉的目標和更具創新精神的構思,建造一個全世界獨一無二、五千年不斷代的瓷器博物館,用陶瓷貫穿上下五千年燦爛的中華文明,讓子孫後代通過瓷器學習歷史、留存記憶。


為收藏傾注家產的人,後來怎麼樣了


夏 黑陶葉紋壺

為收藏傾注家產的人,後來怎麼樣了


戰國 青釉提樑壺 高205mm

大約90年代,一隻精美的元代釉裡紅瓷罐出現在廖館長面前,據說來自西藏某寺廟,曾經放置在寺廟的供奉桌上,瓷罐外用厚厚的牛皮包裹,罐內盛著酥油,一看就是朝廷聖物;誰都知道,這樣的東西是不會賣的,最終架不住精明商人的以物易物,兩卡車稀缺建材換了回來,老闆開價12萬;當年的成都,處於萬元戶時代,這個價格可以買好幾套房子,那時對於先富起來的廖總來說錢已經不是問題,幾經砍價,6萬元拿下……


為收藏傾注家產的人,後來怎麼樣了


西漢 黑陶雙耳壺 高153mm 口徑98mm


漸漸地,廖茂林愛上了這個玩意兒。當然上當受騙交學費的事絕不會少,他屬於精明強幹善於鑽研的人,於是開始學習研究探索。誰都知道,收藏需要大量的資金,隨著藏品的增加,檔次的提高,這條路越走越遠,一發不可收拾;最終甚至放棄了房地產業,專事陶瓷的收藏研究鑑定。


為收藏傾注家產的人,後來怎麼樣了


明洪武 纏枝花卉紋盤

為收藏傾注家產的人,後來怎麼樣了


清雍正款茶葉末釉壺 高8.8cm 口徑8.5cm 足徑9.1cm

為收藏傾注家產的人,後來怎麼樣了


清乾隆 粉彩壽字雙耳瓶


從1984年到今,廖茂林用自己一生的積累徵集收藏了從新石器時代到近現代古陶瓷器。廖茂林用藏品展現了一幅以古陶瓷為主線的五千年不斷代的中華文化的燦爛畫卷,用陶瓷撰寫了一部記錄中華五千年文明的通史。


(溫馨說明:我們敬重和感謝原創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無法查獲作者所致,敬請原作者見諒!如有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們將及時糾正刪除。同類微信公眾號轉載本刊發佈文章,敬請註明出處。謝謝合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