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砦人吳砦會吳砦情

吴砦人吴砦会吴砦情

吳砦人吳砦會吳砦情

這場廟會還未開始,在外的一些吳砦人,早已提前謀劃,準備吳砦之行,趕廟會,吃家鄉飯,做家鄉事,會家鄉朋友。我們一夥吳砦人,做了一些吳砦人想做的事,先期編輯出版了《麥積山·吳砦古城特刊》,這本書是給古城廟會的獻禮,為廟會增添文化大餐,帶來文化韻味。書寫吳砦的人,寫吳砦的事,寫吳砦的景,事因人生,景因人而美麗。有了這本書的出現,這次的吳砦之行,更多了些風景,也多了些情誼。

廟會前一天,由吳砦古城文化聯誼會的幾位先賢趙正祿、汪成寶、王翠綠策劃的《麥積山·吳砦古城特刊》首發儀式如期進行。

這是這次吳砦之行的重頭戲,坐在這裡,有我認識的,也有不認識的,認識與不認識,都是吳砦人,就沒有了隔閡。座談中,大家談感受,聊發展,講故事,說感情,在輕鬆的環境中,大家座談出了一種情誼,一種感情,一種文化。座談會由聯誼會汪成寶先生主持,談了出書的情況和聯誼會的情況,然後大家一一發言,我覺得,自己對於家鄉還做的很不夠,但能坐下來,肯定是有一份心意,有一種情分,有一種力量,那麼就是文化的力量。正如此,我們才有了這本書的出現,而且在地方父母官鎮黨委書記強永斌的發言中,我們已經感受到了家鄉的變化,家鄉的發展,家鄉的力量。座談雖然很短,但是大家是吳砦人,講吳砦的事,說吳砦的情,因此才在吳砦會面。

青年詩人安國強,此前一直邀請我們去他家坐坐,或許這樣的邀請次數太多,情誼太深,真情感動了我們,就在他的千金出世後,雖然已在週末挑選時間去醫院看望,他依然在孩子滿月時邀請大家在他家中小聚,可因種種原因,未能成行,這就成為了一種遺憾。適逢這次廟會,利用晚上時候去他家坐坐,一是祝賀他的千金,二是也想與這位詩人,聊聊文學,聊聊家鄉,聊聊真情。在他家吃的臊子面,就讓人感受到了吳砦人的實誠,飯桌上準備了豐盛的下飯菜,而且一碗還沒有吃完,下一碗已經放在了面前,吃著家鄉的飯,談著家鄉的事,說著家鄉的情,不知不覺間,兩碗麵已經進入了肚子,似乎吃到肚子裡的不是飯菜,而是一種家鄉的情,家鄉的人,家鄉的風景。院子裡很安靜,掛在屋簷下的柿餅,似乎也在側耳傾聽我們這些吳砦人的故事。

農曆十月十八,家鄉三岔鎮吳砦古城,城隍廟會開始了,映入眼簾的是:隍廟裡,香火旺盛,人出人進,青煙繚繞;戲場裡,秦腔吼起來,老鄉們圍在戲場裡專心致志看戲;街道上,人山人海,來來往往,豐盛的物品,匆忙的人們……

在吳砦,更美的風景在晚上,吃過晚飯,我們走在吳砦古城的街道上,街道不長,也不寬,更沒有四通八達,井然有序,但卻很整齊,也很有條理。從南到北不足兩三分鐘的路,從東到西也不過五六分鐘的路,時間很短的路里,卻有人,也有情,更有廟會。這裡的夜市更具特色,除了各種各樣城裡人吃不到的小吃,還有很有味道的燒烤,那些姑娘們時興的衣服……各種所需,應有盡有。你看看,那些走在街上的大姑娘、小夥子,個個喜笑顏開,紅撲撲的臉蛋上,就能透出吳砦古城夜景的美,既有鳳凰古城的風味,也有江南水鄉的特色,而且也有山城的風景。逛古城夜市,就是感受一種情,一種風景,家鄉的情,家鄉的風景。

夜市裡吃,夜晚裡購物,夜市裡還有文化。在古城裡有城隍爺廟,十月十八就是隍爺的廟會,燒香敬佛也是這裡的一大風景,而且也成為了一種民俗傳承了下來。人們為了趕燒頭香,有從城裡趕回來的遊子,也有從十里八村趕來的三岔人,更有古城裡居住了多年的城裡人。他們進城隍廟,手裡總不離一些香火,在城隍廟裡燒支香,祈福許願,求得生活幸福,家人平安,把自己的心願,把一年的豐收,都向城隍爺一一彙報。這裡燈火通明,辦會的忙忙碌碌,燒香的無比虔誠,廟裡,香火旺盛,城隍爺笑得滿面春風,燒香的高興得嘴都合不攏。家事喜事高興事,都遇到了一塊兒了,敲著鑼,打著鼓,趕趟兒似的。

既然是廟會,這裡少不了唱大戲,渭河流域的百姓,唱大戲其實唱的就是秦腔,秦腔已經成為一種文化,也是文脈,更成為了這裡人的文化大餐。無論是老生,還是小生,或者說是武生,唱出來的是西北人的粗獷,演出來的是西北人的真誠。聽戲也算是我的愛好,時不時也能吼半句秦腔,從城隍廟出來,有一座戲樓。廟會里的戲,要說是給神演的,不如說是給人演的。神看的是人的一份心誠,看大家心裡有沒有神,能唱戲,就說明心中有他。人看戲,既能欣賞文化,也能看出戲裡的道道,其實也是做人的道理。儘管已經是深夜,但戲場里人還不少,有老人,也有小孩。大人是看戲,看裡面的內容,當天晚上唱的《雙官誥》,老人們愛看。而小孩圖個熱鬧,看的是戲場裡的人,他們互相追趕著,一會兒跑到人堆裡去,一會兒爬到樹上,一會兒又跑到賣瓜子的地方,弄些瓜子吃。看戲看的熱鬧,廟會就更熱鬧。

夜晚的生活還沒有結束,依然在繼續,這注定是一個不眠之夜。在這裡,不得不說說吳砦中學的事。按說我是吳砦人,卻沒有在吳砦中學上過一天的學,但朋友那裡說吳砦中學的人和事,更是一種驕傲,也是一種自信,從這裡走出了諸多才子,也走出了更多的良才。更重要的是,從翠斌的吳砦中學的文化苦旅裡,讓人看到了吳砦中學的深厚文化,歷史底蘊。還有在戲場裡時,我見到了表舅朱念軍校長,他作為我們這次活動的支持方,在座談中,他已經為我們做了很多的事。在與大家的交流中,我一叫他舅舅,與我同行的幾位老鄉也跟著我叫他舅舅,他在這個學校已工作二十多年,雖然與他也有二十多年未曾見面,但這次我們的到來,他很是熱情,包括舅媽也是忙前忙後,他倆操心的是我們玩夠了,晚上的住宿。就在晚上,還剩下四個沒有回家的老鄉,但在他倆的精心安排下,我們四人都安穩地住在了吳砦中學。在這裡,或許也是接受教育的過程,也是感受親情,感受文化的過程,從這裡看到的是吳砦教育事業的發展,還有這裡的校風,這裡的人,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吳砦古城的廟會,應該是在白天,第二天一大早,天還沒有大亮,雖然我們此前熬到深夜,可是還是早早就起床了,這是一種習慣。這時候,從街上走一圈,家鄉新的一頁,新的開始,喧鬧的夜市已經成為了過去,但即將開始的熱鬧正在醞釀。早起的人,已經提早準備開市,有生火的人,也有準備吃食的人,一切都在有條不紊地進行。看到這些,我趕緊開車去十公里開外的家裡,接此行一同回家的老婆孩子和老母親。中午時分,我們全家就來到這裡逛廟會。一進入吳砦古城,這裡已經是人山人海,車水馬龍。走在街道上,你不用移步,而是來來往往的行人,推著你便可以來來往往,這裡的物品也不亞於城裡,有山貨、有農副產品,也有城裡來的各種物品。吃食更是獨具一格,有家鄉風味的“饊子”,也有“活烙面”,還有來自於各地的“羊肉泡”,這天中午,我特意挑選了一家“羊肉泡”,就是想稀釋一下前一天肚子裡的酒精,暖和一下自己的腸胃。

一早就辭別了鄉賢和朋友,專心陪著家人逛廟會,也沒有打招呼便離開了吳砦古城,也沒有參加晚上的廟會活動。

吳砦古城,吳砦人,因吳砦廟會而去,因吳砦情聚在一起,開座談,訪先賢,逛廟會,逛出了一份好心情,看到了一番好風景,欣賞了不一樣的古文化。吳砦古城人和事,一一深刻在腦海,烙印在心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