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安徽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建设“质量强省”!这6大创新点有看头

今日下午,《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推进质量强省建设的实施意见》新闻发布会在省政务服务中心召开。

最新!安徽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建设“质量强省”!这6大创新点有看头

△ 新闻发布会现场图

详情如下↓↓

《实施意见》主要内容

《实施意见》共5部分25条:

1总体要求

明确了我省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思想,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以质量第一为价值导向,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增强我省综合实力为根本目的,以企业为质量提升主体,以改革创新为根本途径,将质量强省战略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全面提升质量水平,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奠定坚实的质量基础。

明确了我省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工作目标,到2020年,供给质量明显改善,供给体系更有效率,质量强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质量总体水平显著提升,质量对提高全省全要素生产率和促进经济发展的贡献进一步增强,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2全面提升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

明确了增加农产品、食品药品优质供给,促进消费品提质升级,推进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原材料供给水平,提升建设工程质量水平,推动服务业提质增效,提升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对外贸易优化升级等8个方面质量提升的方向和任务

3坚决破除质量提升瓶颈

提出实施质量攻关工程、加快标准提档升级、激发质量创新活力、推进全面质量管理、强化全面质量监管、推进质量品牌升级、完善质量全民共治机制、加强质量基础设施体系建设等

8项工作措施

4改革完善质量发展政策和制度

主要从加强质量制度建设、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健全质量人才教育培养体系3个方面提出了政策措施

5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明确实施质量强省战略、加强党对质量工作领导、狠抓督察考核、加强宣传动员等方面的保障措施。

《实施意见》主要创新点

《实施意见》相对上位文件,主要有6个方面的创新点:

1

更加重视质量工作体制机制建设,从机制上明确加强党对质量工作的领导。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合、企业主责、社会参与”的质量工作格局,明确提出健全省质量工作领导体制,将省质量工作领导小组调整为省质量发展委员会,以加强党对质量工作的领导。

2

加大财政金融政策对质量工作支持力度。结合我省实际,征求相关部门意见,在不违反国家法律规定和我省有关政策允许的前提下,增加了加大财政金融政策对质量工作的支持力度:对企业实际发生的提升质量、品牌塑造等方面经费投入,按规定在企业所得税税前列支;符合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归集标准和范围的,在企业所得税税前实行加计扣除。各级政府要切实落实实体经济品牌企业的财税优惠支持政策,综合运用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风险补偿等优惠政策,吸引和鼓励社会资金向高端供给侧和品牌建设集聚。

3

提出了推进全面质量管理工作的部分具体举措。增加了鼓励大中企业将质量管理的先进方法向供应链的两端延伸,分类指导中小微企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深入实施以质量为核心的品牌、组织、人物、教育、文化等五大标杆示范行动等经实践检验有效的措施,以提高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

4

总结了质量品牌升级工程的有益经验。将发挥政府质量奖的引领作用、以产业集聚区为重点推进区域品牌培育、推进品牌经济比重不断提升等有益探索总结归纳写入实施意见。

5

细化了质量全民共治机制的具体内容。增加了有关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建立首席质量官制度、运用政务服务“一张网”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开展社会监督、质量信用评价等内容。

6

明确了我省质量基础设施建设的具体目标。明确将省市县三级质量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同级政府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我省到2020年建立社会公用计量标准的目标等。

全面落实《实施意见》

《实施意见》的出台仅仅是一个好的开端,下一步的关键和工作重点就是抓落实。主要将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1

深入开展学习宣传。推动各地各部门认真学习《实施意见》,开展多种形式、多层级的《实施意见》培训活动,把质量发展纳入党校、行政学院和各类干部培训院校教学计划,深入报道各地各领域提升质量的丰富实践、重大成就、先进典型,讲好安徽质量故事,推介安徽质量品牌,塑造安徽质量形象,营造“各级党委政府重视质量、企业追求质量、社会崇尚质量、人人关心质量”的良好氛围,推动全省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全面开展质量提升工作。

2

研究制定实施方案。建立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合、企业主责、社会参与”的质量工作格局,推动各地各部门结合各自实际研究制订实施方案和推动质量提升具体政策措施,明确目标任务、责任分工和时间进度要求,确保各项工作举措和要求落地见效,切实提升全省质量总体水平。

3

大力开展质量提升行动。

围绕重点产品、重点行业、重点工作领域,推进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从实施质量攻关工程、加快标准提档升级、激发质量创新活力、推进全面质量管理、强化全面质量监管、推进质量品牌升级、完善质量全民共治机制、加强质量基础设施体系建设等方面着手,努力破除质量提升的瓶颈,推进质量提升工作。

4

适时进行督查指导。大力开展质量提升工作调研,结合质量工作考核适时督察各地各部门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工作进展情况,对质量提升工作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政策指导。

答疑解惑

贯彻落实《实施意见》,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要达到一个怎样的目标?

贯彻落实《实施意见》,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供给质量明显改善,供给体系更有效率,质量强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质量总体水平显著提升,质量对提高全省全要素生产率和促进经济发展的贡献进一步增强,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首先是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明显提升。

质量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治理,智能化、消费友好的中高端产品供给大幅增加,高附加值和优质服务供给比重进一步提升,安徽制造、安徽建造、安徽服务、安徽品牌竞争力显著增强,形成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名牌产品、工程精品和服务品牌。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社会服务质量满意度不断提升,大中型工程质量一次验收合格率保持100%。

第二,产业发展质量稳步提高。

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大幅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实现价值链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质量效益特征更加明显,服务业进一步向专业化、精细化、高品质方向发展,以技术、标准、技能、知识等为要素的质量竞争型产业规模显著扩大,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逐步提升。

第三,区域质量水平整体跃升。

市、县主体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更加清晰合理,区域特色资源、环境容量和产业基础等资源优势充分利用,比较优势充分显现,承接产业转移与质量品牌升级同步推进,形成一批特色小镇和区域质量品牌,建立全省区域经济互联互通、优势互补、错位发展新格局。

第四,质量基础设施健全完善。

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质量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形成省市县三级层次分明、系统完整、运行高效的质量基础设施体系,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对科技进步、产业升级、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的支撑更加有力。力争实现设区市国家级检测中心建设和县(市)省级检测中心建设全覆盖,鼓励支持特色小镇建设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

我省开展质量提升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我省开展质量提升工作的着力点是什么?

我省开展质量提升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就是普遍存在的质量提升瓶颈。未来一段时间,我省推进质量提升工作,着力点就在于落实实施质量攻关工程、加快标准提档升级、激发质量创新活力、推进全面质量管理、强化全面质量监管、推进质量品牌升级、完善质量全民共治机制、加强质量基础设施体系建设等8项工作措施,坚决破除质量提升瓶颈。

以实施质量攻关工程为例

1

要围绕重点产品、重点行业开展质量状况调查,组织质量比对和会商会诊,找准比较优势、行业通病和质量短板,研究制定质量问题解决方案。

2

要支持企业瞄准先进标杆实施技术改造,开展重点行业工艺优化行动,组织质量提升关键技术攻关,推动企业积极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促进我省建材、家电、液晶显示器等优势产品质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3

要加强可靠性设计、试验与验证技术开发应用推广,采用先进成型方法和加工方法、在线检测控制装置、智能化生产和物流系统及检测设备,使重点实物产品的性能稳定性、质量可靠性、环境适应性、使用寿命等指标保持国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

质量全民共治机制的内容有哪些?

完善质量全民共治机制,就是创新质量治理模式,注重社会各方参与,健全社会监督机制,推进以法治为基础的社会多元治理机制,构建市场主体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政府监管的质量共治格局。

1

要严格落实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制度,鼓励企业建立“首席质量官”制度。

2

要督促企业定期公开产品、工程和服务标准,严格落实重大质量事故报告及应急处理等制度,依法承担质量损害赔偿责任。

3

要充分发挥专业团体作用,鼓励社会第三方开展产品质量比较试验、综合性评价、体验式调查,引导理性消费。

4

强化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畅通举报维权、监督投诉各种渠道,完善质量信号传递反馈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

5

要开展质量信用等级评价,实施分类监管。

6

要依托政务服务“一张网”,借助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构建各监管部门信息共享、互联互通的综合质量监管平台,加大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全过程监管和信息公开力度。

我省制定的《实施意见》,与中央文件和全国其他省市区相比,内容上有哪些特色?

我省制定的《实施意见》,既严格遵循中央文件精神,不折不扣地落实中央部署的各项工作任务。同时也结合安徽实际适度创新。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更加重视质量工作体制机制建设,从机制上明确加强党对质量工作的领导。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合、企业主责、社会参与”的质量工作格局,明确提出健全省质量工作领导体制,将省质量工作领导小组调整为省质量发展委员会,以加强党对质量工作的领导。

二是加大财政金融政策对质量工作支持力度。结合我省实际,征求相关部门意见,在不违反国家法律规定和我省有关政策允许的前提下,增加了加大财政金融政策对质量工作的支持力度:对企业实际发生的提升质量、品牌塑造等方面经费投入,按规定在企业所得税税前列支;符合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归集标准和范围的,在企业所得税税前实行加计扣除。各级政府要切实落实实体经济品牌企业的财税优惠支持政策,综合运用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风险补偿等优惠政策,吸引和鼓励社会资金向高端供给侧和品牌建设集聚。

三是提出了推进全面质量管理工作的部分具体举措。增加了鼓励大中企业将质量管理的先进方法向供应链的两端延伸,分类指导中小微企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深入实施以质量为核心的品牌、组织、人物、教育、文化等五大标杆示范行动等经实践检验有效的措施,以提高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

四是总结了质量品牌升级工程的有益经验。将发挥政府质量奖的引领作用、以产业集聚区为重点推进区域品牌培育、推进品牌经济比重不断提升等有益探索总结归纳写入实施意见。

五是细化了质量全民共治机制的具体内容。增加了有关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建立首席质量官制度、运用政务服务“一张网”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开展社会监督、质量信用评价等内容。

六是明确了我省质量基础设施建设的具体目标。明确将省市县三级质量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同级政府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我省到2020年建立社会公用计量标准的目标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