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醬、泡辣椒、魚辣子……川廚如何製備辣椒將百鍊鋼化爲繞指柔

辣椒一物,文獻記載在中國曾有百餘種稱呼,或為海椒,或為辣虎,或為辣茄...在清代已經形成“食辣地理圖”,中醫學者也多有觀察和發明,如《隨息居飲食譜》:“人多嗜之,往往致疾。陰虛內熱,尤宜禁食。”《本草問答》則說,“海椒走濁竅,上為口舌糜爛,下為大便辣痛”。時過境未遷,辣椒在當代不僅風采未減當年,“食辣地理圖”似乎也隨著川菜的發展而“擴張”,“飄紅”區域越來越多。

辣椒醬、泡辣椒、魚辣子……川廚如何製備辣椒將百鍊鋼化為繞指柔

有文章曾論述“辣菜”流行的原因:其一是辣椒本身刺激味蕾、增加食慾的功效;其二是現代人生活壓力大,無重口味不能提起精神燃燒鬥志;其三則是平時大量食用各種生冷水果,寒涼飲品,非辣椒之辛熱不足以醒脾開胃。一不小心,辛辣如虎的辣椒加入了治癒系的行列,真是令人感慨。

辣椒醬、泡辣椒、魚辣子……川廚如何製備辣椒將百鍊鋼化為繞指柔

吃辣既然已成流行事物,不得不吃、不能不吃又擔心上火,現在很多人都喜歡DIY,隨便搜尋下藥性或者配方即自制“涼茶”,以為下館子、燙火鍋配上自己的“下火飲料”更加大快朵頤,既不知自身臟腑之陰陽,亦不懂藥性之四氣五味,殊不知前人所謂“大凡元氣完固之人,多食不傷,過時不飢”的道理,甘涼尚可,苦寒則可能脾胃兩傷,反而得不償失。

辣椒醬、泡辣椒、魚辣子……川廚如何製備辣椒將百鍊鋼化為繞指柔

前文《會吃辣椒才是真豪傑》提及川渝人家對辣椒的處理自有獨特方法,這些方式方法散見各種傳統菜式之中。曾有消費者,包括一些業內人士、評論家認為川菜過於“重油”,某種意義上正是對這種方法的誤解,辣椒辛苦熱性燥,為防其重劫陰液,恰用油以潤之耳。川菜一菜一格,試看那些無辣椒的小炒何其“清淡”!

辣椒醬、泡辣椒、魚辣子……川廚如何製備辣椒將百鍊鋼化為繞指柔

幹辣椒辣椒醬、泡辣椒、魚辣子、鮓辣椒...醃、醬、發酵種種辣椒製備法皆為柔潤化剛燥而設。嗜辣之俗,或為地氣使然,用辣之法,非地傑人靈不能為之。如宮保雞丁,辣椒即為胡辣,必配果仁以潤之。泡辣椒則取辛酸,成菜多用辛酸熱鹹苦,緩之以甜,辣味雖濃陰液不傷。

辣椒醬、泡辣椒、魚辣子……川廚如何製備辣椒將百鍊鋼化為繞指柔

筆者在北方出差,常見當地人喜食“炸辣椒段”,也就是用幹辣椒切段,入鹽,以熱油潑之。有鹽則辣椒脆香,普通人亦能做,無鹽則難。當地一家火鍋店不知何故,端上來的辣椒段綿軟不脆,就餐的朋友相當不爽,筆者便對服務員說,加少許鹽再潑熱油,之後麻煩加熟芝麻上桌。須臾,果然新炸的辣椒口感脆香,在座皆北地業內人士,雖知有此技巧卻不知所以然。道理很簡單,鹽味鹹,具水火氣,能燥溼軟堅,辣椒不脆,因為裡面有溼氣,至於加熟芝麻,可以增香,亦可潤燥,做紅油習慣了,隨口說出而已。這種辣椒段,以火煎之,辣椒多脆香而不辣,人們多控幹油後嚼食,燥性最大。

辣椒醬、泡辣椒、魚辣子……川廚如何製備辣椒將百鍊鋼化為繞指柔

擅養生者莫過古人,作醬以糾食物之偏。古法傳承,郫縣豆瓣堪稱川菜中最神奇的調味品。豆瓣以胡豆之甘涼和辣椒之辛熱,經過長時間的“融合”作醬,制其食物之毒,終成辣而不燥、醇香適口的調味佳品,老一輩的四川人家家會做,家常味不可或缺。

辣椒醬、泡辣椒、魚辣子……川廚如何製備辣椒將百鍊鋼化為繞指柔

網絡上各種文章談及某某菜需用某某辣椒品種,某某底料需要某某加某某辣椒,川菜廚師們重視辣椒的香、辣、幹,但誰也不會將精力放在研究某某品種之上,事實上,這些東西也根本無法掌控。能夠在市場上分辨質量較好的二荊條、小米辣、朝天椒等常用辣椒就可以了。但是在實際使用中,或者水泡浸潤制其燥性,或者水煮搗砸做成餈粑辣椒,或者同諸油脂製成香料油,或者在火鍋、乾鍋中加入味甘性平之冰糖,或者在配菜蘸水味碟中加入甘涼油潤品,油以潤之,酸以收之,甘以緩之,種種心思都是為了辣而不燥,適口醇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