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沂源牛郎織女故事的十大奇聞

天上銀河,地上沂河”。這是流傳於山東省沂源縣境內一種通俗的民間傳說。這裡說的“銀河”是天上的銀河,沂河是發源于山東省沂源縣境內的一條全長574千米的河流。這個說法源於中國民間一個悽美的愛情故事:牛郎織女的傳說。目前,沂源縣這種“在天成象、在地成形”的奇觀,是對牛郎織女傳說在國內所能找到的唯一一處與實地實景相對應的文化遺存。2007年8月,沂源縣被中國民俗學會授予“牛郎織女傳說之鄉”,2008年6月,“牛郎織女傳說”被正式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中蘊含了不為人熟知的十大奇聞。2009年央視10套《探索發現》欄目專題製作的《沂源牛郎織女尋蹤》紀錄片播出後,引起強烈社會反響,國際國內反饋的信息是:牛郎織女唱千年,方知故事出沂源。

一、牛郎織女確有其人其事

“牛郎織女”的故事傳遍天下,家喻戶曉。出在哪裡,卻幾乎無人知道。經過專家學者多面考證,發現“牛郎織女”故事原來出在山東省沂源縣燕崖鄉。具體閱讀下面考證內容分析,讓你不得不信,甚至都猜想“牛郎織女”確有其人,也許可能是“牛郎織女”的真人故事感人至深,在歷代相傳中不斷神化,以至形成今天的神仙傳說版本。

山東沂源牛郎織女故事的十大奇聞


首先,當地有實景。山東省沂源縣燕崖鄉擁有目前國內唯一一處傳說與實地實景相對應並存有古建築遺址的珍稀景觀—建於唐代的織女洞和牛郎廟。二者隔沂河東西相對,一河兩岸的山水格局,與天上“牽牛星一銀河一織女星”遙相呼應,有著驚人的相似,形成了天人合一、天地神奇的獨特景觀。牛郎廟原先是一幢二進院式建築,後經多次重修,始具規模,建有三間正殿,青磚黑瓦,彩繪斗拱,建築宏偉。廟內大殿塑有牛郎及其子女像,旁臥金牛塑像一尊。院內古柏參天,清幽別緻。其中,“沂河”更是與“銀河”絕妙諧音。

其次,居住有其人。牛郎廟旁邊的村叫牛郎官莊,村裡的人大部分姓“孫”,與牛郎(孫守義)剛好同姓。這個村子明朝年間就有,村裡人以牛郎後代自居,並歷代傳承牛郎織女故事,至今沿襲著養蠶、織布、取雙七水等習俗。

第三,文獻有記載。最早在西周的詩經小雅·大東篇就有:“跂(qi)彼織女”、“睆(huan)彼牽牛”的記載,據考察大東的位置是泰山以東,臨淄、曲阜一帶,而大東的核心位置正是沂源。

第四,石碑有見證。沂源縣燕崖鄉整個大賢山上的石碑非常的多,只是因為先前被破壞過,現存完好的為數不多,但是所有的石碑上所刻的內容,都與牛郎織女有著或多或少的聯繫。其中有一塊石碑,它對牛郎織女的記載是美且清晰的,這塊石碑是嘉慶20年所立,石碑上面所刻的兩首詩叫登織女臺,作者是王松亭,詩的第三和第四句“彷彿星河垂碧落,依稀牛女降人間”。非常形象的描寫了在天成象、與地成形的意境。還有一塊石碑“織女洞重樓記”是明萬曆七年(1579)所立。碑文記載說:“志雲唐人過谷,聞洞內札札機聲,以故織女名”,講得就是織女的來歷,意思是說在唐代時有人從此經過,聽到洞內有札札的機杼聲,以為織女在織布,所以修建了此織女仙洞,碑文的第二句—“對岸並起牛宮,於是乎在天成象者,在地成形矣……”。

再者,據考證,牛郎織女景區內還有織女泉(天孫泉)、織女臺(天孫臺)以及罕見的葉籽銀杏、角度不整合面等自然和地質奇觀,都與牛郎織女傳說有關,具有濃重的文化色彩。景區內大賢山海拔532米,森林覆蓋牢96%,懸崖如削,巨石嵯峨,松柏森列,生態環境優良。大賢山下沂河如帶,“地上銀河”水景長3公里,形成了50多萬平方米的水面。由於,各種自然資源與人文脈絡高度和諧統一,山東沂源被專家稱為“牛郎織女故鄉、中國愛情文化源地”。

二、織女泉是王母娘娘的眼淚所化

織女下凡嫁牛郎,違反了天條,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大怒,決定不再要這個女兒。

事後,王母娘娘悄悄地來看望織女,見織女孤苦伶仃,相思成病,非常心疼。王母娘娘走到織女洞南約100米處,坐在一塊大石頭上休息,看著自己的女兒,禁不住又掉下淚來,一串串淚珠落在岩石上,立即形成了一眼仙泉,王母撫摸著身邊一棵小樹說:“這仙泉是專為織女而設的,你在此守望它,讓它永遠清澈、甘甜。”這就是天孫泉。泉水水質清醇、甘甜,久旱不涸,大雨不溢,嚴寒不凍,清澈甘冽。

三、葉籽銀杏是織女丟失的寶珠

王母娘娘走後的次日,織女發現仙泉,低頭喝水時,不小心頭上一顆寶珠掉在了泉水中,織女仔細尋找,怎麼也找不到。這時忽然颳起了一陣風,泉邊那棵小樹樹葉被吹得沙沙作響,織女抬起頭,見此樹葉非常奇特,如同美麗的扇形。再仔細一看,卻發現自己丟失的寶珠竟託在樹葉上,織女禁不住感嘆:“樹啊,樹啊,你雖然給我呈上寶珠,但我與牛郎哥身居兩地,戴漂亮的寶珠又有何意思呢?你先為我收藏吧,待到七月七日與牛郎哥相逢的時候我再戴吧!”七月七日,織女到天孫泉小樹旁來取寶珠,發現每個樹葉上都託著一個如同寶珠樣的仙果,織女採摘了一顆品嚐,味道鮮美、清香,吃下後頓感神清氣爽。織女隨手摘了一些,給牛郎和他們的孩子們帶去。年復一年,牛郎和織女的後代結婚生子,在牛郎廟旁安家,逐漸發展成了牛郎村,而天孫泉旁的小樹也已變成了參天大樹,每年的夏天樹上都會在葉面上結出無數顆果實來。

山東沂源牛郎織女故事的十大奇聞


此樹現位於沂源縣燕崖鄉織女洞上端的玉皇閣院內,高25.3米,胸圍3.35米,樹冠覆蔭266平方米,枝繁葉茂,碩果累累,最為奇特的是東北方即朝牛郎廟的方向枝條,果實結在葉子上,被專家稱為“葉籽銀杏”,全國獨此一株,實屬罕見。

四、衛茅樹的來歷

相傳牛郎孫守義同哥哥分家後,帶著相依為命的老牛四處漂泊,居無定所,幾經周折終於在大賢山一處風景如畫的地方安了家,周圍就是幾株高大的綠樹,該樹綠葉呈披針形,端長銳尖,邊緣有齒,每到夜晚就圍繞在牛郎住所的周圍,抵擋防備著野獸的攻擊。初夏時節,開著潔白的小花,排解著牛郎鬱悶的心情。年復一年,最終牛郎織女相愛後,有了穩定的住所,遂不再此居住。一年後,牛郎織女不忘庇護他的地方,再一次來到了這裡,驚奇的發現綠樹上居然結了紅紅的果實,牛郎感到是他與織女的愛情感動了上蒼,綠樹結出了愛情果。後人為感謝這種為祖先牛郎提供保護的古樹,將它命名為衛茅樹,並將種子流傳到各地,去保護那些善良的人們。

五、“天上銀河、地下沂河”完美演繹“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奇觀

秀美、神奇的大賢山上,一座凌空的高閣鑲嵌其上,這就是織女洞。透過這古香古色的閣樓的窗口,織女就看到河對岸那朝思暮想的牛郎的廟宇了。因為這沂河的位置與流向,跟天上的銀河極其相似,而兩岸的織女洞與牛郎廟也恰與天上的織女星與牽牛星遙相呼應,所以天上有銀河,地上有沂河,沂河儼然就是天河的象徵了。牛郎織女在天成象,大賢沂河與地成形,這實地實景是全國所能找到的唯一一處能夠與神話傳說相對應的文化遺存,是中國旅遊資源中的絕景。

早在唐代,沂源境內就修建了織女洞和牛郎廟,並巧妙利用當地自然資源,使兩建築隔沂河相望。兩建築選擇西高東低、沂河橫穿中間的自然山水環境,使二者隔河相對,完美演繹了“在天成象、在地成形”的奇觀,在國內絕無僅有,且在同類資源中具有壟斷地位。

六、牛郎織女角度不整合面相差17億年

世界罕見的地質遺蹟現象——角度不整合面,它是距今5.3億年前形成的石灰岩,而下面一層是地基層,距今22.8億年前形成的土黃色片麻岩,那麼中間這一條狀石層是它們之間17.5億年的積澱。這種現象之所以是世界罕見,是因為它通常存在於地殼裡面,這裡是因為地殼運動,把這個地方抬升了,而在抬升過程中,這條狀石層被剝蝕了,所以這個石層就有了岩層缺失,沉積間斷,也就是說,條狀石層是不完整的。根據地質學知識,這種不完整的層面是不整合面,而不整合面形成後與蓋層平行,與地基相交,這樣就形成了一個角度,所以這條狀石層越往上越窄,越往下越寬。像這種現象,不研究地質的人是日見而不疑,這是在06年的時候,全國著名的洞穴專家研討會在沂源召開,當時,會長過來看織女洞時發現並告訴大家的。後來也有諸位研究地質的專家過來研究,結論一致。

七、世界愛情郵票博物館是世界最大和唯一的以愛情為主題的郵票館

中國(沂源)世界愛情郵票博物館是世界第一個愛情專題郵票博物館,座落於沂源牛郎織女景區,有機融入了中國愛情文化發源地,完美演繹了古今中外愛情文化的真諦。

博物館展廳面積500平方米,分九個展區。館藏品有中、美、英、法等109個國家和地區的3000餘種、20多萬枚世界愛情郵票,收集了從世界發行的第一枚情人節郵票至今的愛情郵票,數量繁多,品種齊全,集世界愛情郵票之大成。館藏愛情郵票由著名童話作家、詩人、收藏家、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林一葦先生無償捐贈。

山東沂源牛郎織女故事的十大奇聞


方寸之間,見證愛情。每一枚郵票背後都有一個美麗的愛情故事,每一枚郵票都展示了獨具特色的藝術品位。在這裡,可以盡情領略愛情文化和郵票文化完美融合的獨特魅力!

八、牛郎是牛郎官莊孫姓的祖先

牛郎官莊村的來歷,據村碑講明末(1628年)孫姓始祖從淄川孫家大莊遷入,以村西建有牛郎廟得名。據載:“約在前明末(1628年)葉始祖從淄川孫家大莊遷入沂水縣西北鄉安樂社高廠莊,遂轉徙牛郎官莊。”因為村西建有牛郎廟,取名牛郎官莊。

牛郎官莊村裡的人大部分姓“孫”,與牛郎(孫守義)剛好同姓。該村子明朝年間就有,村裡孫姓佔到總人口的80%以上。隨著時間的推移,牛郎官莊的姓氏越來越多,但是,村內的大家族依然是孫姓,其次是小莊的王姓。本村之所以孫姓佔絕大多數,是因為最早落戶此地的人姓孫。《孫氏家譜》中記載著“明末(1628年),始祖從淄川孫家大莊遷入沂水。牛郎官莊:一世失諱始由淄川縣孫家大莊遷居沂水西北鄉高廠莊再遷牛郎官莊定居焉”據孫姓村民說,1628年明末,博山孫家大莊的孫相要飯要到這裡,從此落戶生息,並且一直到今天都以農事種植為生。

牛郎官莊很多村民都知道牛郎這個人,村頭的牛郎廟是紀念牛郎的,牛郎叫孫守義,他的哥哥叫孫守財,所以有的人認為本村姓孫的人就是牛郎的後代。因為當時來落戶的只有孫姓,沒有外姓。直到現在,牛郎官莊仍然以孫氏家族為核心。孫家有家譜,續到十八世。現在孫氏家族的後代已排到十九、二十世。另外,家譜中還對與孫氏聯姻情況做了記載。由五世直至十二氏,與其聯姻的村名一一羅列。

九、沂源牛郎織女傳說是全國乃至東南亞地區該傳說的起源地

中國是一個地大物博、歷史悠久的國家,在民間蘊藏著極為豐富的民族文化遺產。其中,最具中國特色、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是著名的《牛郎織女》、《孟姜女》、《梁山伯與祝英臺》和《白蛇傳》這四大民間傳說。其中,牛郎織女傳說在全國各地乃至東南亞廣為流傳,沂源縣應是牛郎織女傳說的起源地。

牛郎織女的傳說始於《詩經·小雅·大東》:“跂(qi)彼織女”、“睆(huan)彼牽牛”的記載。晉代宗懷的《荊楚歲時記》裡,說織女是天帝的外孫女,七月七日夜晚與牽牛在銀河相會,為牛郎織女的戀愛故事勾勒出一個鮮明的輪廓。南北朝時,任眆在《述異記》中記載:“大河之東,有美麗女人,乃天帝之子,機杼女工,年年勞役,織成雲霧絹之衣,辛苦殊無歡悅,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憐其獨處,嫁與河西牽牛為妻,自此即廢織紝之功,貪歡不歸。帝怒,責歸河東,一年一度相會。”這大概算是牛郎織女故事最早的雛形了。

據有關專家考證,《詩經》中周王朝的“大東”所描述的地理位置,橫跨今山東臨淄、曲阜一帶,而位於沂河上游的沂源縣正介於臨淄和曲阜之間,在地理位置上是“大東”的核心地區。今天的沂源縣燕崖鄉大賢山上的織女洞及與之隔河相望的牛郎廟,是一處與牛郎織女傳說故事最為吻合的地方。其最初的修建時間可追溯到中國的唐代,是目前國內唯一一處以牛郎織女傳說為題材的古建築遺址,在國內同類資源中具有壟斷性。沂源牛郎織女傳說故事可上溯到西周時期,較全國其它地區和東南亞早許多年代。

十、沂源牛郎織女傳說可能是西方情人節的源頭

在中國眾多的節日中,“七夕節”形成得很早。這一節日萌芽於先秦時期,在經歷了漫長的歷史發展階段後,到漢代終於定型為一大節日。時間是每年陰曆的七月初七,民間稱“七夕節”、“乞巧節”等。從文獻記載看,“七夕節”的最初形成可能和人們識別並掌握天象知識有關,古人為了解釋天象,又生髮出優美動人的牛郎織女傳說。

相傳,牛郎織女相愛後,織女在人間與牛郎成了家,心靈手巧的織女靠織布維持生計,她又帶動沂源當地百姓養蠶織布,她們織出了又光又亮的綢緞,織出的綢緞通過周村旱碼頭,踏上了古代陸上商貿通道--古“絲綢之路”,最後賣到了歐洲。伴隨著美麗綢緞銷售到歐洲,牛郎織女傳說也流傳到歐洲及古“絲綢之路”沿線地區,並且在一定程度上對歐洲(西方)愛情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西方情人節是每年的2月14日,我們也可以這樣解釋:2代表倆,14是兩個7的和即雙七,恰好與我們農曆七月七日的“七夕節”吻合。

據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林一葦博士考證:中國沂源七夕節始於公元前206年的漢代,而西方情人節始於公元270年,相差500餘年,這種文化傳播是很有可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