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雍和宮附近的小店,最不缺的就是老北京的人情味兒


這家雍和宮附近的小店,最不缺的就是老北京的人情味兒


坐落在北新橋雍和宮附近的新和小館,開業至今已經十四年了。十四年的光陰,承載了店長劉強在北京的絕大多數故事和生活。


這家雍和宮附近的小店,最不缺的就是老北京的人情味兒


劉強的工作,生活都是圍繞這個店鋪在轉。身邊的朋友,也基本是在這個店裡認識的。

他說:北京早已成了我的第二故鄉。


交付真心


每到飯點,操著京片子的老街坊們,眉飛色舞的談論著自己的話題。不時和店長嘮上兩句,熟門熟路的問著:“小劉兒,上週你一週都不在,跑哪去了。”

他總會笑眯眯的回答道:“上週孩子開學,送孩子回家了。”


這家雍和宮附近的小店,最不缺的就是老北京的人情味兒


這兒有獨屬於這家店的故事。有人情味,也有煙火氣。

新和小館的牆上掛著幾幅別有意義的畫。

那是老顧客專門為新和小館畫的。嘗過這兒的吃食,被地道的京味兒吸引,此後就來的勤了。一來二去,就和店長成了朋友。

偶然聽說店裡缺點裝飾,便送上了三幅自己手繪的鋼筆畫。


這家雍和宮附近的小店,最不缺的就是老北京的人情味兒


附近的一個街坊,上班總是很忙。孩子回到家裡沒人照應。自從有了這家小點兒,孩子一放學,乾脆就來店裡,既能解決吃飯問題,又能幫忙照顧孩子。至於飯錢,家長來了再結,也不著急。

吃著吃著,當初還在上小學的孩子,現在都快結婚了。

生活中也許並沒有那麼多的一見如故。有些情意是在這裡的一餐一飯中積累起來的。也是這一頓一頓飯,勾勒著少年兒時的味覺記憶。

將心比心


這些在店裡得到慰藉的人,也將這份慰藉,送與了來到北京拼搏的店長。

店長家裡有人生病,街坊們幫著聯繫醫院醫生,跑前跑後,幫著照應。


這家雍和宮附近的小店,最不缺的就是老北京的人情味兒


他們也會在家裡做了差樣兒的好菜的時候,喊店長一起來家裡喝一杯。

互相照應,互相幫襯,度過了彼此十四年的人生。有時候,人們對一家店的依戀,不止是對菜,更是對人。

這也是老北京人熱乎的心和胸襟。

店長和他的小店


打從這家店剛開張,劉強就是店裡的大廚。風風雨雨一路走過來,劉強也從當年的毛頭小夥子,成長為兩個孩子的爸爸,也是這家頗有名氣館子的店長。

他和團隊一起,研發了北京獨一家的三鮮鍋貼。皮薄餡大,每個餡兒裡都有一整顆大蝦仁兒。

薄薄的外皮經過油煎之後,金黃香脆,一口咬下去,新鮮的蝦仁鮮香四溢。

這家雍和宮附近的小店,最不缺的就是老北京的人情味兒


這家雍和宮附近的小店,最不缺的就是老北京的人情味兒


炸藕合經過改良,個頭變小,但內裡依然飽滿,肉的分量十足,吃著很爽。乾脆的藕片和著香嫩的肉沫,乾脆柔嫩,香味十足。


這家雍和宮附近的小店,最不缺的就是老北京的人情味兒


燉吊子我是吃不慣的,但不得不承認,肥腸很鮮,肺頭軟嫩。不過那股羶味南方人還是接受無能。爆肚脆嫩,一咬即斷,沾一下芝麻香味十足的調料,味道不比我們重慶火鍋燙出來的差。



這家雍和宮附近的小店,最不缺的就是老北京的人情味兒


這家雍和宮附近的小店,最不缺的就是老北京的人情味兒


芥末墩裡的芥末不如壽司裡的芥末那麼沖人,相對要溫柔很多。據說在吃這個的時候,旁邊需放一杯酒,感到辣眼睛時聞一聞酒味便好了。


這家雍和宮附近的小店,最不缺的就是老北京的人情味兒


劉強是河南人,誰也不會想到,外地人做出了本地人都不曾做出的北京味道。光顧這裡最多的,不僅僅是慕名而來的遊客和美食愛好者,更多是附近的街坊鄰居。

街坊鄰居愛來,因為這裡讓這些土生土長的北京人找尋到屬於家的味道。而熱情好客的北京人,也給予了店長最暖的心意,帶給了店長家的美好。


這家雍和宮附近的小店,最不缺的就是老北京的人情味兒


在北京折騰的人總期盼能找到歸屬感,而找到歸屬感最好的辦法就是滿足挑剔的味蕾。

這家雍和宮附近的小店,最不缺的就是老北京的人情味兒

這家雍和宮附近的小店,最不缺的就是老北京的人情味兒


新和小館的真實和人氣兒讓我在吃飽喝足之餘,也真實的感覺到自己融入了這座有些虛無的城市。

店長說這裡的味道並沒有為了迎合誰而特意做出調整,只是致力於做出最真實的北京味道。

我想,他做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