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歲兒子考上博士,如今逼父母在北京買房,上不上大學還重要嗎?

用戶64324579


有書君記得這應該是2011年舊聞了。

可是今日張炘煬已經湮沒人海了無蹤跡,又一典型的傷仲永案例。

因而有書君覺得,透過這則舊聞折射出其家庭教育的缺失,現在依舊值得我們反思借鑑。

說起張炘煬,儼然就是那種別人家孩子,10歲考大學,13歲成為北工大研究生,16歲又被北航錄取博士生。年齡最小神童就是其代名詞。

2011年,被公眾熱捧的張炘煬,以不參加研究生畢業論文答辯為由,威脅父母必須全款在北京購房。

父母為了孩子順利畢業,只得在北京租了一套房,騙兒子是自家買的。

此新聞一經傳播,張炘煬成了千夫所指的不知感恩的熊孩子。

央視《看見》欄目也採訪張炘煬,做了一期話題專訪。

看著屏幕上的張炘煬,我們從其話語中,可以看出他其心智並不成熟。畢竟他只有16歲。

由此引發的話題“上不上大學重要嗎?”,公眾也是各抒己見。有書君覺得,透過張炘煬現象,我們應該反思其家庭教育缺失,與上不上大學並沒有太大關聯。

一,何為成功的迷失。

我們先看張炘煬父親張會祥的人生軌跡。

他是1978年的大學生,並於1990年考取人大商學院MBA,只因無力承擔高額學費,只得放棄。

其後,其事業也沒有什麼起色,普通的沒有值得炫耀之處。當他發現兒子天賦異稟之後,拼命培養兒子,只想加速孩子的成功。

那麼張會祥眼中的成功是什麼呢?我們且看他在張炘煬考入大學後,編撰的一本書《神奇學習:10歲大學生張炘煬培養紀實》。

其在書中表露,兒子的成功標誌就是考取博士。這其實也是他今生最大遺憾之處。

有書君很欣賞《無問西東》中沈母的教育觀。

她只希望兒子能尋找到人生樂趣;能想清楚一生如何度過;能有摯愛相守;能享兒孫之樂。這一切都是為了兒子,而不是為了父母。

有書君覺得,這正是張會祥教育觀缺失之處,他所謂的成功,其實就是潛意識裡將自己遺憾,讓兒子去實現,只要兒子上大學讀博就是成功,這一切皆是為他而非兒子。

張會祥並未意識到,孩子是父母帶來的,可是他並不屬於父母,父母不能將自己意願強加於孩子,苛求他們成為父母想要的模樣。

即使孩子達到了父母的願望,也不一定就是成功人生。

當孩子無力承受時,也許就會奮起反抗。

誰又能說,張炘煬執意買房,不是對父母掌控其人生之路的報復呢?

其不知何為人生樂趣,只知“北京戶口、買房、好工作”,難道不是其父教育缺失之過嗎?

二,全程保姆式教育。

說起張會祥夫婦對兒子的教育,真的是煞費苦心。

他們為了讓兒子專注學習,只要兒子在家,他們連電視都不看,甚至很少在家招待客人,尤其是父子倆獨處的環境偏多。

這相對的就隔絕了張炘煬和社會接觸,其腦子裡只有學習、學習、再學習,沒有一絲雜念。

有時,張炘煬想看本《西遊記》之類的課外書,父親都會嚴厲禁止。

可想而知,張炘煬對社會知識的匱乏。

等他以幼齡進入大學後,其書本知識再豐富,也無力承受成人世界的衝擊。

當他無助掙扎時,其脆弱的甚至有過自殺念頭。這其實也是其父母全程保護太好的結果。

還有張會祥夫婦只求兒子成績好,對兒子有求必應,也造就了兒子理所應當的認為,父母就應為其提供一切優越條件,包括在北京買房。

他無需感恩,因為是父母要求留北京,他做到了,父母就要承擔所有責任,必須全款買房。

他並未感覺自己在逼父母,而是父母自己逼自己。

有書君覺得,我們在譴責孩子的同時,還是多反思父母教育之失,學會放手,讓孩子學會承擔責任和感恩吧。

三,貧窮心態。

張會祥夫婦源於功利之心,揠苗助長式的教育,造就了兒子知識淵博,但其內心並不豐盈,一直處於貧窮狀態。

張炘煬因家庭經濟拮据,他在北京生活一直很簡樸,其衣物鞋子基本沒有品牌上身,其出行也基本都是做公交。

他看著周圍年長同學肆意的享受生活,他心理應有一種自卑,以及對金錢深深的渴望。尤其是當他抱怨北京房價太高,同學讓其滾出北京時,他被深深的挫敗刺激。

因而在北京有房,就有了一切,就有了向暗戀多年的姑娘表白的資格,就成了張炘煬的執念。

他無力支撐自己的夢想,他又無力擺脫心中的因自卑產生的執念,只有逼迫父母買房。

透過現象看本質,張炘煬曾說父親就是不想讓其斷奶,想掌控其人生。

一語還不能警醒家長嗎?

我們全力培養的孩子,只有成績好,沒有責任心,沒有健全的心智。

他們考上名校又如何?他們依舊無法面對未來的挑戰,張炘煬今日之狀況就是明證。

就如龍應臺所言,我們要求孩子讀書,並非為了與他人攀比成績,只是為了孩子有權利選擇喜歡的生活。

有書君唯有期待,家長減少功利心,不要急於求成,讓孩子自己走,慢慢來走得遠。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張炘煬這個名字曾經特別火,1995年7月8日出生的張炘煬今年23歲。

首先看一看他的開掛的學習經歷:2006年,10歲的張炘煬以510分的成績考入天津工程師範學院,成為全國年齡最小的大學生,2008年成為全國年齡最小的碩士生,2011年9月16歲的他被北航數學專業錄取,成了最小的博士生。 2011年10月,張炘煬接受採訪時表示,要求父母付款在北京買房。這個要求父母顯然沒有能力做到,最後張炘煬說,要是不買房,他就不答辯,也不考博,並指成功的標準就是“好工作,有北京房子,有北京戶口”。 關於神童張炘煬的一切消息都在2011年考博成功後都沒有了,沒有人知道他去哪裡了,也沒有媒體去挖他了。

16歲就讀博士,比一般人節省了6七年 ,的確是很羨慕他,估計大多數90後都會羨慕這個同一個時代出生的人。

當然張炘煬能取得這麼好的成就,出了自己早年比較聰慧好學以後,還得益於他父親的教育理念和一路上全力的支持,支持他跳級,並且陪著他讀書。

可以看得出,他家裡經濟條件一般般,完全跟富裕沾不上關係。當天才少年遇到經濟拮据的家庭條件,再加上週圍過於成人化的教育環境,讓這個聰慧的天才少年也迷失了。

他向父母提出買房的要求,其實在現在看來,也不是什麼過錯的。只是他父母承擔不是這個經濟負擔。只是社會及社會媒體對他的過度輿論。


差一點錯過你


曾經有這樣一位神童名叫張炘煬,1995年出生的他4歲就上了小學,9歲直接升入高三。13歲時成為了北工大碩士研究生,是全國年齡最小的大學生。16歲時更是讀到了北航的博士,當有記者採訪這位博士神童,他認為的成功標準是什麼時,他的回答是“北京戶口,買房,找個好工作”。

考取博士以後,他要求父母在北京買房。為了在北京有房子,畢業答辯前他告訴父母,如果不在北京買房就不參加答辯。答辯前的最後一天,父母為了讓張炘煬順利答辯完成學業,去租了一個房子哄騙兒子是買的。


這位神童的言行引起了許多人的討論,人們在討論之時也在思考,我們的教育到底是為了什麼,這樣的孩子上不大學真的重要嗎?


張炘煬自己解釋說是因為上了大學看到了很多現實,只有成為人上人才有價值,才有資格追求異性。


張炘煬的回答反映了一個社會現實,那就是家長在教育的時候只注重成績教育,成績大過天,認為只要學習好就可以了。而忽視了素質教育,更缺乏的是沒有為孩子建立一個正確的三觀。


一個家庭的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張炘煬得父親因為兒時家境貧困沒能完成上大學的夢,因此將自己的夢想寄託在兒子心上。或許就是這種過分的期待,使這個家庭過分的注重成績,而忽視了其他的教育吧。據其母親說,在他讀書期間為了孩子的學習家裡幾乎不接待客人,也不看電視,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斷絕了張炘煬與外界的接觸。


其實我們可以的看得出的是,張炘煬雖然在智商上是一位神童,但在心智上並未完全成熟。擁有了高學歷卻丟失了基本的品德和素質,那這種教育其實就是徹底的失敗了。


在張炘煬的眼中,北京戶口、北京房子和一個所謂的好工作就是成功的標準了,卻忽視了自己在“成功”中的位置。但仔細想想,一個16歲的心智未健全的孩子有這種想法,是不是整個大環境所影響的呢?


說到底,一方面是家庭教育的確實,只顧成績唯上,缺失了對孩子的性格和心理上的關心和培養;另一方面,13歲就升入大學的他過早的進入了成人世界,還分不清現實與虛擬,更抵擋不住誘惑。


教育,從不是隻圖一個好成績;上大學也不是隻為了學習,更是培養一個人的情商、心智和三觀,只有認清自己,腳踏實地才能獲得真正的成功。


決勝網


天才少年多年前就預見了北京房價會上漲!

前幾天剛寫過張炘煬的文章,相信大多數人還是聽過這個天才少年的故事的,說實話,他的智商確實高,這一點是讓很多人佩服的。



首先我們看了張炘煬的人生經歷:

張炘煬當初一度聞名的東北,只是因為他太過聰明!當初年僅10歲的張炘煬憑藉510分的高考分數考到了天津工程師範學院,他也因此成了全國年齡最小的大學生。



對於這樣的年僅10歲就考入大學少年來說,確實是家裡的驕傲,當初很多記者也採訪過張炘煬的父母,初入大學的他就受到了很多媒體的關注。

進入大學後,他的學習效率遠高於其他同學,儘管他的年紀要小別人將近10歲。三年之後,13歲的張炘煬就通過了北工大研究生的複試,這時的他又成了全國年齡最小的研究生,完全就是光宗耀祖了,可以說他的發展領先了同齡人超過10年。



不過在16歲即將讀博士的時候他卻向家裡提出要在北京買房才肯讀書的無理要求,他的家庭並不富裕,在北京買房可以說是天方夜譚,但是她還是提了這樣的要求。

不同人有不同看法:

對於這樣一個難得的天才少年的看似無理的要求,網友的看法也是各不相同。有人說他這是課本中的狀元,道德上的乞丐,我們不予否認;也有人說他確實是天才,他早就預見了北京房價要飆升,如果那時候借錢買套北京的房,現在早就翻了不知多少倍,全家早就成了富豪!



不過作為一個普通家庭,在當時那種情況下在北京買房那絕對不是容易的,即便是借貸款也未必能借夠,動輒就是上百萬,對於普通家庭根本不可能!


世事奇談


讀了一些材料,瞭解了這位“天才”逼父母在北京全款買房是怎麼回事——原來,他以不參加碩士論文答辯相逼,要求父母全款在北京買房。

原因是,周圍的同學都在討論北京房子的問題,深深地影響了他的價值觀。父母迫於無奈,租了一套房子,哄騙他說,這就是買來的,才哄得他參加了碩士答辯,並考上了博士。

從這件事上可以看到“早熟”的三個問題。

一是缺乏常識。在北京買房需要資質,沒有資質買房只是一句空話。還未畢業的這位博士根本沒有買房資格,也不能貸款。而他的父母作為外地戶口,更是買不了房。除非註冊公司,根本不能買房。

二是易受影響。周圍的成年人,均為大學畢業,考慮婚嫁,自然要討論房子。無房無婚姻,這個是讀到研究生的大家的基本狀態。但是對於十六歲的他,離這件事還早。提早上學,總是會受到身邊人們的引導。可能會做出一些不理性的事。

三是缺乏同情。父母培養他讀書殊為不易。還以不參加碩士答辯為由,逼迫父母買房。其實,讀不讀書,畢不畢業都是他自己的事,父母既沒有必要越俎代庖,又沒有必要將自己的人生也捆綁上去。

總之,提前上學的好處是節約了畢業後的時光。可是,如果因此毀掉人生,就得不償失了。這位博士的問題很明顯,缺乏常識,易受影響,而且對自己最親近的人——父母都缺乏最基礎的同情。這樣的拔苗助長,顯然是很失敗的。不建議大家走這樣一條看似風光,卻害人誤事的路。


林海


上大學當然重要了,先上一張烏鎮飯局圖,什麼都不解釋。

我們再來看這個16歲就讀博士的小孩張炘煬,太過特殊了。

首先,張炘煬16歲讀博士,他沒有參照物。

我們小時候,老是聽父母講,別人家的孩子,考試得了第一名;別人家的孩子,省裡面又拿獎了;別人家的孩子,唱歌在電視臺表演了;別人家的孩子,就是我們的參照物,雖然我們一直不如別人家的孩子。但是鄰居家的孩子,好像和我差不多,心裡總還是有點安慰。

張炘煬小時候,一直就是別人家的孩子。學習成績一直讓別人望塵莫及,他一直是高高在上的,只有他是別人的參照物,沒有人是他的參照物。

但是,張炘煬讀博士的時候,情況有點不一樣:張炘煬讀博士16歲,其它普通博士生最少24歲,有一些人多考試幾次30歲讀博士也很平常。張炘煬以前是成績好,有優越感。現在發現成績好不重要,自已的同學,怎麼很多都是有車有房有北京戶口,他們才是高高在上的。自已的優越感蕩然無存,這才會向自已的父母要買房。

張炘煬發現自已突然有參照物,而且這個參照物自已再怎麼努力,也無法突破。

其次,張炘煬16歲讀博士,沒有時間接觸社會。

他10歲讀完全部中小學課程進入大學,16歲成為名牌大學的博士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他所有的精力,都用學習上,他投入到社會上的精力就少,他不知道北京有車有房有戶口,是多麼難的一件事情,在他的腦子裡,車、房、戶口就像貴一點的玩具一樣,父母用點力就可以買得到,他那裡曉得,這次他找父母要的東西,父母可能一輩子也做不到。有意思的是,張炘煬的父母,在北京租了一套房,就把張哄弄過去了。如果張炘煬稍微瞭解下北京房地產的價格,他就會知道,憑父母的收入,短時間內是無法在北京買房的。

最後,張炘煬受到太多的關注,無形中壓力山大。

張炘煬16歲讀博士,無論是在他的老家,還是在學校,他都是知名的人物。從小到大,他處處比人強,只要一次不如別人,就會被放大。比如這一次,張炘煬要脅父母買房的事情,不僅可以上升到對於張炘煬本人的否定:張炘煬讀了大學又怎麼樣,還是一樣買不起房,一樣不孝順父母;還可以上升到對於大學的否定:張炘煬讀了大學又怎麼樣,還是一樣買不起房,一樣不孝順父母,讀大學那怕讀到博士,也不過如此。


所以,對於張炘煬,我們需要的是多一點理解,多一點寬容。張炘煬,還沒有真正踏入社會,還不知道房、車有多貴;不知道父母有多辛苦;我們想想,我們16歲的時間,在做什麼,在想什麼?可能還在喜歡的女生樓下苦苦等待,可能還在離家出走,可能還在和父母爭吵,可能還在揮霍無盡的青春。


談古論今程咬金


張炘煬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神童,不用加引號的那種,但也僅限於此了。

張炘煬何許人也,就是那個2歲半認識1000多個漢字,4歲讀一年級,6歲讀5年級,9歲直接讀高中,10歲以高分考上大學,13歲成為北航大碩士,16歲成為北航大博士。

講真,這樣的成績,我這一生都無法期冀,下一世也不敢去想,就倆字,“太牛bi了!”

但是神童就是神童,他的話也不是我們凡人能夠說出口的。

是的,這就是神童的驚世豪言,我讀書再牛又有什麼用呢,成功的標準就是:買房,北京戶口,好工作。

並表示父母必須全款給他買房,否則就不進行論文答辯了,而其父母為了讓他繼續學業,竟然租了一套房騙他。

我真的有點無語。難道神童就是和我們普通人不一樣,神童的情感也是我們普通人無法想象的。

但我們必須看到這樣一個沉重的話題,讀那麼多年書,真的有用嗎?

如果有用,那麼神童張炘煬是怎麼回事,以前清華大學拿硫酸潑熊的劉海洋是怎麼回事,每年因為高考跳樓的學子是怎麼回事?

到底是讀大學沒用呢,還是有些人根本不配讀書呢?

我看都不是,讀大學是無數貧窮孩子走向成功的通道,學以致用,當然要先學會做人,像神童張炘煬這樣不懂做人的16歲博士生,又有什麼用呢。

再次說一次,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真的不要再一味只關注孩子的學習了,大清已經亡了很多年,怎麼還把思想停留在應試教育階段。

教他做人,不會做人,成績再好,學歷再高,以後也只會讓警察叔叔幫你再教育,讓這個殘酷的社會幫你再教育。

最後說一聲,上大學還是很重要的,畢竟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大學就是我們通向成功的敲門磚和捷徑,但這個前提是先學會做人。

你有什麼看法,留言討論一下,歡迎關注李阿冰。


李阿冰


這是三件事好麼?張炘煬16歲考上博士,這證明他真的是個神童;而逼父母在北京買房又是另一回事麼?至於上不上大學,重不重要那就要看未來怎麼發展了,我覺得這三件事不能混為一談。

16歲兒子考上博士

張炘煬,10歲本科,12歲碩士,16歲考入了博士。別說16歲,就是30歲成為博士的都很少了,所以張炘煬被稱之為“神童”,名副其實。但是對於一個讀完博士的16歲孩子來講,他過往的16年裡可能只有書本了。他很聰明,但他的經歷積累只是與“書本”、“學習”、甚至是“考試”相關,其他一切他都不瞭解,雖然“很聰明”,“學歷很高”,但除了這些他什麼“都不懂”。所謂的博士並沒有給他帶來金錢、房屋、工作,那過往16年的努力又有什麼用?

逼父母在北京買房

很多人覺得張神通的思想有些偏激了,我卻不這麼認為。有些人說張神通這麼逼父母有些不對,那麼反過來說,在張神童什麼都不懂的時候,父母要求孩子學習、學習、再學習,父母認為孩子將來上了大學一定有出息。一定會賺到錢,買上房,有個好工作。其實這麼期盼無可厚非,但是當學業完成後發現,這一切都還沒得到,那麼張神童認為父母說的那些可能不對,既然父母認為他這麼做會擁有這些,他做了反而沒擁有,那父母是不是應該給予我這些呢?如果給予不了,那證明父母是錯的。與其在這煎熬,步入回老家好了。所以,與其說在逼父母買房,步入在逼父母醒悟,逼父母放棄強加在他身上的負擔。

上不上大學還重要嗎?

我個人認為,其實上不上大學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有改變命運的方法,對於普通人來說,改變命運最普遍的方法就是上大學,有穩定的收入,如果有機遇再某其他出路。現在很多人都覺得上了大學就一定會改變命運,拿到一紙文憑找到一份好工作就可以吃一輩子。但我不這麼認為,之所以說上不上大學不重要的原因是因為不上大學一樣也有其他的方法成功,但是如果你問我上大學有用麼,我會告訴你有用。現代人上大學追求的是文憑,而在我看來,上學更多的是吸取一些知識,比如邏輯思維、專業技能、高級理論等。所以我說上不上大學不重要,重要的是上大學你能不能學到有用的東西才重要。

張神童的做法我是支持的,對於他來講,過往的16年經歷完全是按照父母的誘導行事,但當他達到那種高度時突然發現父母說的有些不對。在父母眼裡認為,在北京有車、有房、有工作就是好生活,但現在除了學歷他一無所有,與其說他在逼父母,不如說他想自己活一回。


實體店老王


畢竟是天才少年,早就看穿了北京的房價!



新聞是老新聞了,這哥們95年出生,16歲考博士的時候是2011年,上圖顯示,北京2011年房價平均在26000元上下。如果父母當年聽了孩子的話,在北京買了一套房子,那麼到今天,不敢想象啊。。。。
高學歷只能說明智商高於常人,其他的又能說明?畢竟當時才16歲,看了媒體對張炘煬的採訪,他本人並不想就在北京,是父母的意願,希望他在北京發展。在北京求學的他接觸了很多蟻族,好死不死的又受到一些影視劇的影響(蝸居和裸婚時代),讓孩子生出了一種不安全感,從採訪結果看,這位天才博士也許是太“早熟”了,想想看,16歲的你在幹什麼,會不會考慮這樣的問題,有這樣的危機感。。


就是要髮卡


這樣的事兒其實一點也不少。

前年我賣一套房,看房的是一對兒外地夫婦,當時看上了我的房,男的當著中介面兒,打電話給自己父母,問自己父母什麼時候把老家的房子處理掉,好把錢補貼過來,聽的出他父母還是比較猶豫。這夫婦倆輪流說賣了房,在北京買房會升值,還有跟他們倆來住的好處。聽了一會兒我跟中介說,甭費那勁了,給多少錢我也不賣他倆。

第一,老人有自己的生活,跟年輕人住在一起有寄人籬下的感覺。再說讓他們放棄原有的生活,他們未必開心。

第二,我就不同意現在的年輕人動不動就用親情要挾父母出錢買房。沒出息,有能力你就買,沒能力你就租。不適應,就回老家去。

第三。甭瞎許諾,父母賣了房跟你倆住,有多幸福。這是扯淡,現在說的挺好,時間長了。各自有各自的生活,壓抑著對誰都不好。

第四,父母不欠你的。別特麼弄的跟你拿了他們錢,還裝的你是為了他們好一樣。

第五,北京應該有一套准入制度,除了要求能力,學識,信用以外,還應該審查人品和有無犯罪記錄。不但北京,所有城市對外來人口都應審查。讓這樣的人品的人路越走越窄,直到無路可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