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播天氣預報」的38年

你有沒有發現?《新聞聯播天氣預報》(以下簡稱聯播天氣預報)播出時那幾分鐘,幾乎是每個家庭每天最安靜的時段。

近40年風雨相伴,聯播天氣預報被賦予了特殊的意義——它的存在不僅是傳遞氣象信息,而且成為記錄社會變遷的一種表情,更承載了一代代人的生活記憶

來,我們一起來了解這段故事!

熟悉的bgm(背景音樂)

↓↓↓

一家三代都看的天氣預報

1980年7月7日

伴著一曲《漁舟唱晚》

電視版《天氣預報》誕生了

下圖為氣象部門與CCTV合作

由CCTV新聞主播李娟

播報的《天氣預報》節目

“联播天气预报”的38年

家喻戶曉的天氣預報的片頭

“联播天气预报”的38年

工作人員正在製作

電視天氣預報節目

“联播天气预报”的38年

1993年3月1日

氣象節目主持人開始從幕後

走上CCTV電視熒屏

下圖為廣受歡迎的氣象節目

主持人宋英傑

“联播天气预报”的38年

2016年的天氣預報製作平臺

“联播天气预报”的38年

電視天氣預報實現場景虛擬植入

科技感滿滿

“联播天气预报”的38年

△ 天氣預報你都看過哪幾個版本的?

Part.1

19時31分,與觀眾有約

“圖形好了嗎?”

“數據再核一下。”

“聲音大小合適嗎?”

“主持人準備!”

“晚上好,讓我們來關注天氣……”

在每天的18時,氣象影視大樓演播室裡,都會傳出這樣的聲音,《新聞聯播天氣預報》正在錄製。

半個小時後,節目被送至中央電視臺,19時31分準時與公眾見面

“联播天气预报”的38年

新聞聯播天氣預報錄製現場。

隨著天氣預報獲取手段日漸多樣,聯播天氣預報已不再是觀眾瞭解天氣的唯一渠道。但當熟悉的《漁舟唱晚》旋律響起時,各自忙碌了一天的一家人會習慣性地坐在電視機前,甚至連調皮搗蛋的孩童也會安靜下來。

近40年風雨相伴,聯播天氣預報被賦予了特殊的意義——它的存在不僅是傳遞氣象信息,而且成為記錄社會變遷的一種表情,更承載了一代代人的生活記憶。

Part.2

40平方米的臨時機房,

向百姓傳遞最初的天氣預報

我國天氣預報節目的誕生,源於一場“偶遇”

“联播天气预报”的38年

1979年,時任中央氣象臺領導的王世平隨團到日本考察。在餐館用餐時,電視裡一檔讓嘈雜餐館突然安靜下來的節目,吸引了他的目光。屏幕中帥氣的主持人身後是一張天氣形勢圖。據他了解,當地的天氣預報權威信息由國家提供,社會上的公司通過加工、處理,製作成電視節目,向公眾發佈。

在回國的路上,考察團達成一致,要將這種覆蓋面廣、通俗易懂的電視天氣預報服務方式“搞起來”。

1980年7月7日,經原國家氣象局與中央電視臺的多次協商後,《天氣預報》節目在央視一套《新聞聯播》亮相,在國內新聞和國際新聞之間,時間僅有短短兩分鐘。

“联播天气预报”的38年

1981年底後,CCTV-1《新聞聯播》著名主持人羅京播報電視天氣預報。

如今擁有先進製播環境和技術的影視預報工作人員也許很難想象,電視天氣預報最早的製作機房,由國家氣象中心大樓5層一間僅40平方米的辦公室臨時改造而成——一進門是幾個文件櫃立在地上作為屏風,黑紅兩色的窗簾沉重地懸在窗子上,僅1平方米的小播音間依牆而置。

“联播天气预报”的38年

最初的製作機房。

“联播天气预报”的38年

右側是1平方米的小播音間。

播音間搭建之初,隔音效果堪憂。

據參與早期電視天氣預報製作的曲聲浦回憶,曾有人在播音間門外打了個噴嚏,差一點就影響了節目的正常錄製。

Part.3

氣象主播從無到有,

與觀眾的心離得越來越近

1993年3月1日,聯播天氣預報節目迎來重大改版,背景圖上出現了三維立體天氣符號、全國天氣趨勢預報時效由24小時延長到48小時……而大家印象最深的,當屬電視屏幕中出現了氣象先生宋英傑。

“联播天气预报”的38年

1993年3月,氣象主持人宋英傑、趙紅豔、楊麗、崔淑萍等從幕後走上CCTV電視熒屏。

現在,距離宋英傑首次出現在節目中已經25年了。

這期間,男主持人依然是挺拔的西裝,女主持人則從原來規定的西裝套裙,到現在的一些職業化連衣裙。聯播天氣預報到2001年以後才有專門的化妝師團隊。

“在那之前,我們做節目,都是自己化妝整理髮型。”氣象主播楊丹說。

“联播天气预报”的38年

氣象主播楊丹。

天氣預報節目採用摳像手段,主持人的身後並沒有觀眾能看到的全國版圖,憑記憶在綠背景(之前是藍背景)上“指點江山”是必備技能。

最初,為了準確指出地理區域,宋英傑用小紙筒纏上膠布,做了個臨時“指示杆”。後來,一位臺灣老人給節目組寄來一根紅色頭、紅色手柄的小棍。

這根小棍成為氣象預報主持人的標誌,是聯播天氣預報節目歷史上出現頻率最高的物件。直到2002 年,為與國際接軌,它才在出鏡近十年後,逐漸“息影”。

“联播天气预报”的38年

17點半,CCTV-1聯播天氣預報進棚調光,進行節目錄制。

早期的聯播天氣預報節目形式單一,正裝與表格式的解說顯得有些“乾巴”,晦澀的專業名詞夾在主持人的超高語速中,讓節目看起來難免“刻板”。

為了更貼近公眾生活,在聯播天氣預報權威總基調不變的情況下,每位主持人都竭力為這檔經典節目注入新的生命力,把天氣“講”給觀眾

  • “切變線”“季風槽”等專業名詞被說得更口語化;

  • “局部地區”“西北地區東南部”等模糊性詞語也儘量被細化到具體地區;

  • “做好禦寒保暖工作”也變成了主持人暖心提醒的一句“天冷了加件衣裳”。

“联播天气预报”的38年

張泰源主持天氣預報。

2017年2月進入聯播天氣預報組的主持人張泰源,因為其名字與太原同音,被觀眾親切地稱為“省會哥”。對於這個稱呼,張泰源很受用。

他說,這證明最初給自己定位的“鄰家哥哥”形象走進了觀眾心中。

Part.4

與新時代接軌,滿足公眾日趨多元的需求

經歷了從簡單的公文式到加入生活小貼士,聯播天氣預報越來越“接地氣兒”,現在又力圖向更專業化發展。

在內容上,隨著中央氣象臺預報產品的豐富,節目中增加了公眾關心的霾、空氣汙染氣象等級等預報,以及森林火險、地質災害等多種預警,氣象衛星、雷達等高科技產品也頻頻亮相。

“联播天气预报”的38年

雷達監測霾的厚度。

“联播天气预报”的38年

使用風雲四號衛星雲圖。

在顯示圖像上,雖然開始只有簡單的雲圖、環流形勢圖和24、48小時預報圖,可仍得花上大力氣製作。

“那會兒製圖可費勁了,一張圖要花上二三十分鐘。”2003至2007年聯播天氣預報節目製片人耿慧說。

現在,製作圖片的時間已經大大縮短,節目組也嘗試運用更多國際上新的圖形圖像技術,還實現了在畫面上加入

二十四節氣高清片花、主持人全身景別播報、虛擬植入等,可謂科技感滿滿

“联播天气预报”的38年

二十四節氣動畫片花。

“联播天气预报”的38年

2014年9月29日,CCTV-1《聯播天氣預報》首次應用虛擬植入技術發佈國慶期間天氣展望,主持人採用全身景別。

聯播天氣預報也有沒變的內容。

耿慧說,他們有一次把《漁舟唱晚》改成其他音樂,觀眾反應極大,沒兩三天就改回去了。2014年,聯播天氣預報節目組又嘗試改片頭曲。“其實只是把《漁舟唱晚》的音調做了改編、重新配樂,觀眾都表示不能接受。”

面對新媒體的快速崛起和公眾收視習慣的變化,聯播天氣預報的收視率也一度遭遇瓶頸。

通過社交媒體與公眾建立聯繫、開展互動,成為製作團隊探尋的新路子。

在2011年4月首次微博發聲之後,聯播天氣預報節目也開始了觸“微”行動。2015年世界氣象日這天,用停格動畫形式呈現、伴著小天鵝進行曲講述四隻北極熊舞者悲慘遭遇的短片在聯播天氣預報微信上和大家第一次見面。2016年,聯播天氣預報節目的結束語變成了——“瞭解更多天氣,請掃描屏幕上方的二維碼”。

“联播天气预报”的38年

聯播天氣預報主播。

新的時代,聯播天氣預報節目也會打開新的旅程。但每天19時31分與觀眾的約定始終如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