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產業助推成都綠色經濟蓬勃發展

距今約250萬年前,人類邁進了石器時代,第一次學會了使用自然界分佈最為廣泛的資源——石頭來製造簡單工具以輔助打獵及採集活動。而在距今約5000年前,人類掌握了青銅冶煉技術,輝煌的青銅文明自此拉開帷幕。緊接著,鐵器時代、蒸汽機時代、電氣時代……次第到來,隨著人類社會向前推進,礦石、煤炭、石油、天然氣、太陽能等越來越多的自然資源進入人類使用範圍。不僅如此,人類還一直致力於探索更為可持續的資源使用方式,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以新能源、新材料為代表的綠色經濟應運而生。本期《成都經濟觀察》將聚焦成都高性能纖維產業的發展,並由此瞭望這座城市綠色經濟發展的蓬勃生機。

新材料產業助推成都綠色經濟蓬勃發展

(成都日報 版面截圖)

“點石成金”是人們追求的夢想,而位於我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四川航天拓鑫玄武岩實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航天拓鑫”),就用高科技手段從另一個角度將這夢想變成了現實——

在市場上,一噸玄武岩碎石,便宜的只要幾十元,貴的數百元。而經過若干道加工,這些看似普通的石頭,就變成了比頭髮絲還要細的褐金色的玄武岩纖維,身價立馬翻了上百倍。用玄武岩纖維製作的消防服,穿上它便能自由出入火海;用玄武岩纖維複合筋代替鋼筋,吊斜拉橋,200年不用維修。此外,還能廣泛用於生產製造自行車、球拍、行李箱等常見物品。而在玄武岩纖維的生產過程中,更是能做到幾乎沒有損耗和廢料雜質。

新材料產業助推成都綠色經濟蓬勃發展

來自工信部的數據顯示,預計到2025年我國新材料產業總產值將達到10萬億元,並保持年均增長20%的速度;到2035年,我國新材料產業總體實力將躍居全球前列,新材料產業發展體系將基本建成,將為在本世紀中葉建成製造強國提供支撐。而在成都,以航天拓鑫為代表的一批市場規模大、技術能力強的創新型企業已深度介入新材料研發及應用領域,並與新材料產業形成有效聯動,助推成都綠色經濟蓬勃發展。

新材料產業助推成都綠色經濟蓬勃發展

前景:市場價值將達1.2億美元

褐金色的纖維,最細的直徑不足頭髮絲的十分之一,航天拓鑫副總經理、董事會秘書趙世光指著桌上的樣品告訴記者,這就是玄武岩連續纖維。它是玄武岩石料在高溫熔融後,高速拉制而成的連續纖維。軟的玄武岩纖維可以像棉線一樣任意彎曲隨意編織,而強度高的玄武岩纖維卻比鋼筋還硬。作為一種基礎性新材料,玄武岩纖維可用於節能環保、航空航天、軍事裝備、汽車船舶製造等廣泛領域。

“與常見的碳纖維相比,玄武岩纖維與其性能相近,但價格僅為碳纖維的十分之一。身材超細的玄武岩纖維有著良好的強度及韌度,能在很多領域替代鋼鐵。”趙世光向記者介紹道,更難得的是,生產玄武岩纖維幾乎沒有損耗和廢料雜質,是真正的綠色生產,零損耗、零浪費。

據瞭解,玄武岩纖維產業是我國“十三五”期間將重點發展的新材料產業,被國家發改委列入《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產品和服務指導目錄(2016版)》,被工信部列為《重點新材料首批次應用示範指導目錄(2017年版)》中的關鍵戰略材料,更是四川省確定的四大新興高端成長產業。根據市場調查公司Zion Research的報告顯示,2015年,全球連續玄武岩纖維的市場價值超過6841萬美元,預計在2021年將達到約1.2億美元,年均複合增長率將超10%,其中亞太地區將成為增長最快的地區。

困惑:如何撬動廣闊的應用市場

在玄武岩纖維領域,航天拓鑫已經形成了一整套玄武岩纖維的生產技術和設備製造技術,以及後製品設計加工專用成套技術。目前,在全國較有影響力的玄武岩纖維企業中,一半以上都在使用航天拓鑫的技術。過去的9年裡,航天拓鑫立足成都,在河北、新疆、山西、吉林、貴州等地佈局生產玄武岩纖維。

雖然掌握了這種新興、基礎性材料的核心生產技術,航天拓鑫在探索其市場應用時也曾經歷過“成長的煩惱”。“與玻璃纖維相比,玄武岩纖維就相當於一個五六歲的小孩,而玻璃纖維已經是一個四五十歲的成熟的中年人。我們在導入期也遇到過煩惱。”趙世光回憶道,“新材料進入市場很難,必須性能好、價格低,還要有標準,否則別人不敢用。”應用研究與市場營銷的矛盾曾給趙世光帶來不少困惑。他告訴記者,處於市場導入期的高新技術材料的市場營銷,其營銷過程實際上就是提出問題、共同研究解決方案並解決問題的過程。若不重視開展“產、學、研、用”結合的應用研究,急功近利的“推銷”只會適得其反。

為了降低生產成本,航天拓鑫不斷改進生產工藝。“近期,我們成為了全國首個掌握‘粉料加料’技術的玄武岩纖維公司。”趙世光告訴記者,通過前期除雜、除鐵後製成的粉料可以大幅提高生產效能。“首先,粉料爐相對比較封閉,減少了顆粒料的加料口,可減小熱量的散失。其次,粉料表面積較小,更容易與空間進行熱交換,熱的利用率更高。”

解惑:鎖定複合材料積極“參軍”

在趙世光看來,要真正立足高點,不僅要不斷科研攻關,降低生產成本,加快形成自主知識產權,還要開發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新材料產品。而如何才能找到一個能充分發揮玄武岩纖維材料特性優勢,同時市場空間又大的運用領域?航天拓鑫鎖定了複合材料領域。

“目前,給排水管道用得多的是PE材質、鑄鐵材質及砼管等幾種。玄武岩纖維複合管重量輕,只有鑄鐵的五分之一、預應力砼的十分之一;價格上也比鑄鐵管低15%左右;使用壽命最長達80年,是金屬管的2至3倍。”在航天拓鑫的廠區內,趙世光指著一根直徑超1.5米、長6米的玄武岩水管向記者介紹道,“玄武岩纖維複合給排水管道大規模投入市場後,將徹底改觀玄武岩連續纖維目前叫好不叫座的尷尬局面。”

不僅如此,航天拓鑫生產的玄武岩纖維還將運用於高速鐵路。“玄武岩纖維可以增強混凝土構件的力學性能、耐久性能、工作性能、長期性能,同時不破壞軌道的絕緣性能。”趙世光告訴記者,他們預估這將撬動全國9400億規模的市場。

現在,公司在加速民用玄武岩纖維製品開發的同時,也開始積極“參軍”。“我們已經陸續接到訂單在生產了,軍民融合將給企業帶來更加持續、穩定的收入。”趙世光還希望,能夠以玄武岩纖維這一材料為引領,聚合起更多玄武岩製品的開發企業,形成產業集群。今年初,航天拓鑫與四川大學、西南交通大學、中鐵第二勘探設計院、成都天府軌谷科技有限公司等13個單位共同發起成立了“玄武岩纖維及複合材料(成都)協同創新中心”,旨在通過該中心的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機制和在目標產業技術領域的開創性應用研發,帶動一個千億級的玄武岩纖維及複合材料相關產業生態圈的形成和發展。

外溢:高性能纖維帶動新材料基地

“成都在我國高性能纖維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四川大學高分子科學與工程學院葉光鬥教授分析指出,這不僅有歷史方面的原因,更由於成都近年來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軌道交通、新型建築材料等產業,進一步促進了成都高性能纖維及複合材料產業發展。數據顯示,2016年,全市共有規上新材料企業142家,實現產值391.4億元,同比增長22.2%,其中高性能纖維及複合材料領域企業超過20家,實現年產值約50億元。

在高性能纖維及複合材料外,特種金屬功能材料、高端金屬結構材料、先進高分子材料……甚至是在以石墨烯為代表的前沿新材料領域,成都均有佈局。2017年3月,石墨烯產業應用技術研究院落戶成都,致力於石墨烯在生物醫療、建築供暖、工業應用、新型高分子材料及國防軍工等領域的應用研發。不僅佈局全面,甚至在部分領域,成都已經掌握了核心技術。

發展新材料產業,在現有基礎上,成都還有更為宏偉的謀劃。去年7月出爐的《成都市產業發展白皮書》顯示,成都將積極發展基礎性新材料、應用型新材料,延伸產業鏈條,服務支撐我市汽車、電子、軌道交通等重點產業和綠色建築產業發展,建設成為全國重要的新材料產業發展基地,到2022年,主營業務收入要突破1000億元。

新材料產業助推成都綠色經濟蓬勃發展

>>>背景鏈接

為產業添“綠色” 為經濟加質量

不知你是否注意到,在成都,越來越多的汽車開始掛上綠色的新能源號牌,穿梭在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在紅綠燈前等候的車隊裡,總會有幾輛造型卡通、色彩靚麗的共享汽車;在小區門口及單位樓下,永遠整齊地停放著一排五顏六色的共享單車……這一切都說明,成都的交通已經染上了一抹“綠色”。而事實上,染上“綠色”的遠不止交通出行領域。在這座最適宜新經濟發育成長的城市,綠色經濟正在全方位地滲透到生產、生活中,讓經濟更高質量發展,讓生活更顯美好。

在綠色產業領域,2017年,全市331戶節能環保規上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704億元,64戶新能源規上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61億元,新能源汽車實現主營業務收入67億元。在碳交易方面,成都以四川聯合環境交易所為依託,正加快建設西部碳交易中心,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9月,成都累計成交碳減排量約170萬噸,在全國9個碳交易試點地區中排名第五位。而在綠色生活領域,去年11月,成都正式啟用新能源汽車專用號牌。截至2017年底,全市累計推廣示範應用新能源汽車超4萬輛。

在此基礎上,成都正積極謀劃推動綠色經濟的發展“更上一層樓”。去年11月30日,成都正式印發《關於營造新生態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的意見》,將綠色經濟列為聚焦發展的六大新經濟形態之一。3月27日,《成都市推進綠色經濟發展實施方案》出爐,明確將重點發展新能源、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綠色建築、綠色物流、綠色低碳第三方服務、綠色金融、城市靜脈、森林康養九大產業形態。到2022年,綠色經濟要成為成都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支柱,綠色低碳製造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000億元以上,成為國內綠色經濟發展的領先城市。

>>>專家觀察

引導綠色經濟發展 讓生態文明建設與人民福祉提升攜手並進

□黃浩森 劉丹 胡安兵

綠色經濟是增強經濟發展質量、緩解生態環境壓力、擴大社會總體福利的一種行之有效的發展範式。成都新經濟發展大會提出,構建綠色經濟應用場景,大力推進綠色低碳發展,著力培厚綠色經濟發展的市場沃土。值得注意的是,綠色經濟能夠充分發揮經濟增長、資源節約與環境保護、社會福利擴大的協同作用,比起其他的新經濟形態,它更需要政府發揮引導作用。

他山之石 借鑑先進城市的綠色經濟發展之路

發展綠色經濟,政府如何發揮作用?通過研究其他先進城市不難看出一些規律性特質。首先,將綠色經濟融入城市戰略能夠保證其全方位發展,如哥本哈根基於2025年建成全球首個零碳排放城市目標,制定了涉及產業、交通、建築等領域的詳細減碳計劃,推進全面“綠色革命”。其次,需要加強要素供給特別是綠色金融的支持,如紐約成立了綠色銀行,以政府財政撥款作為啟動資金,撬動社會資本投入清潔能源行業,實現綠色金融與綠色產業互動發展的良性循環。再次,完善市場機制是綠色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如東京啟動全球第一個城市級強制排放交易體系,直接刺激了碳諮詢、碳核查、碳資產管理企業大量湧現,形成以碳排放交易為中心的新興產業鏈生態圈。最後,引導多元參與能夠不斷激發綠色經濟活力,如倫敦基於密集的環境汙染檢測網絡,形成公佈各類環境監測治理信息的制度,又為刺激綠色產品需求、豐富綠色經濟應用場景提供了廣泛空間。

在借鑑其他先進城市之路的基礎上,未來,成都急需突出綠色發展的經濟和社會功能,進一步完善頂層設計和制度框架,促進綠色經濟為城市戰略服務。在綠色金融方面,成都應將此作為重點領域,推動新興綠色業態蓬勃發展。在市場機制方面,作為國家低碳試點城市,可探索建立區域性碳排放權等交易市場,激發市場活躍度,為傳統經濟綠色轉型騰挪空間,為綠色經濟新增長奠定基礎。在多元參與方面,成都應加快推動環境汙染治理市場化、專業化、產業化進程,大力推廣第三方治理,加快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潛在市場向現實需求轉化,以及藉助互聯網時代的新手段新思維,激發市民對綠色產品和服務的使用意願,形成綠色價值引導。

多措並舉 借政府之力驅動綠色經濟市場化進程

綠色經濟可持續、高量級地發展,需要形成公平自驅的市場環境,更需要政府通過採取政策措施、行政手段、獎懲機制打通阻礙、補齊短板,助力市場主體搶佔新領域新模式新技術的先機,不斷推動綠色經濟創新發展,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切入。

完善制度體系,夯實綠色經濟發展根基。建議從頂層設計、考核體系和監管制度三個層面補齊政策短板。完善綠色經濟的頂層設計,建立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市場體系。建立綠色GDP為導向的考核體系,搭建符合區域特徵的綠色GDP統計核算體系。完善監督管理制度,強化“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環境准入負面清單”約束作用。

創新要素供給,增強綠色金融槓桿效應。依託成都建設國家西部金融中心契機,創新綠色信貸模式,打造成都綠色金融品牌,形成“綠色+”與“金融+”疊加效應。建立綠色金融標準體系,將“環保一票否決”納入信貸管理全流程。加大綠色經濟支持力度,重點支持綠色企業上市、綠色融資擔保和綠色產品服務創新等。

建立市場機制,降低資源環境外部成本。推進自然資源使用和環境汙染排放的責任和產權歸屬劃分,建立資源環境產權市場化運作機制。探索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將高資源消耗、高汙染排放、高處置成本的產品生產者對其產品承擔的資源環境責任從生產環節延伸到流通消費、回收利用等全生命週期。加快構建成都碳排放權交易市場。

引領消費升級,激發綠色產品高端需求。引導市民生活和消費向綠色時尚演進,從需求端刺激綠色經濟市場規模增長,加強綠色生活高端引領。擴大節能設備使用補貼範圍,開展線上與線下節能補貼同步並行。加強綠色品牌打造,對在蓉優勢綠色產品和綠色服務提供統一品牌運作,統一質量標準,統一檢驗檢測,統一營銷推介。

培育新興業態,豐富綠色經濟應用場景。鼓勵綠色專業化服務創新供給模式,豐富綠色經濟應用場景。推廣第三方綠色服務,推行環境汙染治理綜合服務採購。完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配套服務,積極引進提供“一站式碳服務”的領軍企業入駐成都,引進碳資產開發管理、能源審計、節能評估等新業態,搭建市場需求對接平臺、低碳技術轉移機制等,為綠色產業提供精準服務。(作者系成都市經濟發展研究院專家)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客戶端 記者 程怡欣 劉金陳 李豔玲 編輯 楊馥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