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留文化脈絡 打造文化地標

保留文化脈絡 打造文化地標

今年,成都市發佈《建設西部文創中心行動計劃(2017—2022年)》,從政策、土地、人才、技術、平臺等方面大力支持文創產業發展,為成都文創企業發展注入了新力量。新機遇面前,從事成都文創產業相關工作的職能單位與企業應如何把握?昨日,我市建設西部文創中心工作培訓會上,分別來自邛崍有美堂、梵木創藝區、臨邛文博創意產業示範區、天象互動的眾創空間4個文創項目的相關負責人現身說法,以鮮活生動的案例,展現我市文創產業的發展新思路。

保留文化脈絡

活態利用空間

“城市中的老房子、老巷子拆遷之後如何發揮作用?做停車場?做綠地?這對於我們來說其實是一個重要的課題。”去年5月,總建築面積1.2萬平方米的邛崍有美巷子竣工,既保留街巷特色又充滿現代藝術氣息。打造該項目的上海德贏行投資集團郭怡霆直言,通過特色街區建設,保留城市文化的脈絡,打造城市的文化地標。

相比於去年竣工的有美巷子,梵木創藝區更為市民熟悉。經過兩年的打造,創藝園區內已構建了完整的音樂演出產業鏈,這裡每週都有各具特色的音樂演出,吸引了大量的觀眾。此外,設計、展覽、美術等文創企業紛紛入駐,創意經濟已然在園區內遍地開花。園區的辦公室都以原鋼管廠的廠房為基礎,基本保留了原有的框架結構,隔出樓層。除此之外,便沒有了其他鋼筋水泥的隔斷。公共設施的完善,讓梵木創藝區從一片破舊的廠房中脫胎,有了現代藝術中心的樣子。“我們注重的是空間的活態使用,創藝園區內可以做創意團隊孵化、音樂演出等多樣化的項目。8月,我們在武侯區的產業園項目也將動工,同樣是老舊廠房的改造。”四川正火文化傳媒有限責任公司CEO羅炳文介紹說。

找準定位

把握文創新機遇

隨著今年邛窯考古遺址公園開園,與三星堆、金沙遺址並列為四川三大考古遺址公園的邛窯遺址博物館再次走進人們的視野。當地還依託邛窯考古遺址公園,遺址公園將變成構建產業的“孵化器”,這裡構建了產業研發平臺,重點發展文博休閒產業、文博創意產業、藝術教育產業,著力形成文博休閒、文化旅遊、文化設計為主導的產業集群。

邛崍市邛窯文化保護領導小組副組長徐耘介紹:“找準了定位,找對了方向,這樣就成功了50%。以邛窯為符號打造文創產業鏈條,既切合本地歷史文化,又符合時下熱點。助推鄉村振興也是園區的一大核心工作,通過深度挖掘邛窯文化,在文物保護、文化傳承的基礎上,還要助推鄉村建設,走出一條具有當地特色的城鄉融合發展新路。”

成都天象互動眾創科技服務有限公司CEO盧宇翔也同樣表示,找準定位才能把握文創新機遇。“在當下社會,能讓人們付出時間的產品——數字內容是熱門,我們公司正以文創加科技的方式,打造眾創空間孵化科技企業。”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客戶端 記者 李雪豔 編輯 李懷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