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機制 深入改革 推進城鄉融合發展

週末,蒲江縣光明鄉櫻桃山上熱鬧起來。張先生一家一早便來到這裡,白天在果園裡採摘櫻桃、在農家樂美美地吃了一頓柴火雞;晚上則住進打造一新的民宿,在院子裡泡上一壺雀舌,和民宿老闆、天南海北的遊客們品茶聊天。

鄉村遊越來越紅火的背後,是城鄉經濟和社會生活的緊密結合與協調發展,而這個來自蒲江縣的片段,只是成都市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一個縮影。

去年,成都市第十三次黨代會將“建設城鄉統籌示範城市”列入了今後5年全市發展的總體目標,提出要堅持統籌兼顧、綜合平衡,不斷提升區域協同、城鄉融合的發展層次和水平,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繼續發揮城鄉統籌發展在全國的示範作用。當年11月,全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大會召開,以“十大重點工程”“五項重點改革”繼續深入推進城鄉融合發展。聚焦農村發展不充分、城鄉發展不平衡的主要矛盾,我市堅持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統籌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為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城市提供了堅實支撐。2017年全市實現農業增加值519億元、增長3.9%;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98元,增長9.1%;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到1.92:1。

健全機制 深入改革 推進城鄉融合發展

形態重塑

全域規劃一盤棋

騎上自行車,家住怡豐花園的市民李女士開始了週末的“休閒綠道遊”。沿著彎彎曲曲的錦江綠道,初夏的朝陽穿過濃密的樹蔭投下了斑駁的光影,兩旁綠化帶中各色花兒競相開放,一路前行,造型各異的現代化高樓,一望無際的綠色菜地,翠竹環繞的林盤美景,青瓦白牆的川西民居……城市和鄉村在身邊移步換景,交相輝映,“這哪裡是城市?哪裡是農村?”李女士感嘆道。

錦江綠道是成都天府綠道體系中的核心“一軸”,北起都江堰紫坪鋪水庫,南至雙流區黃龍溪古鎮,途經都江堰市、郫都區、五城區、高新區、雙流區、天府新區10個區(市)縣,串聯起紫坪鋪、三道堰、黃龍溪等9個城鎮。與以往任何一條綠道都不同的是,它既不是城市綠道,也不是田園綠道,而是融合了城鄉各種形態,跨越了五大文化主題的城市綠帶。這條全長240公里的綠道如翡翠項鍊般穿過千年成都,串起了現代化天府新區、大熊貓國家公園、都江堰精華灌區、錦城十八景、黃龍溪水鄉古鎮、古蜀農耕田園以及生態溼地、川西林盤、農民新居,構建出一幅展現天府文化的“千年錦江畫卷”。

氣勢磅礴的錦江綠道,正是我市堅定不移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全域規劃建設一盤棋的集中體現。按照成都市第十三次黨代會確定的“東進、南拓、西控、北改、中優”發展戰略,我市開展了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修編,推動城市格局由“單極”向“雙城”邁進、圈層發展向“多中心”支撐轉變,構建“雙核+功能區+特色鎮(街區)+新型社區(林盤聚落)”四級城鄉體系,重塑城鄉空間形態和經濟地理。

在全域城鄉一盤棋的規劃下,各類資源要素也在城鄉間融合、流動。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我市創新人才要素供給,實施“蓉漂”計劃,改革人才落戶制度,實施人才安居工程,建設人才綠卡體系,引導人才、技術、土地、資本等要素向農村集聚;創新技術要素供給,規劃建設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和農業科技創新中心“兩個平臺”,先後與中國農業大學、四川農業大學、四川省農業科學院簽訂校地合作協議;創新土地要素供給,全面完成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土地承包經營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等農村產權確權頒證,健全農村產權交易服務體系,推進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試點,加快完善土地出讓、租賃、入股和增值收益合理分配機制,激發土地要素活力;創新資本要素供給,加大財政對“三農”的支持力度,2017年各級財政對“三農”的投入達494.43億元,同口徑增長17.4%。搭建“農貸通”金融綜合服務平臺,發展農村普惠金融,健全農村產權抵押擔保、融資風險防控機制,2017年涉農貸款餘額6014億元,同比增長9.8%,農村產權抵押融資180.1億元。引導社會資本投入農業農村,2017年社會資本參與實施農業項目389個,完成投資282.17億元,其中重點項目43個,完成投資100.5億元。

改革為綱

打破城鄉二元瓶頸

4月20日,郫都區戰旗村再次受到了全國關注——2015年,郫都區被確定為全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試點,當年9月7日敲響全省首宗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競拍成功的“第一槌”,經過兩年多的建設,這塊面積13.447畝的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上,一個情景院落式商業街區——戰旗第5季·香境正式開街。

傳統的川西民居風格,加上徽派建築的元素,再加上藏式建築在色彩運用上的鮮豔和大膽,讓戰旗第5季·香境格外引人注目。這片總建築面積近1萬平方米的建築集合了鄉村民宿酒店、餐飲美食街、特色手工體驗坊為一體的情景院落式商業街區,也讓這個全國聞名的村莊有了比肩城市的現代化商業綜合體。

現代化的商業綜合體引來了現代化的運營。雖然項目在農村,可擅長城市商業運營的邁高旅遊公司卻對其青睞有加,與戰旗村共同成立了戰旗景區管理公司,從景區規劃、招商,到景區統一推廣運營,確保景區人氣持續火爆。目前全球民宿預訂大牌“途家”已經入駐,預計在年底開業;特色美食街區商家正在加緊裝修,預計在今年國慶全部開門營業;由郫都區蜀都鄉村振興投資公司打造的“郫都戰旗精品”項目也入駐香境,這裡展示的郫縣豆瓣、先鋒蘿蔔乾、蜀繡等郫都特色產品受到了遊客的青睞。“我們看好戰旗村的發展,這裡將會是一個讓城市人嚮往的鄉村旅遊目的地。”邁高總經理曾旭東告訴記者。

僅僅兩年多以前,戰旗村還是川西壩子上一個極為普通的小村莊,可如今已“長”成了一個城裡人嚮往的現代化新農村,這便是改革的力量。作為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全國第二批農村改革試驗區,成都在改革之路上從未停步。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全面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保持土地承包關係長久不變;推進農村土地“三權分置”,落實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依法保護集體和農戶的所有權、承包權,平等保護各類市場主體的土地經營權,集體土地所有權、農戶承包經營權確權頒證率達100%,業主土地經營權依申請實現應頒盡頒;推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大力培育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各類社會化服務組織,推行“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龍頭企業+家庭農場+基地+農戶”等模式,提升小農生產組織化程度,完善“訂單收購”“保底分紅”“二次返利”等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戶分享現代農業全產業鏈增值收益;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引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在清產核資、明晰產權的基礎上,開展成員界定和股份量化,組建股份經濟合作社、集體資產管理公司等新型集體經濟組織,盤活用好集體資產資源,採取土地統一經營、資源開發利用、提供勞務服務等多種方式,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實現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

產業跨界

農商文旅融合發展

清晨的薄霧還未散去,都江堰市龍池鎮紅色社區的果農張克明一大早便向山上的獼猴桃果園趕去,正值獼猴桃授粉的季節,為了2018年的收成,他可是一點也不敢馬虎。“我們現在的獼猴桃緊俏得很,就算客商不上門來收都有好去處!”

張克明口中的“好去處”正是山下的精品民宿酒店。“2017年我們與當地老百姓合作的4個營地,共計1000多畝獼猴桃已經全部銷售或是預訂出去了,今年的訂單比去年更多!”酒店銷售代表許成龍指著厚厚一沓訂單告訴記者,從2016年開始,酒店與果農簽訂合作協議,雙方按照“小農戶+現代農業”的經營方式,由酒店委託果農生產高品質的獼猴桃,然後再由酒店通過自有平臺向遊客和會員銷售。“我們的天然優質獼猴桃每公斤均價為40元,高出同一品種零售價格近4倍,儘管這樣,還是供不應求。”許成龍告訴記者,酒店遊客和會員除了零售購買以外,不少人還選擇了認養獼猴桃樹。“一棵樹一年的認養費用是500元左右,獼猴桃成熟後所有收成都屬於業主,這種定製化服務也受到了大家的熱捧。”

一個漫山遍野普普通通的獼猴桃,竟然完全不愁賣,還能賣個好價錢,這得益於產業不斷“跨界”,產業鏈條不斷延伸。據悉,按照“農業+旅遊”的思路,我市將打造都江堰精華灌區休閒旅遊群和龍門山、邛崍山系山地旅遊區,提升建設風貌特色化、功能現代化、服務標準化的200個特色主題民宿和100個特色文化酒店,打造100個AA級林盤景區、30個AAA級特色鎮(街區)、10個AAAA級天府古鎮,塑造“中國川西林盤聚落”“天府古鎮文化”“成都平原四季田園風光”等旅遊特色品牌;萃取川西林盤文化、川菜美食文化、都江堰水文化、大熊貓文化、茶馬文化、三國文化等特色文化精華,我市將規劃建設一批農業文創示範園區、農業文創空間,打造一批具有成都平原特色的農業主題公園、鄉愁館、創意設計館、文化博物館、博覽園和農業文創小鎮、文創主題農莊、文創休閒農場、文創農藝工坊,培育一批農村文創智庫、文創企業,形成200個以上“農業+文創”基地;依託龍門山、龍泉山等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我市將大力實施“農業+康養”行動,打造50個以山地運動、森林康養為主的健康養生基地;圍繞“農業+會展”,我市將加快建設天府農業博覽園,提升成都國際都市現代農業博覽會、中國·四川(彭州)蔬菜博覽會等農業展會的對外影響力,支持涉農企業、協會組團參加國內外各類農業展會,推動農業會展經濟快速發展。

【奮鬥者說】

郫都區安德鎮廣福村村支書汪生富:

農廢殘料變身加工原料

畝均增收千元

“5月廠區就能正式建成,6月通過質量認證後就能正式投產了。”郫都區安德鎮廣福村村支書汪生富告訴記者,隨著廣福村的韭黃產業一天天壯大,環境治理和產業發展的矛盾就在一天天激化。而廣福村與中國川菜產業園相連,一個偶然的機會,汪生富與園區內的龍頭企業潤禾家園達成共識。潤禾家園在廣福村設置了研發中心和生產車間,將利用幹撕韭黃廢料進行深加工,製成韭菜調味品等製品。工廠投產後每天能解決70噸—90噸幹撕韭黃廢料,年生產能力預計在2000噸左右。到時候,不僅是廣福村,周邊村鎮的幹撕韭黃廢料都能變廢為寶,成為生產韭菜製品的原材料。“給放錯了地方的廢料安好新家,老鄉們將廢料賣給企業,每畝還能增收1000元。”汪生富給記者算了筆賬,幹撕韭黃廢料變廢為寶,解決了環境治理的大問題,每年能減少近10萬元的環境治理經費開支,同時,每年全村能增收200多萬元。

【市民聲音】

蒲江縣甘溪鎮明月村村主任陳奇:

城鄉融合

新農村有新未來

迎來送往,籌備活動……這段時間,蒲江縣甘溪鎮明月村村主任陳奇特別忙,剛剛落成的“呆住|明月文化藝術酒店”正式投入使用,詩人阿野的詩歌創作工作室——晤裡,也投入試運行;藝術家、美食家熊櫻的櫻園也在如火如荼地生長著。此外,茶主題空間、皮影藝術博物館、設計工作室、主題民宿也在陸續建設。“在這裡,我們新村民和老村民和諧相處,年代感和時代感相互交融,一邊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耕生活,一邊是圖書館、藝術館、畫廊、咖啡館、陶藝館、民宿、藝術酒店、劇場。”陳奇介紹,明月村這個幾年前剛剛脫貧的小山村,用一個個文創項目,為村民們打開了一種新的生產生活方式,也為城市人開啟了全新的田園旅居生活。“城鄉融合,新農村有新未來!”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客戶端 記者 陳泳 李萌 編輯 李懷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