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和技術的雙豐收:「2018坦尚尼亞農業技術培訓班」順利落幕

當地時間10月27日下午,由達累斯薩拉姆大學孔子學院、中國援坦桑尼亞農業技術示範中心共同主辦的“2018坦桑尼亞農業技術培訓班”結業儀式在位於莫羅戈羅省(Morogoro)達卡瓦鎮(Dakawa)的中國援坦桑尼亞農業技術示範中心順利舉行。達大孔院外方院長穆坦貝教授(Prof. Mutembei)、示範中心主任王騫教授等出席結業儀式,併為學員們頒發了結業證書。

語言和技術的雙豐收:“2018坦桑尼亞農業技術培訓班”順利落幕

嘉賓和學員們合影留念

穆坦貝教授祝賀學員們順利參加此次農業技術培訓。他曾多次前往中國,親眼目睹了中國的發展。他認為,中國的農業技術非常先進,農業發展很快,坦桑尼亞人民要珍惜機會,多多向中國專家學習,同時將所學所得分享給更多的人。他很高興看到在孔院漢語老師的指導下,學員們已經可以說一些簡單的漢語,希望未來學員們能夠繼續學習漢語,這對他們與中國專家的溝通將有很大的幫助。

語言和技術的雙豐收:“2018坦桑尼亞農業技術培訓班”順利落幕

穆坦貝教授講話

語言和技術的雙豐收:“2018坦桑尼亞農業技術培訓班”順利落幕

穆坦貝教授考察試驗田

王騫教授祝賀學員們圓滿完成此次培訓。他說,經過一週的培訓,學員們對中國農業技術,尤其是水稻生產的全過程有了更全面的瞭解。坦桑尼亞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技術尤為重要。他發現此次培訓中,學員們對漢語和中國武術的熱情非常高。未來,示範中心將繼續與孔子學院合作舉辦農業技術培訓,培訓時間會更久,內容會更全面,形式會更多樣。“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他希望學員們能夠真正的掌握技術,並傳播給更多的人。

語言和技術的雙豐收:“2018坦桑尼亞農業技術培訓班”順利落幕

王騫教授講話

培訓期間,中國專家們為學員們開設了“中國水稻育種”“中國水稻高產經驗”“水稻機械化生產技術”“水稻病蟲害防治”“水稻配肥技術”“水稻存儲與加工”等相關講座,達大孔院張豐老師和張利萍老師協助翻譯,幫助學員們克服語言障礙,搭建溝通橋樑,更好地理解中國農業技術,與中國專家們進行交流。此外,學員們還體驗了多種機械設備,參觀考察了水稻試驗田等。

語言和技術的雙豐收:“2018坦桑尼亞農業技術培訓班”順利落幕

學員們認識農業機械設備

語言和技術的雙豐收:“2018坦桑尼亞農業技術培訓班”順利落幕

學員們體驗農業機械設備

語言和技術的雙豐收:“2018坦桑尼亞農業技術培訓班”順利落幕

張豐老師協助講座翻譯

語言和技術的雙豐收:“2018坦桑尼亞農業技術培訓班”順利落幕

張利萍老師協助講座翻譯

此次培訓中,漢語課成為最大亮點,這是達大孔院利用“漢語+”模式服務當地社會的一種嘗試。張利萍老師和本土漢語教師張豐給學員們帶來了綜合漢語和農業漢語課程,教學員們學會用漢語打招呼,並用漢語說各類農作物、蔬菜瓜果、家禽家畜等。學員們的漢語學習熱情非常高,紛紛詢問老師們哪裡可以繼續學習漢語。據瞭解,達大孔院正計劃開設線上的農業漢語課程,學員們充滿了期待。

語言和技術的雙豐收:“2018坦桑尼亞農業技術培訓班”順利落幕

張豐老師教綜合漢語

語言和技術的雙豐收:“2018坦桑尼亞農業技術培訓班”順利落幕

張利萍老師教農業漢語

此外,達大孔院武術教師郭守靖還給學員們開設了中國功夫課程,教學員們“打太極”。他告訴學員們,太極不是一種搏鬥,而是一種交流,是一種剛柔並濟的運動。期間,他給學員們做了題為“太極哲學與養生實踐”的講座。他藉助一雙筷子解釋太極陰陽說:筷子只有一雙時,才是筷子;太極有陰陽兩儀時,才是太極。

語言和技術的雙豐收:“2018坦桑尼亞農業技術培訓班”順利落幕

郭守靖老師帶領學員們練習中國功夫

語言和技術的雙豐收:“2018坦桑尼亞農業技術培訓班”順利落幕

郭守靖老師介紹太極文化

通過為期一週的培訓,學員們不僅瞭解了水稻生產技術,也學習了漢語,體驗了中國武術,收穫頗豐。此次培訓是一次技術上的提升,更是一次語言上的融合,學員們感觸頗深。

姆巴拉卡(Mbaraka)是坦桑尼亞農業技術研究所(達卡瓦中心)的水稻研究者,大學畢業以後一直從事水稻研究工作,已經十年有餘。他認為,中國水稻種植技術有很多值得學些的地方。他特別喜歡此次培訓中的漢語課程,目前他對漢語有了一個初步瞭解。未來,他將繼續學習漢語,希望能夠用漢語和中國專家交流。培訓結束後,他還組織建立了漢語學習群。

語言和技術的雙豐收:“2018坦桑尼亞農業技術培訓班”順利落幕

學員姆巴拉卡(前排左二)

伊斯瑪伊爾(Ismail)是此次培訓班的班長,接下來將作為協調員與示範中心保持聯絡。他是達卡瓦鎮的農業指導員,從1987年從事農業生產工作,已經有31年。他認為,此次培訓內容豐富且實用,從水稻育種到病蟲害防治,再到儲藏與加工,增長了他的農業技術知識,可以讓他更加自信地指導村民們開展水稻種植工作。此外,這次培訓中增加的漢語和武術學習讓他印象頗深,他說“我把老師教的漢語都認真寫下來,回去我要慢慢複習。”

語言和技術的雙豐收:“2018坦桑尼亞農業技術培訓班”順利落幕

學員伊斯瑪伊爾(前排左一)和希都拉(前排右一)

希都拉(Thedora)女士是參加此次培訓的四位女學員之一,她是達卡瓦鎮誇姆胡齊村(Kwamuhuzi)的農業指導員,此次她和他的丈夫一起參加培訓,他的丈夫是坦桑尼亞農業技術研究所(達卡瓦中心)的副所長。夫妻倆從事農業研究多年,他們經常與示範中心的專家交流,將學習到的農業技術分享給村民們,在中國農業技術的指導下,近幾年村裡的水稻產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以後,她希望能夠參加更多的培訓,希望學習更多的漢語。

坦桑尼亞是一個農業大國,全國70%的人都在從事農業生產相關活動,中國是農業大國。中國的農業技術對坦桑尼亞有很大的指導意義。此次培訓由達大孔院主導開辦,依託中國援坦農業技術示範中心展開,取得了良好的反響。達大孔院將繼續與示範中心合作,開展更為豐富多樣的培訓,出版一系列斯語版農業教材,將中國農業技術推廣給更多的人。此外,達大孔院還計劃開設線上的農業漢語課程,讓更多的人有機會、有途徑學習農業漢語。此次培訓是達大孔院利用“漢語+”模式服務當地社會的一次成功實踐,達大孔院將進一步支持中坦在農業等各領域的交流與合作,為雙方搭建溝通的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