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幼兒教育=讓孩子輸在起跑線?錯!

朋友每天不是在戶外爬高上低,就是在室內做遊戲、手工,老師也不留家庭作業。

這一與國內幼兒教育完全不同的情況,讓很多人對德國幼兒教育存在誤解,認為他們只有玩,並不教學,似乎是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了。


德國幼兒教育=讓孩子輸在起跑線?錯!


而事實並非如此,德國的幼兒教育並不是不教學,只是他們提倡的教育理念是「不要過早過度開發兒童智力」。

德國的兒童教育究竟啥樣?


立規矩,從小開始

在德國的幼兒園裡總有很多規矩,不論年齡大小,都要按規矩執行。不允許攀爬桌子,不允許玩食物或邊走邊吃,不允許把餐刀放進嘴裡,不允許打人,玩具不玩了要放回原位,不允許帶家裡玩具去幼兒園,吃多少拿多少

德國幼兒教育=讓孩子輸在起跑線?錯!

甚至對家長們也有一串規矩:

  • 每天必須提前15分鐘左右送到幼兒園,留出飯前熱身的時間;
  • 一旦進入幼兒園就不能抱著孩子,一定要讓他們步行;
  • 幼兒園放學後,接到孩子必須馬上離開,不能逗留;
  • 最好調整晚飯時間六點吃飯、七點洗漱上床晚安故事熄燈睡覺;
  • 家長勇於說不,即使她躺地打滾,大人走開就好。

可以說,“立規矩”是德國幼兒園的核心。如果涉及到原則問題,德國老師一定會說Nein(不),完全不商量,堅決執行。

德國幼兒教育=讓孩子輸在起跑線?錯!

有一段描述總結了從小立規矩的用意所在:

一切有了界限就好說,孩子會變得理性,嚴格遵守的準則。隨著父母對正確行為的反覆訓練和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思想教育,時間一長成為自然,孩子就會把遵守這些規則當作自己的本分。

明確適當的獎懲原則和方式是讓正直、誠實、盡職盡責等觀念深入孩子的心靈,讓它們確確實實成為他們的行為準則。

於是無論是成年人還是孩子,都把維護公共紀律,愛護公共環境,在各種場合講究文明和秩序看成是無可置疑的事情。


幼兒園混齡班

德國的幼兒園很多采取混齡制度。一個班裡,可能會有六歲的孩子,也可能會有三歲的孩子。雖然看上去很難管理,但在混齡幼兒園,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活動時間也不同。這樣的搭配也更好地分佈了老師的職責。

德國幼兒教育=讓孩子輸在起跑線?錯!

對於這種制度,家長們最擔心的莫過於霸凌的潛在威脅。但事實證明,大孩子在混齡環境中有很多天然的機會鍛鍊領導力和照顧弱者,這對發展孩子的社交能力、情商和同理心都非常有幫助。小孩子也不自覺地跟隨大孩子的腳步,向大孩子看齊。

在力量不均的人際交往中,如何利用自己的優勢和特點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是每個人的必修課,越早開始越好。混齡班級恰好提供了這樣一個模擬真實社會的環境。

學習社會情感

德國的很多幼兒園都有一門“社會情感學習課程”(FAUSTLOS),目的是幫助孩子們發展他們的社會關係,加強自我意識。是不是聽上去很抽象?

幼兒園裡張貼的“社會情感學習課程”規則:

  • 安靜地坐著
  • 聆聽而不打攪別人
  • 如果我們想說什麼,舉手示意



德國幼兒教育=讓孩子輸在起跑線?錯!


△左邊是規則,右邊則是小朋友們畫的配圖

幼兒園的老師們會在課上和孩子聊很多關於情感的話題,以引導他們領會“社會情感”,把生活中的問題以比較積極的方式解決。

課程會分為不同的階段,涉及感情培養、感情管理等各個方面。孩子們在遊戲、談話的過程中,就能讀懂並疏通自己,理解並接納他人。

幼升小,充滿儀式感

德國家庭裡有小孩要進入學校時,往往整個大家庭都會積極參與慶祝。而幼升小的“入學禮拜式”則是更大的一個儀式,它帶領孩子告別幼兒園,並正式引導孩子進入下一個重要的人生階段:小學。這個儀式在德國的意義,不亞於聖誕節的平安夜。

德國幼兒教育=讓孩子輸在起跑線?錯!

儀式在教堂中進行,氣氛莊嚴,孩子們抱著“入學喇叭筒”坐在最前排,接受來自所有人的祝福。沒有歡快的兒童歌曲,沒有誇張地蹦蹦跳跳,也沒有人刻意的維持全場紀律,神父和牧師主持全場,用最簡單的樂器領唱,父母們跟著合,在他們認為最神聖的地方為孩子們祝福。

在禮拜上,孩子們受到熱烈的歡迎,它能讓孩子們更快進入角色,它的意義不僅僅是對小學生而言,對疑慮重重的小新生的家長也意義重大。


獨自步行上學

德國的小學會提醒家長,儘量避免父母接送小學生。看到這裡大家一定擔心起了安全問題,但德國在這一方面也早已運作了一系列成熟的方案。


德國幼兒教育=讓孩子輸在起跑線?錯!


德國著名的汽車協會會給即將獨自上學的孩子們培訓交通規則安全,教他們認識到汽車與馬路,行人與交通規則的關係。警察局會派專員來幼兒園給孩子們上示範課:遇到陌生人的各種行為應帶怎樣應對。

一些社會組織也會開講座,教父母如何帶領孩子度過獨自走路上學的階段。學校還會給孩子們發一件黃色的帶銀條的小馬甲,這樣就能方便司機及時發現前方行走的小朋友,避免事故的發生。

自由成長的下午

德國的教育主張在持守原則性問題的基礎上,鼓勵孩子們自有探索自己的興趣和發展方向。德國小學一、二年級,學生只在學校接受半天的課堂教育,下午通常1點左右就下課了。


德國幼兒教育=讓孩子輸在起跑線?錯!


全天制的學校,孩子不需要出學校就可以接受到託管,而半天制的,孩子們就要離開學校,去幼兒園裡設置的專門看管小學生的Hort或者學校附近獨立的託管中心(Schulkinderhaus),當然也有一些家長不把孩子送到託管機構。

下午的小學生們在做什麼呢?當然,完成作業是必須的。但這並不會佔用太久的時間。

德國幼兒教育=讓孩子輸在起跑線?錯!

重心在於託管中心的興趣班,一般分為四大類:運動,藝術,手工和自然科學。在摸索中,小學高年級的孩子往往都能固定下來一兩項自己的興趣愛好,也有了比較鮮明的性格特徵:喜靜還是愛動,文藝還是科技,孩子們的“專”往往就是建立在前期的各種分散的嘗試中。

最重要的課程:閱讀

小學生處在還需要適當引導的階段,德國小學通常會給家長以建議:帶孩子們去家附近的圖書館,關注各項適合孩子的閱讀活動;以身作則,自己先捧一本書來看,孩子看到就會跟著學。

與孩子共讀繪本,提一些有趣而簡單的問題,養成閱讀後思考的好習慣;帶孩子一起去選書,讓孩子有機會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書;填寫“讀書證”,讓爸爸媽媽或其他家庭成員聽孩子朗讀,並簽上名字。

德國幼兒教育=讓孩子輸在起跑線?錯!

德國作為世界上書店最密集的國家,90%的德國人每年讀至少一本書,他們在從親子閱讀到引導兒童獨立閱讀的關鍵時期也是用心良苦。德國從繪本到更高階的圖書,建立了大量豐富的分級閱讀體系,幫助孩子從小讀書就很有系統性,涉獵範圍也很廣。

在德國,有幾個特別出名的分級閱讀書籍系列,比如Bücherbär書熊,Leserabe閱讀烏鴉,Leselöwe閱讀獅子,Leserätsel閱讀謎團以及Duden杜登的Leseprofi專業閱讀。


德國幼兒教育=讓孩子輸在起跑線?錯!


美國黑人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說:“一個國家的繁榮,不取決於她的國庫之殷實,不取決於她的城堡之堅固,也不取決於她的公共設施之華麗;而取決於她的公民的文明素養,即在於人民所受的教育,人民的遠見卓識和品格的高下。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

看了德國人對孩子的教育,你還認為他們是“輸在起跑線上”嗎?其實是他們更懂得怎樣教育,才能讓孩子不會“輸在起跑線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