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沈聊戲:「馬譚張裘」與趙燕俠

《老沈聊戲》上一期聊了馬譚張裘與李袁葉杜,有網友提到“馬譚張裘趙”五大頭牌。這一篇就聊聊這五大頭牌,作為上一篇的補充。

1956年前後,北京京劇團成立,形成了馬連良、譚富英、張君秋和裘盛戎四大頭牌的強大陣容。五年之後,即1960年底趙燕俠加入北京京劇團,亦掛頭牌,於是循前例有了“馬譚張裘趙”五大頭牌之說。

老沈聊戲:“馬譚張裘”與趙燕俠

趙燕俠是著名花旦演員,宗荀派,但在唱腔、發音、吐字、表演等方面有自己的特點並形成了獨特的表演風格。當時在劇壇上已有“趙派”的說法。解放後趙燕俠領導燕鳴京劇團長期活躍在首都舞臺上,雖然叫座,但因配角演員參差不齊,因此是趙唱獨角戲。北京京劇團是個大團,四梁四柱齊全,趙在舞臺上則如虎添翼。

北京團的老藝術家對“小字輩兒”的趙燕俠格外關照和尊重。1960年底北京京劇團在天橋劇場舉行趙加盟後的第一場演出,戲碼是譚富英的《晉楚交兵》和趙燕俠的《辛安驛》。譚富英特意把《晉楚交兵》放在《辛安驛》前邊演,來捧趙燕俠。丑角名家馬富祿是馬連良的老搭檔,輕易不給別人配戲,但是趙燕俠則是例外,在她的《梅玉配》《得意緣》《葉含嫣》裡,馬富祿都擔任重要角色,使戲更加精彩。

老沈聊戲:“馬譚張裘”與趙燕俠

趙燕俠在北京團常演的劇目還有《紅娘》《玉堂春》《花田錯》《盤夫索夫》等。這些都是她單獨主演的拿手好戲,據說當時她的票房比其他頭牌還紅火。

趙燕俠與其他四大頭牌合作演出傳統戲的機會並不多,馬連良和她演過一次《坐樓殺惜》,以後也就收了。五大頭牌雖然沒有公開合作演出過,但他們在內部聯歡中倒是有過一次。那是1961年2月,北京京劇團舉行內部除夕聯歡晚會,墩底的是《大八蜡廟》,由團裡主要演員“大反串”。五大頭牌馬連良反串武淨費德功、譚富英反串武丑朱光祖、張君秋反串花臉金大力、裘盛戎反串彩旦小張媽、趙燕俠反串武生黃天霸。此外,馬富祿演施世倫、李多奎演秦義成、李世濟演賀仁杰、小王玉蓉演褚彪等。雖然是反串又是內部聯歡,但是大家都像正式演出那樣認真一絲不苟。馬連良特意請侯喜瑞老先生為他勾臉把關,譚富英的武丑唸白清脆、身手矯健,趙燕俠雖是女流又專工花旦,但她飾演的黃天霸一招一式頗有大武生風範,腰腿功夫十分了得。連上了年紀的李多奎都較上勁兒,他扮演一個掃邊角色,卻還翻了個“高吊毛”,贏得全場喝彩。下臺後,有人對他開玩笑說:“您不過年啦?”李回答說:“要沒兩下子,也不敢應這個活兒啊!”

趙燕俠加入北京團的第二年,譚富英因患心臟病逐漸脫離舞臺,直到1962年夏,大病初癒的譚富英才重新露了兩次面,一次是在音樂堂與張君秋和裘盛戎合演《大保國》,另一次是梅蘭芳逝世一週年的紀念演出,他帶病主演了《大登殿》,當時專門有醫生在後臺守候,以防不測。這場戲是譚富英的最後一場演出,此後便徹底告別舞臺。他的戲就由譚元壽、馬長禮、高寶賢等人分別承擔了。可以說,譚富英告別舞臺標誌著北京京劇團的鼎盛期已經過去,“五大頭牌”之說也就徒有虛名了。

在北京京劇團的“後鼎盛期”,趙燕俠的藝術才華繼續得到展示和提高,她改編創排的新戲不斷,像《紅梅閣》《虹霓關》《得意緣》《白蛇傳》等。1963年,北京京劇團到香港地區做巡迴演出,馬連良、張君秋、裘盛戎是香港戲迷熟悉的演員,受到熱烈歡迎自不必說,而趙燕俠卻是首次露演,其壓力可想而知。那次她帶去了《碧波仙子》《荀灌娘》等拿手好戲,結果一炮而紅。特別是,她還有機會和姜妙香合演了三場《玉堂春》更是難能可貴。年逾七旬的姜妙香是梅蘭芳大師的老搭檔,趙燕俠能與姜老同臺演出自然是對她藝術成就的認可和肯定。

老沈聊戲:“馬譚張裘”與趙燕俠

1964年首都京劇舞臺掀起大演現代戲的高潮。趙燕俠又成為創作現代戲的骨幹力量。她和譚元壽、馬長禮主演的《沙家浜》 和裘盛戎、馬連良主演的《杜鵑山》都是流傳至今的優秀劇目。

“文革”爆發後,北京京劇團的這幾位頭牌均遭厄運:趙燕俠失去扮演阿慶嫂和賀湘(後來改為柯湘)的資格,裘盛戎被“控制使用”,組建“樣板團”時馬連良和張君秋則被清理出北京京劇團,調至由原梅劇團、尚劇團和荀劇團合併而成的北京京劇二團。北京京劇團四大頭牌或五大頭牌之說最終送進了歷史博物館,給戲迷們留下了永久的回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