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官教子啓示錄——王漁洋《手鏡》讀後感

古往今來,我國有許許多多官至高位卻清廉愛民的官員,清初官至刑部尚書的王漁洋,就是其中的一位。

王漁洋生於1634年9月17日,卒於1711年6月26日,是清初順治、康熙年間傑出詩人、文學家,繼錢謙益之後的文壇領袖,代表作‘’秋柳四章‘’聞名大江南北。

清官教子啟示錄——王漁洋《手鏡》讀後感

同時,他仕途極順,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官至刑部尚書。作為康熙皇帝倚重的高官,其廉政成就與政治素養深獲朝野認同,成為備受人們尊崇的“一代廉吏”。

王漁洋清廉愛民的思想和行為,集中體現在一封流傳至今的寫給其三子王啟汸的家書《手鏡》中。

清官教子啟示錄——王漁洋《手鏡》讀後感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王漁洋在戶部左侍郎任上時,其三子王啟汸出任唐山知縣候補知州。當時王啟汸不過年屆弱冠,獲此重任當然讓王漁洋實在放心不下。於是他總結自己做官的經驗準則五十條,親自手書下來,寄給兒子。並讓其“置座右”,天天學習對照,指導言行。

《手鏡》 共有50個條目,3000多字。王漁洋在該家書中明確提出,做一個好官必須恪守三個字:”清慎勤‘’。

他寫到: “皇上御書賜天下督撫不過‘清慎勤’三字。無暮夜枉法之金,清也;事事小心,不敢任性率意,慎也;早作夜思,事事不敢因循怠玩,勤也。畿輔之地,果為好官,聲譽易起。如不努力作好官,亦易滋謗。勉之,勉之!”

王漁洋一生恪守這三個字,仕宦四十五年,長期在兵部、戶部、都察院、刑部等重要部門任職。他始終廉潔自勵,不貪一錢。事無鉅細,均條分縷析,有據可查;案無大小,都認真核實,確保證據確鑿,杜絕冤假錯案。公務為重,急百姓之所急,夜批卷宗,高效辦案,僅四年揚州府推官任上即“完結大案八十有三”。

正因此,他不僅獲得了百姓的廣泛讚譽而且多次得到康熙皇帝的賞賜,記載的御賜墨寶就達十三件之多。

清官教子啟示錄——王漁洋《手鏡》讀後感

王漁洋始終堅持“做官自己腳跟須正”,對腐敗絕不姑息。早在康熙八年,王漁洋到江蘇清江浦海關造船廠任職時,發現廠裡的木材採購和海船打造都被大奸商湯甲操控,致使所造船隻質量低下,船員出海時頻頻發生海難。他對這種官商沆瀣一氣、損國害民的行為積極展開明察暗訪,嚴詞拒絕湯甲的錢色誘惑,也不懼其威脅和恐嚇,最終查清造船廠弊端叢生的根源並予以整治。

王漁洋認為為官要勤政盡責,嚴謹處事。對大事要事,要“恭敬待事。”《手 鏡》特別強調不擾民。“春秋課農,須身親勸諭鼓舞之。尤須減騶從,自備飲食,令民間不驚擾”。要管好錢糧,並要嚴查邪教,搞好治安。“地方如果有聚眾燒香拜佛,白蓮、龍天等邪教左道惑眾者,當於嚴牌甲時力禁之,早杜其源,勿令滋蔓。”

王漁洋強調為政要秉公執法,勿用重刑,勿濫刑。 “人命最重,極當詳慎,務於初招,確得真情。” “不可多準詞狀,不可輕易差人拘提,不可令婦女出官,不可輕易監禁,不可令久侯審理。隨到隨結,則案無留牘,不誤農事;而衙役亦不敢恐嚇詐騙矣。事體小者或事關骨肉親戚者,止當令其和息、自悔、自艾,亦教化之一端也。”

王漁洋對加強社會管理,確保安全穩定極為重視。他特別指出, “神會人雜,當令捕官彈壓之。嚴禁賭錢、吃酒、聚眾打架。” “有窩賭者,犯即枷示重懲,不宜輕縱。” “衙門倉庫巡邏、監倉防範俱要嚴緊。宅中上宿巡更,亦當每夜嚴緊。” “有司衙門嚴內外之防,是第一要緊之事。”

王漁洋重視文化建設,教化民心。指出“文廟當加意修茸,嚴其啟閉,潔其灑掃,嚴禁兵丁、衙役、閒雜人等賭博飲酒於其中。” “風俗教化所關甚鉅,每月朔望,會師儒講《上諭十六條》,須敷陳明白條暢,鄉愚人人可解,中才以下之人,皆可勉於為善,而不敢為不善。”

王漁洋提出要生活節儉,潔己為民。“日用節儉,可以成廉。而下人衣食,亦須照管,令其無缺。” “日用米、、肉、薪、蔬、草、豆之類,皆當照市價平買,不可有官價名色。” “居官以得民心為主,為民間省一分,則受一分之賜,誦聲亦易起矣。” “催徵錢糧各省不同,要以便民為主。” “地方萬一有水旱之災,即當極力申諍,為民請命。不可如山左向年以報災為諱,貽民間之害。” “必實實有真誠與民同休慼之意,民未有不感動者,不恃智術駕馭。”

王漁洋在生活上十分注意飲食起居,強健身體。指出“每日坐堂須早,早起用粥及薑湯禦寒氣。午堂亦須飯,,然後出,惟不可多用酒,酒後比糧審刑,尤斷斷不可,慎之慎之!‘’ “夏天出門,亦要帶棉衣、棉被褥之類,以防風雨驟寒。“ 深深愛子之情溢於言表。

最後,王漁洋在《手鏡》中寫到:“右五十條隨憶隨書,未有倫次,” 要求其兒子“時時玩味遵行,庶幾寡過,慎勿忽也。後有憶及者續寄鈔入。”

《手鏡》洋洋三千字,全都是周到的囑咐,殷勤的叮嚀。越過300多年的歲月滄桑,透過這些耳提面命般的諄諄教誨,我們仍然可以切身感受到王漁洋對於初次出仕的兒子的深沉父愛。同時,這也是王漁洋一生為人處事、為官從政的經驗總結。

清官教子啟示錄——王漁洋《手鏡》讀後感

現在王士禛紀念館展出的《手鏡》是石印拓本,共有24帖、3009字,其書法高秀俊逸,為漁洋先生的手跡。

《手鏡》涵蓋了王漁洋在立身處世、從政為官、執法審刑等方面的真知灼見,不僅在當時難能可貴,而且對今天的加強廉政建設、教育子女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可以說是清官教子的典範,是為人處世、為政做官之必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