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歷史」新中國成立初期老百姓怎麼存錢?

「走进历史」新中国成立初期老百姓怎么存钱?

「走进历史」新中国成立初期老百姓怎么存钱?
「走进历史」新中国成立初期老百姓怎么存钱?

全文共1195字 | 閱讀需4分鐘

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財政捉襟見肘,政府千方百計地開源節流。與之相伴,銀行儲蓄也誕生了一些富有時代印記的服務品種。

「走进历史」新中国成立初期老百姓怎么存钱?

“折實儲蓄”

“折實”是指將日常生活必需品的混合價確定為一個折實單位。例如,白粳米、生油、煤球、龍頭細布等物品,根據若干天市場平均批發價,以人民幣計算出一個折實單位牌價。

存款或認購時,本金折算成幾個單位;取款時,按存款的單位數及每日調整的單位付給本金和利息,以保證存款不受物價影響而縮水。這也就意味著,手中的鈔票在存款這天能買多少東西,到取款那天還能保證買到那麼多的東西。物價上漲形成的幣值差額,則由國家銀行予以補貼。

中國人民銀行開辦“折實儲蓄”後,各地紛紛推行這一特殊的保值業務。當時,陳毅與其他領導同志研究決定,亦決定在包括上海在內的華東37個城市開辦“折實儲蓄”業務,得以吸收社會上的大量存款,逐步打消了人們持幣搶購的恐慌心態。僅在上海,“折實儲蓄”吸收的存款,從1949年11月10日的73萬元就增加至11月底的400萬元。

「走进历史」新中国成立初期老百姓怎么存钱?

“愛國儲蓄”

新中國成立後,經濟建設需要大量資金。於是,到銀行存取鈔票被提升到愛國的高度,一場“愛國儲蓄、增產節約”運動席捲神州大地。

當年的媒體,以樸實的話語對民眾循循善誘:“祖國今年開始了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廣大勞動人民一方面應該貢獻出自己的力量,參加生產建設,為國家工業化而努力,一方面亦應該積極參加愛國儲蓄,替國家積累一些資金,運用於生產建設事業。這樣不僅符合國家的利益,符合整個工人階級的利益,同時也符合個人的利益。”

同時,銀行走街串巷宣傳“愛國儲蓄”的意義,講解儲蓄章程和辦法;組織流動服務組深入政府、企業,實行連帶上班制,方便儲戶存取款;降低存款起點,發行愛國有獎定期儲蓄存單、貨幣定額儲蓄存單。

「走进历史」新中国成立初期老百姓怎么存钱?

“售糧儲蓄”

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之際,對商品糧的需求日趨增大。1953年6月,糧食部在給中央的報告中陳述,1952年7月1日至1953年6月30日糧食年度內,共徵收糧食274億公斤,支出294億公斤。有的城市糧食供應告急,個別地方甚至出現糧農待價而沽、私商搶購囤積糧食的現象。

民以食為天。為解決糧食供求問題,方方面面沒少動腦筋。中國人民銀行為配合國家對主要農產品的統購統銷、幫助農民積累來年的生產資金,於1953年秋下發《關於在農村積極開展售糧優待儲蓄的指示》的文件。各地在秋季徵糧工作中,以優厚利息開展“農村優待售糧定期定額儲蓄”。

所謂優待售糧儲蓄存單,概括起來有幾個特點:一是對象明確,“限於向國家出售糧食、棉花及油料作物的農民存儲”。二是存單面額小、期限短。按有關文件規定,優待售糧儲蓄存單的面額為舊幣 1、3、5、10萬元四種,存單期限為1至6個月,任由農民選擇。三是利率優厚,如存期1至2月的利率為月息1分,高於同檔次一般儲蓄利率2.5釐,且免納利息所得稅。

不過,“售糧儲蓄”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僅在1953年和1954年推出過兩期。後來,由於信用合作化運動迅速發展,中國人民銀行決定自1955年起停辦此項儲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