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的接聽原理,接收分爲三個過程

手機接收過程可分為三個過程:

(1)高頻處理過程;

(2)中頻處理過程;

(3)音頻處理過程。

所謂高頻處理過程:就是負責放大和濾波,然後把放大或濾波後的信號處理成中頻信號供中頻處理部分使用,這個高頻變為中頻的技術革新稱為混頻。

混頻其實就是一道減法題,接收的頻率,雖然很高,但減掉一部分就變低了。如果說被減數是接收高頻的話,那麼減數就是由手機的頻率合成器提供的叫做本振信號。差頻的頻率就叫中頻。

手機的接聽原理,接收分為三個過程

減數可以比被減數大,也可以比被減數小。

已知接收的高頻為925~960MHZ:中頻為400MHZ;那麼本振信號是多少?

1.設本振信號為減數,接收高頻為被減數,已知中頻為差。那麼本振信號=高頻-已知中頻

即為:(925~960)MHZ-400MHZ=(525~560)MHZ

2.設本振信號為未知被減數,高頻為減數,已知中頻為差。那麼本振信號=高頻+已知中頻

即為:(925~960)MHZ+400MHZ=(1325~1360)MHZ

本振信號有兩種:一種是高本振,比接收頻率高的本振。另一種是低本振,比接收頻率低的本振。

手機的接聽原理,接收分為三個過程

由於雙頻手機即有900MHZ(概數),也有1800MHZ。為了節約成本,很多手機在900MHZ部分使用高本振,在1800MHZ部分使用低本振。假若都是使用高本振或低本振的話:頻率合成器的變化範圍至少是900MHZ,;假若在900MHZ部分使用高本振,在1800MHZ部分使用低本振,頻率合成器的輸出變化範圍就相對很小。舉例說明:

V998的中頻是400MHZ,其在900MHZ時使用高本振,其本振頻率為1325~1360MHZ:V998在1800MHZ時使用低本振,其本振頻率為:1405MHZ~1480MHZ

處理成中頻信號以後,就由中頻處理部分來完成了。中頻部分要完成放大,濾波,下變頻為音頻送音頻處理。

手機的接聽原理,接收分為三個過程

不同的手機中頻是不一樣的,甚至有的手機中頻為零,稱為零中頻。零中頻的手機諾基亞採用的比較多,那麼在零中頻的手機中,本振信號等於高頻信號。有的手機的本振是遠有於高頻的,為了保持零中頻,採用了分頻技術。即本振信號除以2便是2分頻,除以3便是分頻。從而使得本振和高頻相等,中頻為零。有的手機的中頻部分為一中頻和二中頻,那麼一中頻的產生是高頻減去一本振;二中頻就是一中頻減去二本振。那麼一本振和二本振有什麼區別呢?

有手機中,中頻是相對固定的一個值,但接收的高頻是不固定的,因它在一個範圍內是不固定的,主要取決於基站,基站分配給你什麼頻率,你就使用什麼頻率。那也就是說,本振也就會相應變化。但二本振是相對固定的,主要是因為一中頻不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