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小說「古今中外,空前絕後」古龍小說「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金庸小說“古今中外,空前絕後”古龍小說“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古龍的俠是現實人生的代表,是以“浪子”而聞名的。那些深入人心的形象不是純粹的好人、善人,也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英雄、大俠,而是亦正亦邪的無根浪子,也是大丈夫。有別於金庸筆下以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思想為指導的“俠之大者”,古龍所寫就的是有道家傾向的“俠之風流”是如莊子般飄逸灑脫、高遠出塵的天外高客,表現的是對壓抑不住的自由、浪漫、風流的雅望,追求的是個性的解放和自我意識的覺醒。他們身上有種種毛病和弱點,有不可提及的痛苦的根源,也有仁愛俠義和悲天憫人的精神,更有種洞悉人生後的靈動和灑脫。他們的言行處事不拘於格律規範而均發乎其內心本性,至於別人將其看為俠客、英雄抑或呆子、混蛋,他們都絲毫不放在心上。

金庸小說“古今中外,空前絕後”古龍小說“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在古龍筆下,傅紅雪是個古怪沉默患有癲癇病的跛子;孟星魂是個寡言冷峻不見天日的刺客;楚留香風流成性放浪不羈;陸小鳳好管閒事太過善良以至被騙……他們擁有著相同的特質:寂寞、飄泊、嗜酒、瀟灑、不合傳統、不合時宜。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做“浪子”。

古龍“浪子情結”的集中體現便是李尋歡,《無情劍客無情劍》也成為了古龍風格的代表作和藝術成就高峰。這部小說和這個人物都是有劃時代意義的。李尋歡是個悲劇英雄,他將至愛的女人林詩音讓給了朋友龍嘯雲,後又遭受龍嘯雲的背叛,面對阿飛的誤解和傷害,他也多次寬容。因他偉大的仁愛精神和俯仰無愧的正氣,“小李飛刀,例不虛發”已成為一種至神的境界,流傳為生命的精神和靈性。

金庸小說“古今中外,空前絕後”古龍小說“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李尋歡傳人葉開的戀人丁靈琳這樣說:“小李飛刀無敵於天下,不是他殺了多少人,而是因為他救了多少人。雖然他長於“一門三探花”的名門世家,衣食無憂,小李飛刀在兵器譜上已列第三,享譽天下,可他心中卻一直有揮之不去的痛苦和難以言說的憂傷。“他不但已覺得疲倦,而且覺得很厭惡。他平生最厭惡的就是寂寞,但他偏偏時常與寂寞為伍。”他想擺脫孤獨而故作放浪卻終難排解愁緒,即使浪跡天涯、借酒澆愁也無法求得解脫。李尋歡一生充滿苦難,但愛與友情、悲憫與仁慈是始終不變的,孤獨也是始終不變的。

金庸小說“古今中外,空前絕後”古龍小說“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尼采在論何謂崇高時把孤獨與勇、智、仁並列為四大美德:“對於我們來說,孤獨其實是一件美德,是對高潔的渴望和追求。”很多讀者喜歡李尋歡這個人物,並非是同情悲憫而是仰視崇敬,不單因為他的自我犧牲精神與高尚人格,更因為他是一個以孤獨為生活藝術的浪子。他時刻在提醒著自己的狀態,面對他人和麵對內心都呈現了這種孤獨。這是一種常人無法企及的境界,遺世而獨立,是自戀也是自找。李尋歡確實把孤獨作為了一種美德,作為了對高潔的渴望和追求,從而拔高了自己心靈的高度,如同當今的行為藝術者,用一般人沒有能力承受的方式,完成一種人生美學。我們因無法做到而去崇拜,心生敬畏。這是古龍的叛逆性,他構想了李尋歡這一浪子形象,並在寫作過程中演繹成心中的理想人格和自己的替身。

金庸小說“古今中外,空前絕後”古龍小說“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可以看出,“浪子”成為古龍的標記是由於他的作品有很強的自我表現性,人文合一。古龍身世飄零,內心孤獨,嗜酒如命,好女色但更重朋友。所以他在作品中貫注真實的個人經歷和人生感受,將自己性格中多個方面分解給筆下的各個人物,但無法脫離在他身上根植已深的浪子總基調。古龍有超乎常人的痛苦和寂寞,因為他“感到有一條可怕的鴻溝,把他同一切傳統分離開來,置於恆久的光榮之中。古龍在書中借天機老人之口評價李尋歡,其實也是在表達著古龍自己:“一個真正的高手活在世上,必定是寂寞的。因為別人只能看到他們輝煌的一面,卻看不到他們所犧牲的代價,所以根本沒有人能瞭解他。”

金庸小說“古今中外,空前絕後”古龍小說“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古龍後期成熟作品的主人公都是孤獨寂寞的,這種內心的空洞無法用任何事物來填補,也無法用任何成就來稀釋,它們既源於不可觸及的苦痛經歷,也源於高處不勝寒的莫名愁緒,這是古龍內心世界的真實寫照,並且也是人類生活的普遍悲哀,可以引起一些“高級”讀者“優雅的共鳴”。

如果說金庸的武俠小說是“古今中外,空前絕後。”那麼古龍的武俠小說也是同樣:之前一沒有任何人,將武俠小說寫得如此人情十足,仁愛之上;之後—亦不會再有任何人,造就這般風生水起,波詭雲譎的武林江湖。當得起好友倪匡所贈“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