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书店的前世今生——建国前泸州书店寻踪

泸州书店的前世今生——建国前泸州书店寻踪

泸州书店的前世今生——建国前泸州书店寻踪

智能化时代的今天,我们阅读的方式和习惯已经起了很大的变化,以前图书馆和书店对每一个喜好文学和有求知欲望的人来说,是惟一的选择,也是最好的去处,所以开卷有益。自打有了文字和书籍,人类的交流互动变得更为方便,而承载和发行这书籍的地方就是书店了。

而我们泸州经济、文化历来较为发达,文人荟萃,集美流芳,曾经又有那些书店较为有名呢?今天笔者就来为大家讲一讲泸州书店过去的故事。

清代康熙以后,泸州图书出版行业逐渐兴起,以“宏道堂”为代表的12家木刻书坊是泸州当年图书出版业兴旺发达的标志、“宏道堂”木版刻口、发行的书籍,畅销省内外及长江中下游各大城市、并在上海、南京、汉口、.重庆等地开设分号、在当地刻印、发行书籍。民国初年、新式印刷术迅速发展。外地机印书籍大量输入泸州、在木刻书坊相继衰落.同时,一批经营新书的书店逐渐兴起,据有关资料记载、民国期间当时泸州(泸县)有民营书店19家。

宏道堂书

泸州书店的前世今生——建国前泸州书店寻踪

坊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江西人杨宏道版卖唱书到泸州,在泸州市区钮子街(今仁和路原百货大楼处)开设“宏道堂”书坊,刻印售书。业务发展后,在西郊百子图侧,设印刷书坊.清道光初年,在成都、重庆开设“宏道堂”分店,扩展图书业务。清道光三十年(1850),杨氏后人杨继谟任泸州候补同知时,又在省内的宜宾、乐山和省外沿长江的宜昌、汉口、南京、上海等地开办书坊,店名均为“宏道堂”.十九世纪末叶是“宏道堂的鼎盛时期,在泸州有木刻、印刷工400余人,库藏书版数万块,其雕刻、印刷、装帧均为当时一流水平,刻印书籍品种广泛。

有启蒙读物《三字经》、《幼学琼林》、有通俗读物《百家姓》《女儿经》、《孝经》、《五言杂志》、《增广》;有文艺作品《封神榜》、《薛仁贵征东》、《孟姜女》;

有学堂、私塾教学用的“四书”、“五经”,有《康熙字典》、《古文观止》和经、史、子、集书籍;

有医药书《窦太师外科全书》6卷、《医宗全鉴》、《本草纲目》;

还有百家学说、占ト星相等各类书籍。

四川省图书馆特藏部现存“宏道堂”图书有《图注难经脉诀》八卷四册、《验方新编》六册、《本草原始雷公炮制合剂》四册、《还真经》、《地理人事须知》三十九卷十ニ册、《罗径透解》四卷二册、《春秋全径左传句解》八卷八册、《五方元音》二卷二册、《通鉴纲目》五十九卷、《圣武记》六册等。

泸州市图书馆也藏有《女科要旨》、《三指禅》等“宏道堂”出版的书籍。

“宏道堂”书坊由于历史悠久,销售数量、金额、利润极为可观,其后人以所获利润在泸州购置田产千余亩,成为当时泸州屈指可数的巨商之一且闻名全川清末明初,由于新式印刷技术的兴起,以木版雕刻为主的宏道堂”书坊逐渐衰落,后来只售书,不刻印,省内外各分店陆续停业变卖。民国19年(1930)杨氏唯一继承人杨选三,不务正业,吃喝嫄赌一应俱全,将家中田产当尽卖完,最后,其继母杨肖慎将泸州“宏道堂门市”以九千元大洋之价,卖给泸州另ー巨商肖则可,开办了百货商场“宝元通”。至此,有214年悠久历史的“宏道堂”书坊宣告结束。

说到宏道堂还有一个故事,就是与“乐善好施坊”的。

泸州书店的前世今生——建国前泸州书店寻踪

宏道堂的图书出版发行业务,可以做到当年承接业务、雕刻牌子、印刷、装订。无论品种、数量、装帧、销售,都远远超过了官府出版物,在长江流域、在巴蜀排名第一。此时,宏道堂书坊达到全盛时期。据《出版辞典》《四川图书发行志》载,清代四川图书业中,“一是重庆善成堂的顶子,二是泸州宏道堂的版子”之说。而在泸州则又有“高家的顶子(一门三进士),杨家的银子(巨商)”之说。有人形容宏道堂的“金叶子和书页子一样多”,可见宏道堂所集财富之多。何等风光。

俗话说:穷生奸计,富长良心,杨家在百子图后,修建了杨氏大院,大小朝门上刻有“宏道堂”三个大字,四合大院占地十余亩,前院为刻印图书作坊,左右两厢是印刷、装帧存放书版,后院是住居。杨氏后人发家不忘济困扶贫,将宽后街的房舍改为收养孤老残疾人的积善堂,逢年过节,门前施稀饭、衣物以济穷人。到了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05年),杨宏道的后人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要做大产业、扩大市场、必与官府打交道,子孙中要有人跻身官场,于是杨泮龙的儿子杨继谟取得功名,为侯选州同知,杨家从此步入了儒林官场。

适逢泸州长江发大水,洪水淹到钟鼓楼、大河街、小河街一片汪洋,灾民无数。朝廷赈灾钱粮又不能即时救助之时,宏道堂杨泮龙与儿子杨继谟设棚施米、施衣、施器物,救济灾民,一次施钱三千贯解决40多个无家可归的难民安生。洪水退后,又积极协助官府恢复生产、恢复市场、安定人心。

地方官奉报四川总督琦善,请求朝廷下旨旌表建坊,表彰杨氏乐善好施之举。道光皇帝得知后,非常高兴,下旨为宏道堂建坊,并勒授杨继谟为儒林郎,其父杨泮龙诰授奉直大夫,同时建乐善坊和节孝坊。四川总督琦善在“旌表儒士杨泮龙之妻李氏节孝坊”额上亲题“好善乐施”四个大字,署名:“文渊阁大学士、四川总督部堂琦善题。”

杨家得到皇上圣旨,将两坊合建为六柱五门石牌坊,也是泸州唯一保存完好的牌坊。此坊通高10米、宽7.4米,深3米,垂檐七滴水石坊,坊顶圣旨二字立书,四周九龙相护、象征九五之尊,左右联云:“圣德高明光日月;皇恩浩荡壮山河。”坊上书刻“节孝”二字,中方有“诰授奉直大大夫为杨泮龙立”,落识是:“侯选州同知杨继谟建坊,大清道光三十年孟春月上浣。”背面坊上书刻:“旌表儒士杨泮龙之妻李氏节孝坊”,“好善乐施”四字中书有“恩赐百岁联芳,杨泮龙立”,下有“勅授儒林郎杨继谟乐善坊。”正门中柱联云:“施三千贯以济贫穷,洵称善举;使四十人而得安饮,欣沐纶丰。”右坊牌上书刻:“仁凤”,左坊牌上书刻:“义举”,联云:“甘心苦节绣谷当,年荣膺紫诰;崇志乐施江阳,此日恩赐丹书。”坊后有联:“节以孝传饮赐鸾凤流芳远,福禄善庆宠锡龙章沛泽长。”左右牌上书刻:“冰壶”、“霜月”,柱联:“节励青年五夜闺中心是铁;恩荣白发九重天上字如金。”这座6柱5门坊,坊坊有题词,柱柱有联语。在四门坊牌上书刻:“树德”、“务滋”,柱联云:“大节如冰霜闺中白有千秋业;鸿仁周耄耋世上应多百岁人。”由甲辰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恩科举人侯选知县邓云骧拜题。五门坊牌上书刻:“为善”、“最乐”,柱联云:“抚成子之才,赖有贞心如铁石;恩及人之老,都教暮景保桑榆。”此联为已亥科(道光九十九年)举人景山教习邹容彦拜题。

宏道堂杨氏节孝、好善乐施牌坊,原建于宏道堂杨家大院前的石板路上,从百子图方望去高大、雄伟、壮观。立于坊下,举目便可见坊额题词、坊联、牌刻,其书法均出自名人和书家之手,其辞、其联与其坊主人乐善、节孝相关、颂扬、褒奖、光宗、流芳。坊上石刻图案构思精巧,布局严谨,人物、灵兽、瑞莲、器物栩栩如生,8个立式龟身龙头图案,堪称牌坊中浮雕一绝,寓意深远,让人遐思。

宏道堂牌坊后来因城市开发于2002年3月拆除,2008年1月移至洞宾亭大门前,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何氏书坊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泸州举人何飞凤官宦安徽和州州同,解甲归田回泸,开办书坊:选刻本朝12家文,镂刻《四书集注》等书籍及本人著作《未信编纂》,销行于世。

开智书局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3),泸县人集资6千两,创办开智书局,购日本造三号铅印机一部,有三号、五号铸字铜模各一付,是为蜀中创办新印刷业之始印书售卖3年,营业亏损歇业,将机器盘售于劝学所中学校、川南师院。

牖群书局

民国3年(1914),创办“牖群书局”,系石印机器印售书籍。至民国9年又租得旧铅印机器。民国11年火灾烧毁。

川南书局

民国10年(1921),在“五四”运动影响下,泸县人杨秀康在泸县开办“川南书局”。籍以传播新文化,新思想,次年歇业。

中华书局

民国17年(1928)中华书局在慈善路开办。首任经理徐子模,资本为100担米书。经营图书、课本、文具、书源来自重庆中华书局,为特约经销。会计徐彦如(中共地下党员)店员有李汝光、王德敖、房光诚、张明财、张文庆、徐明清、刘法良。店员待遇是:包伙食,每天工资1斗米;学徒除包伙食,每天发给1元钱剃头,每年发一套长衫,长裤。民国33年(1944)徐子模病故。由徐子平任经理,次年中华书局迁至三牌坊。继后由徐子平之要文复详继任经理。民国38年(1949),中华书局迁往水井沟营业,1952年歇业。

文成书店

民国19年(1930),原宏道堂头柜管事杨楚湘离开宏道堂后,在市区治平路开办文成书庄,折价购买宏道堂部份旧版,如《幼学琼林》、《随身宝》等,重新补刻印刷出售兼营笔墨,于民国37年(1948)歇业。

环球图书公司

民国21年(1932),泸州环球图书公司开办,经理陈韶春,次年3月,陈韶春应重庆广益书局经理李维新邀请去成都开办广益书局,泸州环球图书公司即停业。

商务印书馆泸州分馆

民国26年(1937)3月,泸州已有商务印书馆分馆,地址慈善路,经理刘述之,经营教材书、图书、兼营各种仪器、标本、模型。直至民国36年(1947)还在经营。

大东书局

民国26年(1937)3月,杨正安在慈善路79号开办大东书局,有资本400元,1人经营图书、文具。1952年因亏损歇业。

大时代书局

民国26年(1937),李明丰在慈善路开办大时代书局,经营图书、数材。并于民国29年(1940)7月14日、24日、29日在《泸县民报》第三版连续刊登宣传广告。至1950年歇业。

大华书局

民国28年(1939),魏朝屏、姚宝纲和张述之在市区慈善路103号合办大华书局有店员5人,资金近千元。利用门市与流动相结合经销图书、课本。民国31年(1942),分出部分书籍在宜宾开办书店,仍取名大华书局,由魏朝屏之弟魏德均负责。1954年对私营改造时,大华书局由新华书店安排为挂牌经销户。1956年公私合营时,由百货公司改为文具店。

人文书局

民国32年(1943),李远中出资1400元,在迎晖路8号开办人文书局,经营教材、图书和文具,并出版了泸县籍作家陈炜谟著《英语前置词》1952年歇业。

文心书局

民国33年(1944)6月,余伯政,邓建成和童炳云3人合资在大十字治平路开办文心书局,余伯政任经理,经营图书、教科书以及文具、字画,从重庆大华书局进货,后由童炳云任经理,夫妻二人经营图书、建国后。文心书局因出售于佑任书法字贴,被军事管制委员会整顿清理后,于1952年歇业。

竞文书局

民国36年(1947)竞文书局在市区迎路开设,经营图书、文具直至1952年歇业。

文谊书店

民国36年(1947)4月,李慎行在慈善路60号创办文谊书店,资本1550元,有店员3人。经营图书,发行方式有门市、邮购、流动供应。1954年对私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时由新华书店安排为挂牌经销户。1956年公私合营时,由百货公司并入文具店。

一明书局

民国36年(1947)5月,一明书局在人和路12号开办,系5人合资4200元联办。经销图书、文具。1951年经营亏损,1952年歇业。

光华书局

民国38年(1947),魏朝屏在迎晖路开办光华书局,自任经理。经营图书、文具销售方式:门市、批发、建国后迁至治平路74号,有店员9人,1956年,光华书局与文谊书店、大华书局合并为公私合营泸州市书店.1960年以后,由于书源不足,逐渐经营文具1964年改为公私合营文具店,不再经营图书。

利文钢笔行

民国27年(1938)开办,以经营文具为主,兼营图片,建国后,仍继续经营图片,特别是春节前后,挂历、年画、门画发行量较大,均从新华书店批进。1956年对私营改造,归口专营文具,不再经营图片。

我共产党人民国时期泸州办书店

中国共产党人在国民党统治时期,以创办书店的合法身份,宣传革命、筹集资金、开展活

动。也是我党发展图书发行事业的最早尝试。

泸县书店

民国28年(1939)3月,中共泸县中心县委在水井沟迎敌桥开办“泸县书店”,作为党的地下联络点。段敬修(县委委员)任经理,刘倜飞(党员,建国后在绵阳市新华书店工作)负责业务,店员有刘振东(党员)、向学荣,书店向党内外人土筹集800元作为开办资金。第一次进货,由泸县中心县委宣传部长赵利锋去重庆,通过川东特委书记汪平(即廖志高)和18集团军重庆办事处驻棉花街代表周怡去新华日报社、生活书店、新知识书店、读书生活出版社办理,为避免重庆国民党政府检查,书报交由天福轮船船主朱雅舟(中共党员)秘密运回发行的图书有《资本论》、《联共(布)党史》、《论持久战》、《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书店还大量发行《抗日三日刊》、《全民周报》、《群众周刊》等进步刊物,1939年9月11日,日本役略军飞机轰炸泸州,城内起火,泸县书店被烧毁部分,后经李芳琼(又名李青竹,中共党员,建国前夕牺牲于重庆中美合作所)多方奔走,将书店迁往学坎上(今名忠孝路)营业还挂出了“代订《新华日报》”的牌子,国民党宪兵和复兴社特务派人到书店内外监视,警察局长还亲自出面要书店取下“代订《新华日报》”的牌子泸县中心县委决定将部分已暴露的同志疏散隐蔽,刘倜飞等奉命离开书店;另派陈崇实(党员)任经理,翁明清任店员;并要书店抽出资金一千元作党的活动经费。1941年初皖南事变后,国民党军警宪特公开加紧了反共活动,书店书报经常被扣压,无法正常营业,陈崇实等同志被迫离开书店回农村教书,书店停业。

大众书店

民国36年(1947),中共地下党员何义在迎晖路开办大众书店,只有店员1人卖书不多,是地下党以售书为掩护,搞革命活动,建国后于1950年歇业何义即在川南行署工作,后任古蔺县文教局局长,因公路坍方遇难。

至此泸州建国前的书店情况就介绍完了,新中国成立,新华书店已于1950年进入川南,泸州的图书发行行业又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