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州書店的前世今生——建國前瀘州書店尋蹤

瀘州書店的前世今生——建國前瀘州書店尋蹤

瀘州書店的前世今生——建國前瀘州書店尋蹤

智能化時代的今天,我們閱讀的方式和習慣已經起了很大的變化,以前圖書館和書店對每一個喜好文學和有求知慾望的人來說,是惟一的選擇,也是最好的去處,所以開卷有益。自打有了文字和書籍,人類的交流互動變得更為方便,而承載和發行這書籍的地方就是書店了。

而我們瀘州經濟、文化歷來較為發達,文人薈萃,集美流芳,曾經又有那些書店較為有名呢?今天筆者就來為大家講一講瀘州書店過去的故事。

清代康熙以後,瀘州圖書出版行業逐漸興起,以“宏道堂”為代表的12家木刻書坊是瀘州當年圖書出版業興旺發達的標誌、“宏道堂”木版刻口、發行的書籍,暢銷省內外及長江中下游各大城市、並在上海、南京、漢口、.重慶等地開設分號、在當地刻印、發行書籍。民國初年、新式印刷術迅速發展。外地機印書籍大量輸入瀘州、在木刻書坊相繼衰落.同時,一批經營新書的書店逐漸興起,據有關資料記載、民國期間當時瀘州(瀘縣)有民營書店19家。

宏道堂書

瀘州書店的前世今生——建國前瀘州書店尋蹤

坊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江西人楊宏道版賣唱書到瀘州,在瀘州市區鈕子街(今仁和路原百貨大樓處)開設“宏道堂”書坊,刻印售書。業務發展後,在西郊百子圖側,設印刷書坊.清道光初年,在成都、重慶開設“宏道堂”分店,擴展圖書業務。清道光三十年(1850),楊氏後人楊繼謨任瀘州候補同知時,又在省內的宜賓、樂山和省外沿長江的宜昌、漢口、南京、上海等地開辦書坊,店名均為“宏道堂”.十九世紀末葉是“宏道堂的鼎盛時期,在瀘州有木刻、印刷工400餘人,庫藏書版數萬塊,其雕刻、印刷、裝幀均為當時一流水平,刻印書籍品種廣泛。

有啟蒙讀物《三字經》、《幼學瓊林》、有通俗讀物《百家姓》《女兒經》、《孝經》、《五言雜誌》、《增廣》;有文藝作品《封神榜》、《薛仁貴徵東》、《孟姜女》;

有學堂、私塾教學用的“四書”、“五經”,有《康熙字典》、《古文觀止》和經、史、子、集書籍;

有醫藥書《竇太師外科全書》6卷、《醫宗全鑑》、《本草綱目》;

還有百家學說、佔ト星相等各類書籍。

四川省圖書館特藏部現存“宏道堂”圖書有《圖注難經脈訣》八卷四冊、《驗方新編》六冊、《本草原始雷公炮製合劑》四冊、《還真經》、《地理人事須知》三十九卷十ニ冊、《羅徑透解》四卷二冊、《春秋全徑左傳句解》八卷八冊、《五方元音》二卷二冊、《通鑑綱目》五十九卷、《聖武記》六冊等。

瀘州市圖書館也藏有《女科要旨》、《三指禪》等“宏道堂”出版的書籍。

“宏道堂”書坊由於歷史悠久,銷售數量、金額、利潤極為可觀,其後人以所獲利潤在瀘州購置田產千餘畝,成為當時瀘州屈指可數的鉅商之一且聞名全川清末明初,由於新式印刷技術的興起,以木版雕刻為主的宏道堂”書坊逐漸衰落,後來只售書,不刻印,省內外各分店陸續停業變賣。民國19年(1930)楊氏唯一繼承人楊選三,不務正業,吃喝嫄賭一應俱全,將家中田產當盡賣完,最後,其繼母楊肖慎將瀘州“宏道堂門市”以九千元大洋之價,賣給瀘州另ー鉅商肖則可,開辦了百貨商場“寶元通”。至此,有214年悠久歷史的“宏道堂”書坊宣告結束。

說到宏道堂還有一個故事,就是與“樂善好施坊”的。

瀘州書店的前世今生——建國前瀘州書店尋蹤

宏道堂的圖書出版發行業務,可以做到當年承接業務、雕刻牌子、印刷、裝訂。無論品種、數量、裝幀、銷售,都遠遠超過了官府出版物,在長江流域、在巴蜀排名第一。此時,宏道堂書坊達到全盛時期。據《出版辭典》《四川圖書發行志》載,清代四川圖書業中,“一是重慶善成堂的頂子,二是瀘州宏道堂的版子”之說。而在瀘州則又有“高家的頂子(一門三進士),楊家的銀子(鉅商)”之說。有人形容宏道堂的“金葉子和書頁子一樣多”,可見宏道堂所集財富之多。何等風光。

俗話說:窮生奸計,富長良心,楊家在百子圖後,修建了楊氏大院,大小朝門上刻有“宏道堂”三個大字,四合大院佔地十餘畝,前院為刻印圖書作坊,左右兩廂是印刷、裝幀存放書版,後院是住居。楊氏後人發家不忘濟困扶貧,將寬后街的房舍改為收養孤老殘疾人的積善堂,逢年過節,門前施稀飯、衣物以濟窮人。到了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05年),楊宏道的後人逐漸明白了一個道理,要做大產業、擴大市場、必與官府打交道,子孫中要有人躋身官場,於是楊泮龍的兒子楊繼謨取得功名,為侯選州同知,楊家從此步入了儒林官場。

適逢瀘州長江發大水,洪水淹到鐘鼓樓、大河街、小河街一片汪洋,災民無數。朝廷賑災錢糧又不能即時救助之時,宏道堂楊泮龍與兒子楊繼謨設棚施米、施衣、施器物,救濟災民,一次施錢三千貫解決40多個無家可歸的難民安生。洪水退後,又積極協助官府恢復生產、恢復市場、安定人心。

地方官奉報四川總督琦善,請求朝廷下旨旌表建坊,表彰楊氏樂善好施之舉。道光皇帝得知後,非常高興,下旨為宏道堂建坊,並勒授楊繼謨為儒林郎,其父楊泮龍誥授奉直大夫,同時建樂善坊和節孝坊。四川總督琦善在“旌表儒士楊泮龍之妻李氏節孝坊”額上親題“好善樂施”四個大字,署名:“文淵閣大學士、四川總督部堂琦善題。”

楊家得到皇上聖旨,將兩坊合建為六柱五門石牌坊,也是瀘州唯一保存完好的牌坊。此坊通高10米、寬7.4米,深3米,垂簷七滴水石坊,坊頂聖旨二字立書,四周九龍相護、象徵九五之尊,左右聯雲:“聖德高明光日月;皇恩浩蕩壯山河。”坊上書刻“節孝”二字,中方有“誥授奉直大大夫為楊泮龍立”,落識是:“侯選州同知楊繼謨建坊,大清道光三十年孟春月上浣。”背面坊上書刻:“旌表儒士楊泮龍之妻李氏節孝坊”,“好善樂施”四字中書有“恩賜百歲聯芳,楊泮龍立”,下有“勅授儒林郎楊繼謨樂善坊。”正門中柱聯雲:“施三千貫以濟貧窮,洵稱善舉;使四十人而得安飲,欣沐綸豐。”右坊牌上書刻:“仁鳳”,左坊牌上書刻:“義舉”,聯雲:“甘心苦節繡谷當,年榮膺紫誥;崇志樂施江陽,此日恩賜丹書。”坊後有聯:“節以孝傳飲賜鸞鳳流芳遠,福祿善慶寵錫龍章沛澤長。”左右牌上書刻:“冰壺”、“霜月”,柱聯:“節勵青年五夜閨中心是鐵;恩榮白髮九重天上字如金。”這座6柱5門坊,坊坊有題詞,柱柱有聯語。在四門坊牌上書刻:“樹德”、“務滋”,柱聯雲:“大節如冰霜閨中白有千秋業;鴻仁周耄耋世上應多百歲人。”由甲辰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恩科舉人侯選知縣鄧雲驤拜題。五門坊牌上書刻:“為善”、“最樂”,柱聯雲:“撫成子之才,賴有貞心如鐵石;恩及人之老,都教暮景保桑榆。”此聯為已亥科(道光九十九年)舉人景山教習鄒容彥拜題。

宏道堂楊氏節孝、好善樂施牌坊,原建於宏道堂楊家大院前的石板路上,從百子圖方望去高大、雄偉、壯觀。立於坊下,舉目便可見坊額題詞、坊聯、牌刻,其書法均出自名人和書家之手,其辭、其聯與其坊主人樂善、節孝相關、頌揚、褒獎、光宗、流芳。坊上石刻圖案構思精巧,佈局嚴謹,人物、靈獸、瑞蓮、器物栩栩如生,8個立式龜身龍頭圖案,堪稱牌坊中浮雕一絕,寓意深遠,讓人遐思。

宏道堂牌坊後來因城市開發於2002年3月拆除,2008年1月移至洞賓亭大門前,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何氏書坊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瀘州舉人何飛鳳官宦安徽和州州同,解甲歸田回瀘,開辦書坊:選刻本朝12家文,鏤刻《四書集註》等書籍及本人著作《未信編纂》,銷行於世。

開智書局

清光緒二十八年(1903),瀘縣人集資6千兩,創辦開智書局,購日本造三號鉛印機一部,有三號、五號鑄字銅模各一付,是為蜀中創辦新印刷業之始印書售賣3年,營業虧損歇業,將機器盤售於勸學所中學校、川南師院。

牖群書局

民國3年(1914),創辦“牖群書局”,系石印機器印售書籍。至民國9年又租得舊鉛印機器。民國11年火災燒燬。

川南書局

民國10年(1921),在“五四”運動影響下,瀘縣人楊秀康在瀘縣開辦“川南書局”。籍以傳播新文化,新思想,次年歇業。

中華書局

民國17年(1928)中華書局在慈善路開辦。首任經理徐子模,資本為100擔米書。經營圖書、課本、文具、書源來自重慶中華書局,為特約經銷。會計徐彥如(中共地下黨員)店員有李汝光、王德敖、房光誠、張明財、張文慶、徐明清、劉法良。店員待遇是:包伙食,每天工資1鬥米;學徒除包伙食,每天發給1元錢剃頭,每年發一套長衫,長褲。民國33年(1944)徐子模病故。由徐子平任經理,次年中華書局遷至三牌坊。繼後由徐子平之要文復詳繼任經理。民國38年(1949),中華書局遷往水井溝營業,1952年歇業。

文成書店

民國19年(1930),原宏道堂頭櫃管事楊楚湘離開宏道堂後,在市區治平路開辦文成書莊,折價購買宏道堂部份舊版,如《幼學瓊林》、《隨身寶》等,重新補刻印刷出售兼營筆墨,於民國37年(1948)歇業。

環球圖書公司

民國21年(1932),瀘州環球圖書公司開辦,經理陳韶春,次年3月,陳韶春應重慶廣益書局經理李維新邀請去成都開辦廣益書局,瀘州環球圖書公司即停業。

商務印書館瀘州分館

民國26年(1937)3月,瀘州已有商務印書館分館,地址慈善路,經理劉述之,經營教材書、圖書、兼營各種儀器、標本、模型。直至民國36年(1947)還在經營。

大東書局

民國26年(1937)3月,楊正安在慈善路79號開辦大東書局,有資本400元,1人經營圖書、文具。1952年因虧損歇業。

大時代書局

民國26年(1937),李明豐在慈善路開辦大時代書局,經營圖書、數材。並於民國29年(1940)7月14日、24日、29日在《瀘縣民報》第三版連續刊登宣傳廣告。至1950年歇業。

大華書局

民國28年(1939),魏朝屏、姚寶綱和張述之在市區慈善路103號合辦大華書局有店員5人,資金近千元。利用門市與流動相結合經銷圖書、課本。民國31年(1942),分出部分書籍在宜賓開辦書店,仍取名大華書局,由魏朝屏之弟魏德均負責。1954年對私營改造時,大華書局由新華書店安排為掛牌經銷戶。1956年公私合營時,由百貨公司改為文具店。

人文書局

民國32年(1943),李遠中出資1400元,在迎暉路8號開辦人文書局,經營教材、圖書和文具,並出版了瀘縣籍作家陳煒謨著《英語前置詞》1952年歇業。

文心書局

民國33年(1944)6月,餘伯政,鄧建成和童炳雲3人合資在大十字治平路開辦文心書局,餘伯政任經理,經營圖書、教科書以及文具、字畫,從重慶大華書局進貨,後由童炳雲任經理,夫妻二人經營圖書、建國後。文心書局因出售於佑任書法字貼,被軍事管制委員會整頓清理後,於1952年歇業。

競文書局

民國36年(1947)競文書局在市區迎路開設,經營圖書、文具直至1952年歇業。

文誼書店

民國36年(1947)4月,李慎行在慈善路60號創辦文誼書店,資本1550元,有店員3人。經營圖書,發行方式有門市、郵購、流動供應。1954年對私營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時由新華書店安排為掛牌經銷戶。1956年公私合營時,由百貨公司併入文具店。

一明書局

民國36年(1947)5月,一明書局在人和路12號開辦,系5人合資4200元聯辦。經銷圖書、文具。1951年經營虧損,1952年歇業。

光華書局

民國38年(1947),魏朝屏在迎暉路開辦光華書局,自任經理。經營圖書、文具銷售方式:門市、批發、建國後遷至治平路74號,有店員9人,1956年,光華書局與文誼書店、大華書局合併為公私合營瀘州市書店.1960年以後,由於書源不足,逐漸經營文具1964年改為公私合營文具店,不再經營圖書。

利文鋼筆行

民國27年(1938)開辦,以經營文具為主,兼營圖片,建國後,仍繼續經營圖片,特別是春節前後,掛曆、年畫、門畫發行量較大,均從新華書店批進。1956年對私營改造,歸口專營文具,不再經營圖片。

我共產黨人民國時期瀘州辦書店

中國共產黨人在國民黨統治時期,以創辦書店的合法身份,宣傳革命、籌集資金、開展活

動。也是我黨發展圖書發行事業的最早嘗試。

瀘縣書店

民國28年(1939)3月,中共瀘縣中心縣委在水井溝迎敵橋開辦“瀘縣書店”,作為黨的地下聯絡點。段敬修(縣委委員)任經理,劉倜飛(黨員,建國後在綿陽市新華書店工作)負責業務,店員有劉振東(黨員)、向學榮,書店向黨內外人土籌集800元作為開辦資金。第一次進貨,由瀘縣中心縣委宣傳部長趙利鋒去重慶,通過川東特委書記汪平(即廖志高)和18集團軍重慶辦事處駐棉花街代表周怡去新華日報社、生活書店、新知識書店、讀書生活出版社辦理,為避免重慶國民黨政府檢查,書報交由天福輪船船主朱雅舟(中共黨員)秘密運回發行的圖書有《資本論》、《聯共(布)黨史》、《論持久戰》、《論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等。書店還大量發行《抗日三日刊》、《全民週報》、《群眾週刊》等進步刊物,1939年9月11日,日本役略軍飛機轟炸瀘州,城內起火,瀘縣書店被燒燬部分,後經李芳瓊(又名李青竹,中共黨員,建國前夕犧牲於重慶中美合作所)多方奔走,將書店遷往學坎上(今名忠孝路)營業還掛出了“代訂《新華日報》”的牌子,國民黨憲兵和復興社特務派人到書店內外監視,警察局長還親自出面要書店取下“代訂《新華日報》”的牌子瀘縣中心縣委決定將部分已暴露的同志疏散隱蔽,劉倜飛等奉命離開書店;另派陳崇實(黨員)任經理,翁明清任店員;並要書店抽出資金一千元作黨的活動經費。1941年初皖南事變後,國民黨軍警憲特公開加緊了反共活動,書店書報經常被扣壓,無法正常營業,陳崇實等同志被迫離開書店回農村教書,書店停業。

大眾書店

民國36年(1947),中共地下黨員何義在迎暉路開辦大眾書店,只有店員1人賣書不多,是地下黨以售書為掩護,搞革命活動,建國後於1950年歇業何義即在川南行署工作,後任古藺縣文教局局長,因公路坍方遇難。

至此瀘州建國前的書店情況就介紹完了,新中國成立,新華書店已於1950年進入川南,瀘州的圖書發行行業又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