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陰不只有老腔,還有大刀面

渭河離開西安向東流去,在快匯入黃河時,聚集出一處自古繁華,客商雲集,熱鬧非凡的地方,那便是華陰市。出了華陰,再往東過潼關,就離開陝西了。華陰在華山腳下,華陰人如同華山般頂天立地,有股砥柱人間的赳赳氣勢。

華陰不只有老腔,還有大刀面

華陰人有兩絕——老腔和大刀面。老腔剛直高亢,氣勢磅礴,只有豪情萬丈的關西大漢才吼得出來;大刀威風凜凜,霸氣十足,卻能切出來細而不斷,筋道爽滑的麵條。舊時華陰人在漕運繁忙時吼兩嗓子老腔,忙罷了咥碗大刀面,便覺得恢復了精氣神。

華陰不只有老腔,還有大刀面

大刀面不僅華陰人喜歡,在晉陝豫黃河拐角地區都備受歡迎。山西運城是關羽的故鄉,人們用青龍偃月刀切出關鄉大刀面;河南蘭考齊氏大刀面,可以追溯到宋朝,是黃河渡口勞動者的美味佳餚;銅川地區多煤礦,礦邊也賣大刀面,長而不斷的麵條寓意礦下平安。

華陰不只有老腔,還有大刀面

川渝地區也有坐槓大刀面,金絲小碗,面色金黃,湯清味美,正如南方的飲食,多偏於精緻,但在氣勢上比不上北方。華陰人做大刀面,講究“面要擀的薄如紙,鍘刀切面細如絲,技術嫻熟不會斷”。細長的麵條,是華陰人祝壽賀禮的佳品,表達了對長輩的敬慕之情。

華陰不只有老腔,還有大刀面

大刀面清香爽口,滑溜溜的,口味酸辣,有幹拌,燴臊子,油潑等吃法。大刀面做法獨特,和麵,壓面,擀麵,切面,全是手藝人練就多年的功夫,需要長年累月的勞作才能習得,一般人難以勝任。

華陰不只有老腔,還有大刀面

和麵要用鹼水,將雞蛋清打入,可以增加面的彈性和嚼勁,順滑好吃,口感會更好。將面反覆揉成絮狀,再醒一段時間,倒出來用木槓碾壓。壓面的木槓頂頭固定,師傅騎在木槓另一頭,來回跳躍碾壓,如騎馬奔騰狀,雄赳赳氣昂昂的。

華陰不只有老腔,還有大刀面

待面壓得大體成形,再用兩根擀杖卷拉起來,來回推轉。大刀面的筋道與韌性,全在於反覆擀壓。擀麵師傅如同打太極般氣韻十足,功夫深厚,麵糰在他手中像變戲法一樣,不一會兒就化作了輕薄如紙,近乎透明的麵皮。

華陰不只有老腔,還有大刀面

接下來切面,將面輕盈地摺疊在擀杖上,邊折邊撒面撲,面折十餘層,就可以動刀切。師傅恭敬地請出大刀,那是一口二尺多長大鍘刀,氣勢很足。師傅手法嫻熟,刀隨手動,案板上通通作響,麵條翻飛跳躍,令人眼花繚亂。

華陰不只有老腔,還有大刀面

大刀切面,比菜刀方便許多,極大地提高效率。面切得寬、窄均可,寬如韭菜葉,細如龍鬚兒,遇到明火即著。這種技法有些類似於秦鎮涼皮,同樣是一口鍘刀,不同的只是大刀與米,還是與面的碰撞交融。

華陰不只有老腔,還有大刀面

可以煮麵了,抓一把麵條,開猛火煮,期間要用筷子攪動,不然麵條會粘連沉底。大刀面很薄,在開水鍋滾兩滾就熟了。接著炒制臊子,豆腐切丁,粉條切碎,加入些豆瓣醬翻炒。臊子澆頭,是大刀面的傳統味道。上桌前撒些香菜、蔥花,調上油潑辣子,紅豔油亮。

華陰不只有老腔,還有大刀面

有句俗語說得好,“擀成紙,切成線,下到鍋裡蓮花轉”。擺上桌的麵條,端起來聞聞,面香撲鼻,吃上一口,再喝點湯,滋潤的不行。一碗不過癮,再來一碗。大刀面光滑細膩,一筷子挑起,氤氳著香氣,麵條筋道爽口,嚼勁十足。

華陰不只有老腔,還有大刀面

關中人晌午吃麵,是千年來養成的生活習慣。八百里秦川大地,人們將麵食做出多種花樣,既豐富了日常飲食,也增添了生活的情趣。這些千奇百怪麵條,分明就是人生百態的真實描述。

華陰不只有老腔,還有大刀面

要說華陰市誰家面最正宗,首推孟記傳統大刀面,他家在華陰開面館已有多年,幾代人的傳承,積累了良好的口碑。如果時間充裕,咥上一碗大刀面,再去看老腔表演。

華陰不只有老腔,還有大刀面

華陰老腔這種板腔戲,古樸渾厚,粗獷豪壯。演奏者多為當地農民,他們提著板凳,抄起傢伙,扯開了嗓子,華陰老腔喊出來。關中漢子們面朝黃土背朝天,在土塬上,山溝裡,與原生態撞擊著,釋放出心底的吶喊。

吃大刀面,聽老腔,還得去華陰市,在那裡才能真切感受到人間的煙火味。華山腳底下這塊土地,一切都變得有靈性,有種獨特的氣魄。華陰市還有許多好玩的,好吃的等待發掘,期待小夥伴們的到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